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冲浪(二)

老李

<p class="ql-block">D9(28/5)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p><p class="ql-block"> 今日行程安排去巴丹吉林沙漠玩穿越,并计划在沙漠腹地的酒店内住一宿。巴丹吉林沙漠位于阿拉善高原中心,总面积约49200平方公里,我国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动沙漠。沙丘主要集中在沙漠中部,形态多样。连绵的西南风携带的沙砾在这里不断堆积,形成了高耸的沙峰与绚丽的湖泊共存的壮丽景象。沙漠里的海子色彩斑斓,有"漠上江南"的美称。早8点,预约的越野车准时到达酒店,开启了今天的沙漠之旅。</p> <p class="ql-block">下了公路,在沙漠边缘停车后照例先将轮胎放气减压,然后再插上旗杆作为标志,接下来就开始体验沙漠越野的惊险与剌激了。引擎的轰鸣撕裂寂静,越野车如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载着我们一头扎进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p> <p class="ql-block">有了在腾格里沙漠的经验,这回没有那么紧张,但这里的沙山高度和坡度要比腾格里大多了去!越野车呼啸着冲向沙海,车头猛一下昂起爬上几乎垂直的山坡,前挡风玻璃瞬间除了蓝天什么也看不见,翻越"刀锋沙脊"后车身侧向倾斜45度向下俯冲,眼前又是一片黄色的海洋,透过车窗能望到百米之下的沙谷,仿佛随时会连人带车翻滾下去!除了惊险刺激不得不赞叹驾驶员高超的驾驶技术。</p> <p class="ql-block">越野车在沙丘之间穿梭,感受速度与激情。每一次加速、每一次转弯,都让你心跳加速,仿佛置身于一场沙漠冒险之旅。在这片广袤的沙漠中,你将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刺激与自由。</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这片广袤无垠的沙海,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天然画卷,肆意铺展在天地之间。连绵起伏的沙丘,宛如凝固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向天际线延伸,看不到尽头。</p> <p class="ql-block">厚(后)来吉林一一亦称后来吉林,它是我们在沙漠中抵达的第一个景点。因长期无雨,湖水几竭。只能看到干涸的湖床(箭头所指)。乃是吉林沙漠中最小的湖泊。</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沙丘形态各异,有的宛如金字塔般巍峨耸立,棱角分明,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尽显庄严与神秘;有的则似温柔的月牙,线条流畅优美,宛如少女弯弯的眉,在微风的吹拂下,细腻的沙粒缓缓流动,为这静态的美景增添了一丝灵动。</p> <p class="ql-block">如果认为巴丹吉林只有漫天黄沙,那你就错了。4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中分布着100多个沙漠湖泊(海子)。晴朗的日子里一个个海子就像宝石一样,镶嵌在金黄色的沙漠中。</p><p class="ql-block">这是大沙枣海子:因海子周边盛产沙枣树,故被称为"大沙枣海子",也叫"伊和吉格德"。面积有1平方公里,它是巴丹吉林腹地相对较大且知名的淡水海子之一。湖水清澈,滋养着湖畔有限的植被,除了沙枣树,还有一些芦苇、水草等,形成一小片珍贵的沙漠绿洲。湖被沙丘环抱,倒影清晰,景色宁静而原始。</p> <p class="ql-block">骆驼母子:母骆驼和小骆驼静静地在湖边的芦苇丛中散步,正值换毛季节,骆驼身上的毛一砣砣的,看上去"衣冠不整",我们的车队到来并没有引起它们的惊惶躲避,反而抬头看着车辆从身边驶过,看来它们已习惯有人类造访它们的家园了。</p> <p class="ql-block">与西藏的拉姆拉措以及亚丁的五色海相似,巴丹吉林的湖泊也被大自然涂抹上了各种绚丽色彩,宛如镶嵌在沙漠中的璀璨宝石。而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几处粉红色的海子,例如双色湖和达给图红海子,它们在沙漠中显得格外稀有和珍贵,吸引着无数游客不远万里,只为目睹其芳容。</p><p class="ql-block">登上沙山后从高处俯瞰双色湖全景,因山上风力极大,沙尘粒铺天盖地,如同黄色烟雾,能见度很差,山脚下的双色湖在沙幕的笼罩下模模糊糊只能看到个轮廓。于是领队决定从山顶上驱车下山,到湖边近距离观看双色湖。</p> <p class="ql-block">双色湖即"准吉格德湖"。是巴丹吉林沙漠中最神奇的湖泊之一。南面呈粉色,北面宝石蓝,两色交织,美不胜收。其独特颜色的形成,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来到湖边,双色湖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烈!一半是深邃的宝石蓝和翡翠绿,一半是梦幻的粉红和炽热的橘红,中间有蜿蜒的沙梁或浅滩自然分隔。色彩随季节、光照、以及矿物质浓度变化而深浅不一,是沙漠中罕见的"调色板"。</p> <p class="ql-block">受湖中盐碱矿物质的浓度、水量和气温影响,南面湖水是粉红色,北面湖水是蓝色,从空中俯瞰,就像在沙漠中的一双大眼睛透视着地球的未来,神秘又美丽。</p> <p class="ql-block">双色湖宛如沙漠中一场浪漫的邂逅,粉红与蓝色交织,似梦幻的诗篇。它是大自然在沙漠中绘制的绝美画卷,色彩碰撞间,藏着无尽的神秘与诱惑,让人沉醉其中,不愿醒来。</p> <p class="ql-block">当晚宿沙漠内的酒店(称"营地"更恰切),酒店是巴丹吉林镇上的居民自己出资参建的。沙漠酒店的客房由蒙古包和普通客房组成。酒店地处人迹罕至鸟不拉屎的地方,一切建筑材料及生活设施均需从城市生活区运至约70公里(直线距离)的沙漠腹地。客房虽普通,但是酒店的硬件标配应有尽有一样不缺。唯独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信号,以至于与外界"失联"二天。</p> <p class="ql-block">D10(29/5)巴丹吉林沙漠</p><p class="ql-block">早上醒来,用餐厅的开水冲了一包方便面权当早餐。部分驴友享用了酒店供应的20元一份的早餐(需预定)。接下来车队继续在沙漠中穿越。首先我们来到第一个景点一一达给图红海子,当地人也称为"玫瑰湖"。</p> <p class="ql-block">达给图红海子其独特的粉红色湖水是由于地下温泉的矿物质和微生物作用形成的。即使在冬春季节,湖水整体颜色变淡时,红海子的尖尖部分依然红得鲜艳耀眼‌。达给图红海子的色彩在不同季节有所变化,从3月的紫红渐变到珊瑚红,5月的樱桃粉,6月的西瓜汁色,7月的粉红气泡水感,8月的大红与洁白拼贴,9月到10月的桃红葡萄酒色,11月的红色收敛,再到12月到2月的紫罗兰色。</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参观扎拉特海子</p> <p class="ql-block">扎拉特海子周边有着独特的沙漠景观,沙丘连绵起伏,与平静的湖水形成鲜明对比。湖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偶尔有飞鸟掠过水面,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巴丹吉林嘎查的沙漠景观以复合型沙山为主, 沙山高大壮观:拥有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对高度达460米,其中必鲁图沙峰有"沙海珠穆朗玛峰"之称。周围为沙丘链,有叠置沙丘的复合型沙山、金字塔型沙山及无明显叠置沙丘的巨大沙山等形式。 </p> <p class="ql-block">巴丹吉林嘎查的沙丘形态多样:从西北向东南,风积地貌依次为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复合新月形沙丘链、高大沙山和星状沙丘,形态从简单演化为复杂,从小型发展到巨型。</p> <p class="ql-block">箭头所指的山峰是在巴丹吉林沙漠中属最高的沙峰一一必鲁图峰。海拔1611米(GPS实测海拔1563米),登顶可俯瞰沙漠千湖奇观。必鲁图为巴丹吉林沙漠中一个独具神姿的奇峰,此峰相对比撒哈拉大沙漠的高峰还高70多米,为世界上相对高度最高的沙山,有"沙漠珠峰"之称。峰顶像南北走向的一把刀刃,登顶人员攀爬时只能一字排开(登顶约3小时+),坡度大约有70度。</p> <p class="ql-block">站在沙山顶上俯瞰仙女湖全景</p> <p class="ql-block">庙海子(亦称仙女湖)一一盖因湖边有一座巴丹吉林古庙故名庙海子。湖周围是连绵的沙山,湖旁有一眼听经泉,每当寺庙颂经,就会流出泉水,颂经声一停,泉水就会戛然而止。</p> <p class="ql-block">庙海子的湖边,有一处汩汩喷涌的泉眼,泉水从砂石缝隙中缓缓溢出,始不间断,水质晶莹剔透,喝入口中清冽解渴,回味甘甜。流出的泉水在地上形成了一条深深的渠道,最终汇入到海子里。</p> <p class="ql-block">隐藏在一片树林后面的白色建筑就是巴丹吉林庙。巴丹吉林庙的选址很奇特,位于两个湖泊相接的地段,三面环湖,一面临沙,历二百多年的岁月苍桑,既没被湖水侵蚀,也未被沙漠掩埋,始终神奇的立于大漠深处。</p> <p class="ql-block">巴丹吉林庙是原阿拉善旗延福寺管辖寺庙,深藏沙漠腹地,距最近的沙漠边缘60多公里。始建于乾隆二十年,总建筑面积约273.7平方米。巴丹吉林庙大致坐西朝东,由北向南一字排开。这座白墙金顶汉藏混合的建筑背靠沙山,面朝湖水,被称为"沙漠故宫",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巴丹吉林庙是一座汉藏合璧的建筑,建筑结构与其他藏传佛教寺院大同小异,四周有半人高的围墙,山门朝东;庙的主体建筑是大经堂,歇山式的屋顶,房檐上有法轮和金鹿,殿门两侧还绘有佛教壁画。南侧设有一偏殿。庙的左后侧,是喇嘛的住宿房。寺庙外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侧有一藏式白色覆钵塔,与庙遥相呼应。</span></p> <p class="ql-block">苏敏吉林旁的巴丹吉林庙庄严肃穆、幽静雅致。它静卧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中,犹如世外桃源,独享禅悟印证佛家"空"禅的境界。当有阳光照射的时候,神奇的巴丹吉林庙就像一幅静止的画卷。湖光掠影中,诵经声回荡在广阔的湖面上,阵阵微风传递着自然的气息。巴丹吉林庙就这样静静凝视着沙漠里的每一寸土地,他虽然没有故宫那种恢弘,却有着不一样的韵味。每个到来的游客都深切体会这种沙漠里的安详,让整个身心变得沉寂超脱。</p> <p class="ql-block">巴丹吉林庙旁的苏敏吉林湖背靠一座高而陡峭的沙山,令人称奇的是沙子从六七十度的陡坡倾泻而下,在紧贴湖面的边缘就止步不前,并奇迹般地堆起一堵高墙,像大堤一样地坚固牢靠,守护着脚下的一池清泉,几百年来寸步不动,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p> <p class="ql-block">玛尼喇嘛是阿拉善佛教造诣较深的大喇嘛,每当玛尼喇嘛诵经传教的时候,苏敏吉林的泉水就自动地喷涌而出,形成了壮观的自然景象。后人将诵经喷出泉水的这眼泉誉称为"听经泉"。</p><p class="ql-block">神泉湖(即音德日图湖),湖心小岛上有众多泉眼,泉水清澈甘甜,被称作"神泉"。其形成与沙山中的水分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湖泊有关,必鲁图峰这个巨大的水库为神泉的形成提供了水源。</p> <p class="ql-block">双海子:双海子一般指南双海子,即巴润伊克日,其水域辽阔,内有两大咸水湖呈东西走向,交错分布,两湖之间有一季节性淡水湖。双海子既有广阔的咸水湖面,又有季节性的淡水湖和周围的草甸,与周边高大的沙山、金色的沙浪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沙漠绿洲景观。海子周围大多生长着较茂密的芦苇以及柳、沙棘等植物,为众多候鸟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p> <p class="ql-block">二天的沙漠穿越很快接近尾声,经过70余公里的跋涉,我们的车队又来到沙漠边缘,充气收竿后,带着滿足,回到巴丹吉林镇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小知识:越野车后面为什么要插旗杆?在沙漠越野中,起伏的沙丘会严重遮挡视线,通过旗杆(通常高度3-6米)上车旗的飘扬能提前警示其他车辆,并传递地形信息:①旗帜快速下降‌:显示为陡坡或刀锋沙脊;②旗帜保持稳定高度‌:显示为缓坡或平地;③如遇车辆走散或陷入沙地,救援车可以很容易找到;④车旗也是一种形象标识的象征。看车旗知道车辆属于什么车队和俱乐部,这种形象辨别也是一种身份认同。</p> <p class="ql-block">D11(30/5)巴丹吉林镇</p><p class="ql-block">游额日布盖大峡谷</p><p class="ql-block">额日布盖大峡谷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旗府以南60公里。大峡谷纵横交错,延绵数十公里,可供游览的景观道长度约5公里,呈南北走向,尽头又分为东南走向和西南走向两条峡谷,呈“Y”字型。</p> <p class="ql-block">峡谷两侧伫立着红色的砂岩地貌,红砂岩山,荒芜光秃,造型各异,奇特无比。体现出一种荒野中的苍凉,在这种苍茫中却拥有一种令人神往的极致景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遍布着红色、红褐色的风蚀岩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形成于距今约65-137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峡谷两侧橙红色岩崖高耸,最低处约5米,最高处近百米,最宽处有三四十米,窄处仅几米。</p> <p class="ql-block">在峡谷深处的一处悬崖陡壁上,突起一块山石,酷似"龙头",故称"龙首山",龙头昂首朝天,龙角向上,龙须向下,形状逼真,仿佛一条巨龙就要腾飞。</p> <p class="ql-block">龙首望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风化的岩崖造型奇特,一块巨石兀出,犹如龙首,抬头注视;崖的对面巨石胜似骆驼,正负重前行。</p> <p class="ql-block">骆驼峰:一块山石从山峰中央突兀地伸出,极像骆驼头,令人疑心骆驼的身体就隐藏在山峰中,马上就会走出来。</p> <p class="ql-block">一只巨大的青蛙在大峡谷中游历,被山谷中的风光所吸引,当它逛至两条峡谷的交叉处时,满目美景何去何从竟无法选择。于是,停了下来,抬起头,张大嘴巴,问苍天欲往何处行时,变成了一块巨石,遂得名"石蛙问天"。</p> <p class="ql-block">同一座山峰,从不同角度看、从不同的人眼中看,风景都不一样,任何人都可以运用抽象思维,激发自已的艺术灵感,让面前的山峰变幻成更多画面。</p> <p class="ql-block">鹰喙石:山顶上横陈着一块像老鹰的大石,锐利如钩的鹰喙,仿佛一只老鹰在盯着山下的猎物。</p> <p class="ql-block">变色龙:一条巨大的变色龙趴在山脚下,眯着眼睛张着嘴,随时捕捉经过此地的小动物。红色的山体在阳光下变成橙红,变色龙身上的颜色也随之变化成橙色。</p> <p class="ql-block">罗马柱:岩壁间一些经岁月打磨的石柱,恰似天然的"罗马柱"。风雨作凿刀,以千万年为工期,在砂岩上雕出层叠纹理,粗细、形态各异的石柱,有的如古典柱式般规整,有的因风化多了几分不羁。它们是大自然摒弃人工雕琢的刻意,凭洪荒之力,在峡谷岩壁搭起跨越时空的"柱廊",让罗马建筑的古典韵味,以原始野性的姿态重生,见证地质艺术与人文审美奇妙共鸣 。</p> <p class="ql-block">橙红岩壁与蓝天白云的强烈对比,随手一拍即大片,让峡谷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无论是晨光中的金色岩崖,还是夕阳下的剪影,每一帧都是绝美画面。</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峡谷两侧橙红色的岩崖高耸,陡峭险峻,高达数十米,最高处达七八十米。从谷底仰望远天,犹如一条细小曲折的裂缝,故有"一线天"之称。据说走过去以后会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鳄鱼石:这头可怜的鳄鱼离开了居住的江河,稀里糊涂的爬上了山,被困在此处,回去不了,最后化成一块石头,永远留在了这里。它呲牙咧嘴的模样栩栩如生,令游客啧啧称奇!</p> <p class="ql-block">古战场遗迹:峡谷两边各有一道石墙,相传为古战场遗迹,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为峡谷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历史氛围。</p> <p class="ql-block">狮犬共存:一头猛狮趴在石头上休息,眼微睁,正在享受温暖的日光浴。一只小奶犬毫无顾忌地站在狮头上,遥望远方,逍遥自在,真是"脚踩狮子头,小狗我最牛"!丝毫不在乎狮子对它的威胁。景区不算太大,午餐后便坐上大巴打道回巴丹吉林镇,蓄精养力。</p> <p class="ql-block">D12(31/5)巴丹吉林镇→临泽县</p><p class="ql-block">去临泽的途中游马蹄寺:马蹄寺地处祁连山脉深处的马蹄山,北距张掖市市区65公里,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历史上从开凿石窟以及传入西域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格鲁派等,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与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凉的石窟,历经1600余年的风雨,如今已成为一个融合了石窟艺术、祁连山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位于马蹄寺石窟前的广场上有二座舍利塔,分别与萨迦班智达和西夏王元昊相关,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及近现代时期:</p><p class="ql-block">萨迦班智达(藏传佛教高僧)在马蹄寺讲经传法期间,此处建有他的舍利子塔。原塔因1958年地震受损,1987年在原址重建,现高11.4米,为砖混结构。‌‌</p><p class="ql-block">西夏王国时期(公元1038-1227年),佛教盛行,西夏王元昊在此修建舍利塔,原塔于1958年被毁,1997年重建,现高12米多,同样为砖混结构。</p><p class="ql-block">白塔的视觉效果非常震撼,特别是在雪山、白塔、转经筒和喇嘛的映衬下,仿佛置身于西藏。马蹄寺白塔不仅是宗教圣地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古代佛教传播与民族融合的重要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马蹄殿为中心柱石窟,因殿内地面岩石上有一深深的马蹄印迹,形态逼真,相传是古时天马在此饮水时所留的天马神迹,马蹄寺、马蹄山由此而得名。窟内中心柱正面开龛造像,龛内塑宗喀巴师徒三尊像,甬道内塑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像。马蹄印迹引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一睹为快,因而有"游马蹄寺必观马蹄印迹"之说。</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天石窟简介 :三十三天是梵文意译,音译为"仞利天",是佛教用语。是马蹄寺石窟群中的标志性建筑,该窟共七层21个洞窟,每层之间有隧道相通,呈之字形回环曲折,整齐地排列在百米高的悬崖上,外形像一座宝塔镶嵌在绝壁中央。顶处供奉着绿度母塑像。石窟构造别致,规模宏大,国内极为罕见,是我国石窟建筑史上的奇迹。攀登宏伟壮观的”三十三天"石窟,就相当于人生的一次修行。抬头仰望三十三天石窟,虽经历百年风雨侵袭,依然巍峨屹立于百丈悬崖之上,给人以视觉上和心灵上巨大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位于"三十三天"石窟北侧是"站佛殿"(又称藏佛殿):因窟内有一尊8米多高站佛,站佛腹部藏有一尊白玉度母像而得名。此殿规模宏大、凿造复杂、形制罕见,洞窟平面呈凸字形,纵深41米,宽27.5米,高15米,由前堂、拜殿、甬道组成,是我国单体面积最大的佛教石窟之一。窟内有一口水井称"八功德圣水",相传饮用此水可强身健体、祛病消灾。</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位于马蹄寺藏佛殿(即"站佛殿"),原为元代所塑,虽历经重修,但仍保留了部分原始特征,是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重要佛像之一。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其形象在佛教艺术中具有典型的标志,如顶髻、肉髻、通肩袈裟等,这些特征在这尊佛像中均有体现。佛像背后的光环(头光)以及两侧的胁侍菩萨或弟子像,也是常见的佛教造像布局。这尊释迦牟尼佛像,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十八罗汉:甬道两壁开四十六个窟龛。塑有36尊普明大日如来佛。考古学家考察后指出:"马蹄寺北寺藏佛洞中央回廊两侧的佛像,是元代早期的塑像,目前已很少见到。分布在佛龛两侧的壁画,是明代早期的作品"。可见艺术价值有较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幅唐卡是一幅极具艺术价值与宗教内涵的藏传佛教艺术作品。唐卡画面主体是观音菩萨,下方小画像也多围绕佛陀、菩萨等佛教圣像,辅助营造宗教空间氛围,展现马蹄寺藏传佛教文化遗存与艺术表达。 因马蹄寺融合汉传、藏传佛教元素,这些造像、唐卡是多元信仰艺术交织的体现 。</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殿:文殊殿是马蹄寺石窟群中的一个殿堂,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该殿堂内有文殊菩萨的塑像,文殊菩萨作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智慧"。他被誉为妙德、妙首和妙吉祥,因其不可思议的微妙功德而得名。文殊殿则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格萨尔王殿:格萨尔王殿位于龙鼻子洞窟内‌。洞窟长约70米,宽12米,高3米多。1993年格萨尔王殿修建落成,殿内塑有格萨尔王及其33名大将骑马塑像。洞窟的正面描绘了格萨尔跨神马持刀负箭的出征场面,生动地再现了格萨尔王的英勇形象‌。格萨尔殿内的塑像和壁画生动地再现了格萨尔王的英勇事迹,使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藏族英雄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位于马蹄寺北寺西北约3千米马蹄河西岸陡峭崖壁上,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北魏、唐、元、明、清历代重修。洞窟佛龛依山崖走势分为南、中、北三段,南段和中段以崖壁上开凿的洞窟为主,洞窟内再开设佛龛造像,洞窟外是梵刹式木结构飞檐,北段主要是以浮雕石塔林为主。</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楼阁庙宇镶嵌在陡直的山崖上,数百个佛龛开凿于峭壁,窟形多样,有中心柱窟、大像窟、三壁三龛窟等,其中一些石窟是河西石窟最典型的洞窟形制。</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千佛洞的大雄宝殿是马蹄寺的核心建筑之一,位于千佛洞的中央位置,是整个寺庙的象征性建筑。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格局。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两侧分别供奉着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对称格局‌。</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虽然在峭壁上开窟,但在建筑型制上还是中国传统的对称格局。不仅建筑上对称,洞窟的内容上也对称,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地藏菩萨"地狱不空不成佛",一左一右陪在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祖两旁,完整构成了以窟为寺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位于千佛洞最高处,窟平面成横长方形,面积较小,约10平方米,需通过攀爬陡峭的崖壁通道进入。殿内供奉药师佛,药师佛又称药师琉璃光如来,能为众生消除病痛、延年益寿。</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位于千佛洞大雄宝殿南侧,是单洞建筑,与北侧的地藏殿相对称。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其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 位于北寺崖壁,通常与药师殿、观音殿组成一个供奉体系。主要供奉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以大愿著称,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被视为幽冥教主,救度地狱众生。</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汉传佛教寺院的标配殿堂,主要供奉佛教的护法神——四大天王,象征守护佛法、辟邪镇寺。殿中央常设弥勒菩萨(未来佛),背面为韦驮菩萨(寺院守护神),体现"迎接信徒→护持道场"的完整功能。</p> <p class="ql-block">"正法久住"殿是马蹄寺千佛洞中一个重要的宗教场所,为僧众和信徒提供了一个修行、礼拜、学习和传承正法的空间。在这里,僧人们可以进行诵经、禅修等修行活动,深入领悟佛法;信徒们则可以前来朝拜、祈福,接受佛法的熏陶和指引。</p> <p class="ql-block">寺院紧贴山体之上,犹如悬空寺一般。这就是千佛寺的主要看点之一:悬空建寺。</p> <p class="ql-block">凭栏临风远眺祁连山脉,殿檐风铃轻摇,五彩的风马旗被旷野的山风吹得哗哗作响,不停翻飞。从殿楼上远望,远山重峦叠嶂。俯首而视,绿荫葱郁、殿楼辉耀,仿佛置身胜景,内心一片宁静安详。</p> <p class="ql-block">当晚入住张掖市临泽县金沙假日宾馆。</p> <p class="ql-block">D13(1/6)临泽县→祁连县</p><p class="ql-block">早餐后从临泽县酒店出发,行程约180公里,上午10时左右抵达祁连大草原国家公园。祁连大草原以其广袤的高山草甸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因草原的"交融之美"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每年夏季,草原上绿草如茵,野花盛开,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是观光的理想的时节。大草原广袤无垠的绿色世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美食,故享有"东方小瑞士"之称,更是夏日旅游的绝佳胜地。</p> <p class="ql-block">天境祁连:"祁连"为古匈奴语,意为"天山",指祁连山高耸入云、与天相连的巍峨气势。这一名称既体现了地理特征,也承载了匈奴文化对自然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大草原上,翠绿的草毯向天际铺展,与祁连山顶皑皑白雪相映成趣。成群的牛羊如散落的珍珠,矫健的骏马肆意驰骋,白色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五彩经幡在风中哗哗作响,红蓝白绿黄的色彩交织,寄托着虔诚祈愿。天地间只剩静谧与壮美,令人沉醉不知归处。</p> <p class="ql-block">抬眼远望,山顶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与草原的翠绿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冷一暖,一静一动,却又和谐地融为一体。云雾缭绕在山腰,给祁连山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不禁遐想,那云雾深处,是否藏着不为人知的仙境。当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雪山上,金色的光芒与白色的雪相互辉映,那一刻的壮美,让人震撼到说不出话来,只愿将这美景永远铭刻在心底。</p><p class="ql-block">午餐后驱车游玩下一个景点一一卓尔山。</p> <p class="ql-block">卓尔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卓尔山是一处以丹霞地貌为主的风景区,卓尔山属于祁连山脉的一条支脉,坐落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河北岸,最高峰海拔4328米。卓尔山主要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藏语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红润美丽的皇后"。</p> <p class="ql-block">卓尔山山顶的视野极度开阔,四周没有任何遮拦,对面是一山尽览四季景色的阿咪东索,左右两侧分别是拉洞峡和白杨沟风景区,背面是起伏连绵的祁连山,俯瞰山谷八宝河更像一条白色哈达环绕着县城。处处美景,宛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因此这里还是摄影家、画家、作家的创作天堂</p> <p class="ql-block">卓尔山虽不及张掖的丹霞地貌那般令人震撼,但是丹霞地貌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山崖断坡处呈现着丹霞赤红,浓酽如染。</p> <p class="ql-block">千兵崖属丹霞地貌景观,它兼具雄险美和幽深美,平地拔起于八宝河畔,南坡几乎垂直,丹崖绝壁,气度不凡,犹如千兵之崖,它群峰峻峭挺拔,崖立千仞,宛若削成,颜色赤红,故称千兵崖。相传,千兵崖相传是由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没用完的石头堆成的。千兵崖集秀、幽、险、峭于一体,又以蓝天、白云、绿草、油菜花为映衬,其景观美丽非凡。</p> <p class="ql-block">那些刀削斧劈般的断崖断面,裸露出深浅不一的红色系带,从朱砂红到赭石褐形成天然的色谱带。</p> <p class="ql-block">阿咪东嗦:阿咪东索为藏语,是对神山的尊称,被译为"千兵哨卡";又因此山山体四周地形自然呈现吉祥八宝象,世居于此的裕固族称其为"奈曼额尔德尼",亦可译为"吉祥八宝山";又因此山山形宛若牛心,俗称"牛心山"。</p> <p class="ql-block">情人崖:情人崖得名于当地流传的阿咪东索与宗姆玛釉玛的爱情故事,两人在此相恋并化为山崖的传说赋予了该景点独特的人文内涵。从这里可远眺祁连山脉雪顶与丹霞地貌的壮丽景色,晨昏光影变化尤为迷人。</p> <p class="ql-block">西夏烽燧:又称烽火台,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西夏烽燧遗址是相传西夏末代皇帝李睨于亡国之际、以假死之计,逃难至祁连后在祁连山腹地各山头可遥相呼应的险要位置修建的多座烽火台,卓尔山烽火台为其中一处,此烽火台是在西夏烽燧遗址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高9.36米,位于卓尔山制高点,烽火台有许多瞭望口,视野开阔,可尽赏卓尔山全貌360度无死角。</p> <p class="ql-block">卓尔山最佳的观景点在山顶,那里视野开阔,没有遮挡,俯瞰来路,蜿蜒曲折,远观苍山,层峦叠翠,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天境祁连:远处苍山连绵,雪峰相接;近有云杉茂密,山岭逶迤;脚下草色萋萋,浅水蜿蜒。融合了南方山峰的清秀婉约,又有北方大山的伟岸壮美。</p> <p class="ql-block">"伦布夏果"山山形高大巍峨,峰顶直插云霄,为祁连地区的一座山神。伦布夏果是藏语音译,"伦布"意为大臣,"夏果"系神名,合起来便是大臣夏果。祁连地区的山神有王、王妃、大臣及山水河流动植物的守护神,其神灵自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天桥神殿:天桥山传说是山海经中的"不周山"。古代神话中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水火不容"而发生大战,最后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撞断不周山,天也破了个大窟窿,女娲娘娘烧炼五种颜色的石头去弥补天地的空缺,砍断鳖鱼的四只脚去撑起天地的四角。盛夏时节,由此望向西北方向,蓝天、白云、草原、丹霞、花海与层峦叠嶂的祁连山脉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壮美画卷,宛若女娲补天时遗漏的五彩石色。</p> <p class="ql-block">极目远眺,八宝河如银带蜿蜒,雪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圣洁的白与山体的红、草地的绿相互映衬。连绵的山峦披着深浅不一的绿毯,间或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山风拂过,草浪翻涌,带着青草与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远处牛群悠然啃食着嫩草,与巍峨山体相映成趣,勾勒出层次分明的视觉盛宴。宁静而壮美。</p> <p class="ql-block">民族团结祥和塔:祥和塔由祁连当地信教群众自发修建,佛塔上有绿毛狮子的图案,象征着佛陀,佛塔的基座是吉祥八宝,在塔内还有小经堂,经堂内供奉有长寿三尊、释迦牟尼、绿度母、黄财神等唐卡画像。该塔是信教群众遵从佛陀教育,身体力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转塔修行之地。佛塔代表着佛陀的法身,属于息诤塔,也叫和合塔。此塔周围是一处绝美的观景平台,可俯瞰卓尔山和祁连县城全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晚入住祁连县八宝镇上庄村"瑞士度假山庄"。</p> <p class="ql-block">祁连县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下辖县,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北邻古丝绸之路的首要通道甘肃河西走廊,有青海"北大门"之称。境内冰川遍布、雪山纵横、草场辽阔,更以丹霞地貌和多元文化著称,仿佛置身于瑞士,被当地人称之为"天境祁连、东方瑞士"。</p><p class="ql-block">图为祁连县中心广场。</p> <p class="ql-block">所住酒店的旁边就是"上庄清真大寺"。该寺于民国9年(1920年)建成,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文革"中被拆毁。1980年8月由教民集资在上庄东村建一土木结构大殿1座,厢房6间,净房3间。1984年9月在原址新建砖木结构大寺。雄伟壮观,成为祁连县最大的清真寺。2006年被公布危险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殿为古典式砖木结构,屋顶阴阳瓦,斗篷衬檐,甚为壮观。12扇大殿正门雕有桂花套"八宝"花纹,两侧壁墙以水磨青砖镶边,山门顶端八角宣礼楼高8.9米。大殿前走道全用三色石子铺成花卉图案。南北厢房各5间。整座建筑融东方民族特色与阿拉伯古老建筑风格为一体,显得宏伟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2001年,上庄清真寺在大殿正门前开始修建集参观旅游和礼拜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整座建筑依照西宁东关大寺为模式,分为2层,楼顶建有绿色的阿拉伯圆顶,在楼两边分别建有高9米的宣礼楼,拥有房间56间,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工程于2003年竣工,总投资150万元。</p> <p class="ql-block">上庄清真大寺是祁连地区穆斯林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每逢"尔德节"、"古尔邦节"、"主麻日"及重大宗教节庆活动,周边清真寺的阿訇和穆斯林群众都会在这里诵经祈福,场面宏大而壮观。</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上庄清真寺的洋葱头穹顶,两侧各有一个宣礼塔。下图是改建后的清真寺照片,没有了洋葱头和宣礼塔。在2018~2020年青海省统一开展的清真寺建筑风貌改造行动中清真寺的洋葱头和宣礼塔被拆除。其主要原因是省级政策要求推动伊斯兰教建筑中国化、本土化,去除被视为"阿拉伯化"或"沙特化"的建筑元素(包括洋葱头穹顶),以体现中国风格,并作为抵御境外极端思想影响、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一部分举措。目的是淡化宗教在公共空间中的过度显现,使宗教建筑在外部风貌上更加融入当地社区的整体环境(通常指更接近中国传统或当地民居风格)。</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的阳台上欣赏黄昏时的祁连,连绵雪山披上玫瑰色轻纱。夕阳将最后的余晖倾洒在皑皑雪巅,洁白与橙红交织,宛如被点燃的琉璃世界。雪峰在霞光下闪耀着银白色的光芒,云雾缭绕似仙子的薄纱,随风轻舞。脚下蜿蜒的河流倒映着天空与雪山,波光粼粼间,天地仿佛融为一体,静谧而壮美,时光也沉醉在这如梦似幻的雪山盛景之中,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妙的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