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山巅一木<br>拍摄时间 / 2008 年至 2019 年<br> <b>一、长安残阳:十三朝石刻里的故国胎记</b><br><br><div>华山的云雾还未散尽,秦陵兵马俑坑的青铜腥气已穿透两千年扑面而来。跪射俑鞋底的纹路清晰如昨,甲片缝隙间的朱砂残痕像未干的血 —— 当指尖触到坑壁的夯土,突然明白为何说 “秦砖汉瓦里埋着中国的基因”。西安碑林的《开成石经》上,唐代书家的笔迹被千年风雨磨出凹槽,而隔壁书院门的拓片匠人正用鬃刷扫过石碑,墨色在宣纸上洇开,宛如历史的呼吸。</div><div><br>黄昏时登上大雁塔,夕阳把玄奘法师的塑像镀成金红。塔基的砖缝里嵌着唐时的陶片,风穿过塔身的洞孔,发出类似经咒的呜咽。想起在黄帝陵,守陵人说轩辕柏的年轮里藏着二十四节气的密码,而此刻长安的残阳,正以同样的弧度掠过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原来我的祖国,早把文明的密码刻进每道砖瓦、每寸山河。</div><div><br><b>二、河西走廊:丝路烽燧间的文明对话</b></div><div><br>嘉峪关的城砖还留着明代戍卒的指印,敌楼的箭孔正框住祁连山的雪。导游敲着墙体说:“这里的黄土掺了糯米汁,比钢筋还硬。” 远处讨赖河峡谷的风穿过汉代烽燧,把夯土吹成细沙,沙粒里混着碎陶片,有西域的葡萄纹和中原的云雷纹 —— 这是丝绸之路最生动的物证。</div><div><br>敦煌莫高窟的第 220 窟,唐代画师笔下的乐舞图还在墙上流转。讲解员用手电筒照亮飞天的飘带,光影移动间,供养人服饰上的联珠纹与宝相花突然活了过来。深夜在鸣沙山,月牙泉的倒影碎成银箔,有背包客弹着吉他唱《敕勒歌》,歌声与沙粒滑落的声响叠在一起,恍若千年商队的驼铃从未远去。张掖丹霞的层理在暴雨后呈现赤金,当地老人说那是 “女娲补天时撒下的颜料”,而我知道,这是大地用两亿年光阴写下的地质史诗。</div><div><br><b>三、青海湖祭:在天地原点触摸文明脐带</b></div><div><br>茶卡盐湖的盐粒折射着十万个太阳,赤脚走在湖面上,仿佛踩在银河的碎片上。藏族向导扎西把哈达系在经幡柱上:“这里是‘措温布’,西海的心脏。” 远处,青海湖的蓝正吞噬天际,鸟岛上的斑头雁群起群落,翅膀拍打声像在吟诵《格萨尔王》的诗行。</div><div><br>可可西里的风带着冻土的气息,藏羚羊群如流动的云朵掠过荒原。保护站的志愿者指着远处雪山:“据近年观测,长江源头的冰川每年都在退缩。” 那一刻突然懂得,为何青海被称为 “中华水塔”—— 当冰川融水汇成黄河第一湾的涟漪,当澜沧江的浪花打湿傣家竹楼,祖国的血脉便在这片高原上完成最初的奔涌。在塔尔寺,酥油花的芬芳里,喇嘛用金汁绘制的坛城正在阳光下消融,这与长江源头的冰川、与我掌心的温度,构成奇妙的生命循环。</div><div><br><b>四、宁夏弧光:沙漠与黄河的千年和弦</b></div><div><br>沙坡头的羊皮筏子漂过黄河拐弯处,筏工的号子撞在对岸的山崖上。他指着河心的沙洲说:“那是‘鸣钟’,水大时会响。” 夕阳把沙漠染成琥珀,驼队的影子在沙丘上拉成细线,而不远处的水稻田正泛着绿光 —— 这片被贺兰山庇护的 “塞上江南”,用黄河水浇灌出与大漠对峙的生机,奏响水与沙的千年和弦。</div><div><br>西夏王陵的夯土堆在暮色中如黑色金字塔,碑亭遗址的石柱础上,西夏文与汉文的刻痕已模糊成谜。守陵人递来一杯盖碗茶,茶碗上的缠枝莲纹与王陵出土的瓷器纹样如出一辙。贺兰山岩画的山洞里,先民用赭红色画下的太阳神,眼睛正对着东方 —— 那是先民对光明的崇拜,也是这片土地对祖国的凝望。</div><div><br><b>尾声:在山河褶皱里读中国</b></div><div><br>四次走进西北,从秦腔的吼唱到花儿的婉转,从窑洞的灯火到毡房的炊烟,每道足迹都在破解大地的密码。当华山的险峰托举日出,当莫高窟的壁画映亮星河,当青海湖的波涛拍打心岸,突然明白:我的祖国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到每粒兵马俑坑的黄土、每道丹霞的层理、每滴黄河的浊浪。</div><div><br>此刻若站在祁连山顶远眺,会看见雪线之下,河西走廊如一条银链串联起文明的珍珠,而黄河如金色的脐带,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紧紧缠绕。这哪里是风景,分明是亿万斯年地质运动与人类文明共同书写的史诗 —— 在这片土地上,自然的伟力与人文的璀璨始终同频共振,让每个行者在触摸山河的瞬间,都能听见祖国血脉奔涌的声响。<br></div> <div><b>配图及说明</b></div><div><b><br></b></div><b>图 1-2:长安遗韵:历史厚土的视觉注脚</b><br> 图 1(华山):“华山的云雾还未散尽,秦陵兵马俑坑的青铜腥气已穿透两千年扑面而来” ,以华山之险峻雄浑,开启西北历史文化探寻之旅,展现文明扎根的山河基底。<br> 图 2(华峰托日):借华山日出映照,呼应文中 “当华山的险峰托举日出” ,呈现自然与历史交融的壮美,诠释祖国山河承载文明的意象。 <b>图 3-6:秦风秦骨:文明基因的具象呈现</b><br> 图3:华山莲花洞 ——关联神话传说《宝莲灯》—— 传说中三圣母(华山三娘)曾在此修行居住,其儿子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也与华山渊源深厚。洞壁题刻增添了人文底蕴,上方孤松挺立,更衬出仙洞的幽奇意境 。<br> 图 4:华山上的 “斧劈石”——源于民间传说《宝莲灯》:三圣母与凡人刘彦昌相爱,因触犯天条被镇压于华山之下。其子沉香长大后苦练武艺,最终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母亲,这块留存的巨石便成为 “斧劈石”,承载着孝道与抗争的浪漫传说 。 <b>图 5-7(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b>对应 “秦陵兵马俑坑的青铜腥气已穿透两千年扑面而来” ,用兵马俑的恢宏、细节,直观呈现大秦文明的厚重,诠释 “祖国的密码刻进每道砖瓦” 。 图 5:秦始皇兵马俑阵列 图 6: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图 7:秦始皇兵马俑单体作战跪姿 <b>图 8-19:长安余响:古今交织的文明呼吸</b><br> 图 8(茂陵博物馆 “马踏匈奴” 石刻):关联 “原来我的祖国,早把文明的密码刻进每道砖瓦、每寸山河” ,以汉代石刻展现历史武功与文化传承,体现文明延续。<br> 图 9(带孩子进博物馆学历史):呼应 “每个行者在触摸山河的瞬间,都能听见祖国血脉奔涌的声响” ,通过亲子研学场景,呈现文明传承的生动实践,体现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br> 图 10(窑洞):对应 “从窑洞的灯火到毡房的炊烟,每道足迹都在破解大地的密码” ,以陕北窑洞展现地域人文,诠释山河孕育的生活与文明密码。<br> 图 11(陕北说书):关联 “从秦腔的吼唱到花儿的婉转” ,以传统曲艺形式,呈现西北文化韵味,体现民间艺术承载的文化血脉。<br> <b>图 12-16(西安大雁塔、鼓楼、碑林):</b>呼应 “西安碑林的《开成石经》上,韩愈的笔迹被千年风雨磨出凹槽,而隔壁书院门的拓片匠人正用鬃刷扫过石碑,墨色在宣纸上洇开,宛如历史的呼吸” ,以标志性建筑,展现长安历史文化的厚重与传承,呈现文明的延续与 “呼吸” 。 图 12:西安大雁塔 图 13:西安鼓楼 <div>图 14(西安碑林):聚焦《开成石经》,标注 “唐文宗时期镌刻,唐代书家集体书写儒家经典”。</div> 图 15:西安碑林国宝碑——这是西安碑林里的大唐石台孝经碑。“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 16 字由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肃宗李亨撰写,字体为秦小篆;碑侧唐玄宗亲自写下的批注,字体为行书,玄宗书法被称为开元体 。该碑是西安碑林的国宝级文物。 <div>图 16:碑林拓片 —— 历史呼吸的具象<br></div><div>说明:呼应文中 “西安碑林的《开成石经》上…… 隔壁书院门的拓片匠人正用鬃刷扫过石碑,墨色在宣纸上洇开,宛如历史的呼吸” ,展现碑林拓片制作场景,呈现历史文化传承的生动画面。</div> <b>图 17-19(乾陵、法门寺):</b>位于陕西咸阳 / 宝鸡,归入关中文明专题。 图 17(乾陵无字碑):关联 “乾陵的无字碑” ,借唐代帝陵遗址,呈现历史的厚重与留白,诠释文明传承中的思考与沉淀。 图 18(法门寺):对应 “法门寺” ,以佛教寺庙展现宗教文化传承,体现西北宗教文明的厚重,诠释 “祖国文明密码” 的多元内涵。 图 19(法门寺):展示的是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鎏金银如意轮十二环锡杖(佛教高等级法器,唐僖宗御赐)与佛指舍利(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佛门圣物)。二者见证唐代皇家佛教仪轨的隆盛,及金银器工艺的巅峰水准,是法门寺 “护国真身” 信仰的核心物证。 <b>图 20:轩辕庙 —— 文明始祖的栖息殿堂</b><br>说明:关联文中 “在黄帝陵,守陵人说轩辕柏的年轮里藏着二十四节气” ,轩辕庙是祭祀轩辕黄帝的场所,作为探寻文明根源的重要地标,体现对人文始祖的尊崇,承载华夏文明起源记忆。<br> <b>图 21:黄帝手植柏 —— 岁月沉淀的文明见证者</b><br>说明:对应文中 “轩辕柏的年轮里藏着二十四节气” ,这棵柏树相传为黄帝手植,历经千年,以其苍劲身姿见证华夏文明传承,是文明根系延续的鲜活象征。<br> <b>图 22:“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碑 </b>—— 礼敬始祖的文化符号<br>说明:关联黄帝陵相关文化,此碑体现对黄帝陵的尊崇礼仪,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规制,彰显华夏文明对人文始祖的敬重,诠释文化传承中礼仪与信仰的延续。<br> <b>图 23:黄帝陵 —— 华夏文明的精神原乡</b><br>说明:呼应文中 “在黄帝陵,守陵人说轩辕柏的年轮里藏着二十四节气”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寝,是凝聚民族精神、承载文明记忆的核心地标,象征着祖国文明血脉的根源所在。 <b>图 24:河西走廊行迹 —— 丝路文明的时空漫游</b><br>说明:对应文中 “河西走廊:丝路烽燧间的文明对话” ,行驶在河西走廊的画面,开启丝路文明探寻之旅,展现这片土地作为文明交流通道,承载历史过往与文化交融的意义。<br> <b>图 25:河西走廊落日途 —— 丝路长卷的光影叙事</b><br>说明:关联河西走廊主题,以行驶途中落日景色,营造丝路历史氛围,呼应文中丝路文明交流场景,体现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融,诠释 “在山河褶皱里读中国” 的旅途感悟。<br> <b>图 26:河西走廊落日 —— 丝路史诗的雄浑注脚</b><br>说明:对应文中 “河西走廊:丝路烽燧间的文明对话” ,借河西走廊落日壮丽景象,象征丝路文明如落日余晖般悠远厚重,是历史与自然共筑的文明史诗片段,展现祖国山河承载的文化底蕴。 <b>图 27-42:河西通衢:丝路交融的时空见证</b><br> <div>图 27(嘉峪关):说明 “明代长城要塞,城砖含糯米汁夯筑,兼具军事与丝路贸易功能”。</div> <br>图 28(讨赖河峡谷):关联 “讨赖河峡谷的风穿过烽燧,把汉长城的夯土吹成细沙,沙粒里混着碎陶片,有西域的葡萄纹和中原的云雷纹” ,借峡谷风貌,呈现丝路遗存承载的多元文明交融痕迹。 图 29(天下第一墩):呼应 “万里长城从这里开始” ,以长城起点,体现丝路与长城文化交织,见证历史上的防御与交流。<br> <b>图 30-31(莫高窟):</b>对应 “敦煌莫高窟的第 220 窟,唐代画师笔下的乐舞图还在墙上流转” ,借莫高窟建筑与壁画,展现丝路艺术瑰宝,诠释文明对话的璀璨成果。<br> 图 30:莫高窟 图 31:莫高窟 <b>图 32-35(鸣沙山、月牙泉):</b>关联 “深夜在鸣沙山,月牙泉的倒影碎成银箔,有背包客弹着吉他唱《敕勒歌》,歌声与沙粒滑落的声响叠在一起,恍若千年商队的驼铃从未远去” ,以沙泉景观,营造丝路历史与当代交融氛围,体现文化传承的延续性。<br> 图 32:鸣沙山晨晓 图 33:鸣沙山远去的驼队 图 34:从月牙泉边匆匆而过 图 35:月牙泉 <b>图 36-38(张掖丹霞):</b>对应 “张掖丹霞的层理在暴雨后呈现赤金,当地老人说那是‘女娲补天时撒下的颜料’,而我知道,这是大地用两亿年光阴写下的地质史诗” ,借丹霞奇景,展现自然与人文共筑的 “史诗” ,诠释祖国山河的文化底蕴。<br> 图 36:张掖丹霞 图 37:公交车在张掖丹霞峰林里穿行 图 38:张掖丹霞如火焰 <b>图 39-42(青海湖):</b>关联 “青海湖的蓝正吞噬天际,鸟岛上的斑头雁群起群落,翅膀拍打声像在吟诵《格萨尔王》的诗行” ,以青海湖的生态与文化关联,呈现高原文明与自然的共生,诠释 “祖国的血脉在这片高原上完成最初的奔涌” 。 图 39:青海湖 图 40:青海湖畔的信仰 图 41:青海湖畔炊烟袅袅 图:42:青海湖畔的牧场,牦牛群在吃草 <b>图 43-63:高原厚土:文明溯源的生态密码</b><br> <div>图 43(茶卡盐湖):对应 “茶卡盐湖的盐粒折射着十万个太阳,赤脚走在湖面上,仿佛踩在银河的碎片上” ,以盐湖奇景,展现高原自然之美,诠释山河蕴含的生态与文化价值。<br></div> 图 44(天空之镜):关联 “盐湖盐粒折射太阳” ,突出茶卡盐湖的独特景观,体现自然景观承载的审美与文化想象,呼应 “祖国把文明密码刻进每寸山河” 。<br> <b>图 45-46(塔尔寺):</b>对应 “在塔尔寺,酥油花的芬芳里,喇嘛用金汁绘制的坛城正在阳光下消融,这与长江源头的冰川、与我掌心的温度,构成奇妙的生命循环” ,借塔尔寺建筑与宗教文化,展现高原宗教文明,诠释人与自然、文化的共生循环。<br> 图 45:塔尔寺外 图 46:塔尔寺内 <b>图 47-48(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b>呈现多元宗教文化,体现西北文化多样性,呼应 “祖国文明密码” 的多元包容,展现不同文化在山河间交融共生。<br> 图 47: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 图 48:清真寺内 <b>图 49-51(沙坡头):</b>对应 “沙坡头的羊皮筏子漂过黄河拐弯处…… 这片被贺兰山庇护的‘塞上江南’,用黄河水浇灌出与大漠对峙的生机,奏响水与沙的千年和弦” ,以沙坡头景观,展现黄河与沙漠交织的生态、人文,诠释山河孕育的独特文明韵律。 图 49:沙坡头——腾格里沙漠被黄河截断于此 图 50:沙坡头 图 51:站在沙坡头上看向黄河水滋养的塞上江南 <b>图 52-54(西夏王陵):</b>关联 “西夏王陵的夯土堆在暮色中如黑色金字塔,碑亭遗址的石柱础上,西夏文与汉文碑刻,展现中古民族文化交融。西夏也是我国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政权之一。 图 52:西夏王陵 图 53:西夏王陵 图 54:西夏王陵——作者感触历史 <b>图 55-63(穿越沙漠、翻越贺兰山、祁连山区穿行):</b>对应 “作者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翻越贺兰山”“在祁连山区穿行” ,以行迹展现西北地理风貌,体现探索山河、触摸文明血脉的过程,诠释 “在山河褶皱里读中国” 的内涵。 图 55:作者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 图 56:翻越贺兰山 图 57:翻越贺兰山时看到的明长城遗址 图 58:翻越贺兰山 图 59:翻越贺兰山后的宁夏平原 图 60:在祁连山区穿行 图 61:在祁连山区穿行 图 62:祁连山大冬树山垭口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是祁连山区的一部分,海拔4120米。 图 63:祁连山大冬树山垭口藏民向天抛撒风马 <b>图 64-80:边塞遗章:历史长卷的风沙印记</b><br> <b>图 64-65(玉门关):</b>对应 “玉门关” ,以遗址展现边塞历史,诠释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的历史苍凉与文化厚重,见证丝路与边塞文明。<br> 图 64:玉门关 图 65:玉门关 图 66(汉长城遗址):关联 “汉长城的夯土吹成细沙,沙粒里混着碎陶片” ,借长城遗址,呈现历史防御工程与丝路文化交织,体现文明传承的沧桑痕迹。<br> <b>图 67-69(胡杨林):</b>对应 “胡杨林” ,以金秋胡杨展现边塞生态与人文景观,诠释 “童话般的世界” ,体现自然与文化共筑的边塞魅力。<br> 图 67:胡杨林 图 68:胡杨林里的仰望者 图 69:童话般的世界 <b>图 70-71(大漠驼队):</b>关联 “恍若千年商队的驼铃从未远去” ,借驼队剪影,重现丝路商队场景,体现历史与当代的交融,诠释丝路文明的延续。 图 70:大漠驼队 图 71:大漠驼影 图 72(策克口岸界碑):呈现边塞口岸,体现当代边境文化与历史交流传承,呼应 “文明对话” ,展现祖国边疆的文化交融与守护。<br> <b>图 73-76(居延海):</b>对应 “居延海” ,以湖泊生态、晚霞景观,展现边塞自然之美与生机,诠释 “居延海生机勃勃” ,体现自然与人文共生的边塞文明。 图 73:居延海 图 74:居延海 图 75:居延海生态盎然 图 76:居延海的晚霞 <b>图 76-82:大河奔涌:文明滋养的黄土地歌</b><br> <b>图 77-79(壶口瀑布):</b>对应 “黄河之水天上来” ,以瀑布磅礴气势,展现黄河孕育的文明力量,诠释 “祖国血脉奔涌” 的意象,体现黄河对文化的滋养。<br> 图 77:壶口瀑布 图 78(龙槽):关联 “在花岗岩上被黄河水冲击出来的‘龙槽’” ,借黄河地貌,呈现自然伟力与历史痕迹,诠释山河塑造的文明载体。<br> <div><br></div>图 79:黄河之水天上来 <b>图 80-83(水洞沟遗址):</b>对应 “水洞沟遗址”“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以遗址、考古场景,展现黄河流域史前文明,诠释祖国文明起源的厚重基底,体现历史探索与文化传承。 图 80:水洞沟遗址 图 81: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图 82:考古挖掘现场模型 图 83:在水洞沟旁驼队从明长城旁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