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鄂伦春

东方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p><p class="ql-block">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p><p class="ql-block">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p><p class="ql-block">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呀打不尽”。</p><p class="ql-block">这首名为《鄂伦春小唱》的歌曲是一位名叫王肯的年轻人于1952年根据偶然听到的鄂伦春小调即兴填词创作的。七十多年了她一直经久不衰地被传唱着,激发了整整几代人对那片神奇美丽的莽莽山林和谜一样的民族无限的憧憬与遐想。</p><p class="ql-block">细细品来,短短几句歌词,向我们传递了至少三个信息:我国最北边有一个大兴安岭,那里是一片莽莽林海;林海深处生活着以狩猎为主的民族叫鄂伦春;兴安岭上有着獐狍,野鹿(更有驼鹿,棕熊,野猪,雪兔,山鸡等近百种珍稀动物)数量多到“打也打不完”。</p><p class="ql-block">这个盛夏的时节,我们一行四人坐四个多小时的飞机抵达哈尔滨接着又乘坐近十一个小时的绿皮火车(那疙瘩至今未通高铁)终于完成了从最南端的广州到最北端的大兴安岭全程超4000公里,横亘30个纬度的终极大跨越。</p> <p class="ql-block">汽车行驶在平整宽敞且空旷的高速路上。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农田,村庄和人影。映入眼帘的只有森林,乔木,灌木从高到低很有层次感地交织而成的绿_那种一望无际令人目眩神迷犹如翡翠的绿。间或会出现一两条不大不小略曲略直清澈如玻璃镜面的河流。偶尔抬头望天,湛蓝湛蓝的天空点缀着雪白如棉的云朵,犹如浩大浑然的天穹幕布上绘就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油画。</p><p class="ql-block">生态资源保护的很好,看来政府在这方面几十年来一如既往的努力没有白费。</p><p class="ql-block">于是各式各样的野生动物也愈发地活跃起来。据当地人说,经常有傻傻獐狍子大白天从公路上大摇大摆地穿过,笨乎乎的棕熊,灵动跳跃的野鹿也时有所见。我在松林中则见过蹦蹦跳跳的松鼠。至于那些各色叫不上名的小昆虫,蜜蜂之类更是成群结队地围着你闹个不休,有点心烦。</p><p class="ql-block">当然野生动物的回归最主要的成因还是那些祖祖辈辈时刻以消灭它们为终生任务的鄂伦春人放下了手中的猎枪。</p><p class="ql-block">鄂伦春人在封建时代都被称作“北山野人”或“树中人”。他们长年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住的是用几根长长的白桦树杆支成锥形,再用桦树皮(冬天严寒,桦树皮换成狍子皮)包裹起来名为“斜仁柱”的简易茅屋。打猎所获除了留下部分自用比如肉类自食,皮子用来缝制衣,鞋,帽,手套等等。多余的便拿到山外去换些米,面,油及轻工业品,维系着最简单的生存需求。</p> <p class="ql-block">这种生存是极其艰难的。就拿冬天来说,大兴安岭一年有八个月的严冬,最冷时可达零下四十多度甚至超过五十度。“斜仁柱”内唯一的取暖方式就是火。孩子读不上书,所以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没有自己的文字;生病找不到医生,只有请萨满巫师跳大神来驱病降魔,能否治愈全靠神的旨意!</p> <p class="ql-block">1953年开始,政府就动员鄂伦春人搬到陆地上定居。政府出资搭建了条件较好的“刻木楞”_一种用原生木材构建的高大而结实的房屋,后来又住上了水电暖气设施齐全的砖瓦房。“勇敢的鄂伦春”仍然可以每天骑着猎马,扛着猎枪,牵着猎狗回到他们熟悉的山岭林海延续着世代相守的狩猎生活。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p><p class="ql-block">那是因为林中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了,一些珍稀物种甚至濒临绝迹(例如驼鹿)。政府开始全面禁猎并划出四万多亩草场给猎民发展畜牧业。从此,“鄂伦春”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大兴安岭的阿里河镇,这是全国唯一一个鄂伦春自治旗府所在地。一个旗相当于一个县。全旗人口22万多,可鄂伦春人只有三千多,这已经占了全部鄂伦春人的百分之四十七,近一半了。(据2021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鄂伦春族总人口9168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之一)</p><p class="ql-block">三千多人夹杂在二十二万人群中,就好像一滴水滴进了大水缸里,哪里还找得到踪迹?</p><p class="ql-block">小小的阿里河镇只有四条街道。行走其间,只见大大小小的餐饮店,服装店,发廊屋,山货铺……其风格面貌与内地任何一座小县城毫无二致。只是看到一条街道被命名为“鲜卑街”让人忆起了鄂伦春人的族源祖先。</p><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了这个并不时时开放的《鄂伦春民族博物馆》,有点喜出望外!馆内几位年轻漂亮的小姐姐(工作人员)都称自已是鄂伦春族。这是可以理解的,只有招鄂伦春人在这里工作才是名正言顺。</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属于通古斯人种,其特征非常明显_圆盘大脸,颧骨高高,眼睛狭小细长。可看看眼前这几位姑娘的外表与汉人没有任何区别。</p><p class="ql-block">与她们闲聊:“鄂伦春人与外族通婚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了”</p><p class="ql-block"> “那你们的民族怎么保持延续?”</p><p class="ql-block"> “民族大融合嘛”_一脸的轻松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融合”的结果就是民族基因在一点点消失。现在的“鄂伦春”只是因为国家优厚的民族政策,导致一代接一代异化的“鄂伦春”在填写“民族”这一栏上坚守着祖先的族性。</p><p class="ql-block">要想再寻找鄂伦春,只有踏进这座堂皇华美花费不菲的搏物馆了_隔着厚厚的玻璃窗看着当年鄂伦春人用过的器物,工具,手工艺制品以及服饰,还有就是电声光合成的当年山林生活的情景模型再现……</p> <p class="ql-block">说来也巧,我们抵达第二天(6月18号)就是鄂伦春人的传统节日-古伦木沓节(今人称之为篝火节)政府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年年举办。</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鄂伦春人在这个日子举家骑马带着酒肉帐篷来到预定地点,夜晚点燃篝火后在萨满巫师主持下开始了对心中至高无上的火神和祖先神虔诚无比的祭拜;第二天白天便是人间的各式狂欢:赛马,射击,摔跤,跳舞,唱歌,讲故事,然后是嚼着狍子肉,大口喝酒,伴随着古老的歌谣一醉方休。</p><p class="ql-block">今天的人们也是中午一过就开始前往会场聚合,那里早已停满了大大小小的各式车辆_当然是轿车和旅游大巴为主。路面上布满了一层层恪尽职守维持秩序的警察。随着夜幕的降临,晚会的人流也渐次达到高潮,少说也有一两万人吧。他们最兴奋的事当然不是聆听领导们那冗长的开场白,也不是观看那重复了多年的展示鄂伦春人生活的情景剧,而是盛大热烈的烟花绽放和无人机表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