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跋:释“观澜”(二)

蔺睿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 为什么把《百里杜鹃》第三幅“诗配画”冠名“观澜”?</p> <p class="ql-block">  《观澜》</p><p class="ql-block">石径雕栏栖彩羽,</p><p class="ql-block">却随山色化殷红。</p><p class="ql-block">何须强辨天人力,</p><p class="ql-block">风过朱涛一例同。</p> <p class="ql-block">《百里杜鹃》第三幅“诗配画”</p> <p class="ql-block">  这种“观澜”的多元意蕴,在《百里杜鹃》第三幅“诗配画”中得到具象化呈现——山边石径旁,一座唯美的大理石雕栏上,装饰着一白腹、一红腹两只栩栩如生的彩羽锦鸡。雕栏背后硕大杜鹃花树枝头红花盛开、山色烂漫。雕栏和彩羽锦鸡乃人造景观,在中华文化里,常将之与“自然”相对。“人为”隐含“异于自然”的潜在特质,在文化演进中逐渐衍生出“伪饰”的贬义。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遇到对“伪”正面与负面性质的判断问题。这种判别并非非黑即白,而是通过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流派的互动与融合形成的价值体系。然此处的“人造景观”却是通过巧思与自然对话——正如诗中说的“雕栏栖彩羽,却随山色化殷红”,眼前的雕栏锦鸡、杜鹃花树已与苍茫山色混然一体,甚至观察者亦如画片中的人物一般,融入大自然的“朱涛”之中。</p> <p class="ql-block">青原惟信像、青原惟信“看山三阶段”写意图</p> <p class="ql-block">  上述观景过程,类似经过了青原惟信(禅宗)的“看山三阶段”:</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见山是山) </p><p class="ql-block"> 认知状态:观物察己(张载《经学理窟》)</p><p class="ql-block"> 人站在雕栏旁,见彩羽锦鸡和背后的杜鹃花树及山色烂漫,都是“实景”。</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p><p class="ql-block"> 认知跃迁:心即理(陆九渊心学核心命题,见《象山全集》)</p><p class="ql-block"> “雕栏锦鸡”"已被意识赋予“人造物”的概念、“杜鹃花树”已被赋于“自然物”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第三阶段(见山还是山)</p><p class="ql-block"> 圆融境界:万物一体之仁(王阳明《大学问》)</p><p class="ql-block"> 最终“见山还是山”时,人造与自然的界限已然消弭,唯余“朱涛”中的浑融一体。</p> <p class="ql-block">贵州万峰湖景区摄影</p> <p class="ql-block">  显然,这里的“观景三阶段”与青原惟信的“看山三阶段”,仅仅是形似,而实质则有较大的差别。青原惟信的“看山三阶段”强调从外求到内省的觉悟,而此处的“观景三阶段”体现儒家“观物察己”的渐进修养,通过对外物的观察(格雕栏、杜鹃)实现主客互融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程颢《识仁篇》)。前者破执求空,后者格物成仁。二者路径虽异,却皆指向“观澜”的终极境界:消弭分别,万物一体。</p> <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