<p class="ql-block">难忘乡村</p><p class="ql-block">◎葛德均</p><p class="ql-block">(电话:13301483652 </p><p class="ql-block">邮箱:13301483652@163.com)</p><p class="ql-block"> 中小学教师职称晋级,需要有两年以上的校际交流或农村学校工作经历。这让我忆起曾拥有过十八年的乡村教师历练。</p><p class="ql-block"> 难忘那时我感受到的乡村四季。望着周身四处那一点点、一丛丛、一片片由浅而湛直至葱茏的绿,嗅着植物释放的一丝丝、一阵阵、一股股由淡而浓渐渐馥郁的馨,你会惊诧于春天里生命的蓬勃,你不得不为那些看似平淡的嫩芽幼苗所表现的执著劲儿折服。当树荫如伞掩遮住白晃晃的天空,当耳朵里充溢着声声蝉鸣和青蛙们奏响的晚会乐章,夏的那份热情会一骨脑儿向你奔来。至于秋,随处可见的是金灿灿的一片,乡亲们的喜悦伴着他们累累的收获在田地间蒸腾蔓延,而啁啾虫鸣,也在静谧的夜晚为之深情歌唱。冬,似乎略显得有些冷清,树木露出瑟瑟枯瘦的枝,原本泛着波纹的池塘惊不起涟漪,小院柴门半遮半掩着,和着澄澈夜幕里的月;但,要是哪一日雪花纷纷扬扬了,必定给老少妇幼带来银装素裹下的非凡热闹。</p><p class="ql-block"> 难忘那时我时常光顾的乡人摆的地摊。遇到他们的次数多了,也就逐渐喜欢上了他们。乡人的菜摊很整洁。青菜是一叠码得整整齐齐的诱人的嫩绿,嫩绿得恰似光鲜夺目的翡翠,拿在手上清新润泽,看在眼里舒心惬意;菠菜则是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水滴滴透着可爱;散作一堆的萝卜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颇得自然之趣,让人赏心悦目。买乡村人的东西,你永远不用担心缺斤少两,他们说,东西都是自家田地里种出来的,给你多点就多点,无所谓。</p><p class="ql-block"> 难忘那时我与同事隔三岔五去过的乡下酒肆。那是很简陋的,没有豪华奢侈的装饰,一张玻璃柜台,两三张旧方桌,围上一圈凳子就成。至于戳好的豆腐、拌好的菠菜、煮得泥烂的蚕豆等下酒菜,就如同这家茅屋草堂的小店,土色土香,别有风味。三五成群的人们会相约聚到这儿,慢慢悠悠地,嚼一瓣蚕豆、挟一撮菠菜、舀一勺豆腐,抿一口店主人自家酿造的米酒。酒随菜肴入了肠,话匣子也就打开了,于是,张长李短地聊个没完。</p><p class="ql-block"> 难忘那时乡村学校憨厚纯朴的学生家长。他们很是信任学校和老师,也懂得宽容与感恩。孩子犯错了,老师偶尔象征性打一下手心或者故意晾之一旁不理睬或者瞪下眼睛批评几句狠一点的话,乡村家长都会谅解甚至纵容,绝没有指责老师“体罚”的,也想不出“变相体罚”和“语罚”一类的词,有的还用“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来协同老师教育孩子。有一回,我给一位生病落下功课的孩子课余时间补课,家长十分过意不去,特意留下八九个他卖早市的咸菜馒头,送到学校硬是要我尝尝。当我表示自己是年轻教师见识浅怕教不好学生时,他说不用怕,就像他蒸馒头,只要舍得花功夫,揉面料时多搋几拳头,起筋斗了,蒸出来的馒头就定然是蓬松糯软爽口得很。我又借“酵”“教”谐音,笑着跟他谈教与学的关系,我说,要蒸好馒头,酵水最重要。他说也不一定,酵水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面粉,面粉差了,譬如元麦面,再好的酵水也蒸不出干面好馒头。真是大隐隐于市呢,想不到这位家长实诚的“行话”,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教育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真的,我至今还是觉得,乡村所拥有的这一切,恰恰正是浮躁的城市所或缺的。走近乡村吧,也许会发现,一直寻觅的珍宝就在那个不起眼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