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静听花声

<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至成都,在友人严武资助下于浣花溪畔筑草堂。虽生活清贫,却迎来创作高峰,笔下既有“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恬淡,也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这里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读懂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浣花祠与花径</p><p class="ql-block"> 红墙竹影是连接正门与诗史堂的夹道红墙,竹影婆娑,是经典摄影点。</p><p class="ql-block"> 浣花祠纪念唐代巾帼英雄冀国夫人(浣花夫人)。</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登顶可俯瞰草堂全景,远眺成都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杜甫在此居住近4年(759-765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包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传世名篇。</p><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不仅是故居遗址,更是集园林、建筑、碑刻、文物于一体的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