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宏大图景中,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既是政策导向,更是基层工作者的实践课题。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的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领域的普惠服务,不仅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精细度与执行力。以下结合工作实际,从基层视角探讨如何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以及“一老一小”普惠服务的发展路径。<br>一、教育资源扩优提质:从“均衡配置”到“精准赋能”<br>教育是民生之基,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结构变化,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基层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扩优提质并非简单地“铺摊子”,而是需要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和精准施策,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br>在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校因历史原因存在硬件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此,我们推动“强校带弱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将优质学校的管理经验、教学资源向薄弱校延伸。例如,通过教师轮岗、课程共享、联合教研等方式,帮助薄弱校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针对学位紧张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利用闲置校舍或新建项目扩大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容量,缓解“入学难”。<br>普通高中是连接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县域高中的办学条件与城市学校存在显著差距。为此,我们聚焦“县中振兴计划”,重点改善办学条件,如更新实验室设备、完善信息化教学设施,并通过引入省级示范高中托管帮扶,提升县域高中的教学水平。此外,通过合理分配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特别是向农村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br>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基层实践中,我们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和定向招聘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例如暑期“召回”培训、校本研修等,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让教师能够专注于教学主业。<br>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从“资源下沉”到“服务下沉”<br>医疗是民生之需,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是基层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推动医疗资源扩优提质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资源下沉”不仅要“送下去”,更要“沉得住”,让基层群众真正受益。 <br>在基层实践中,我们通过推动城市医疗集团与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例如,邀请市级医院专家定期到基层坐诊、开展手术示教,并建立双向转诊机制,让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就能得到及时诊疗。同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基层医生可以实时与上级医院专家沟通,提升诊疗准确性。基层医疗机构的短板往往集中在专科建设和服务能力上。我们以“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模式为抓手,推动县级医院的影像、检验等资源向乡镇卫生院开放,提高基层诊断效率。此外,通过“传帮带”培养模式,组织市级医院专家对基层医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提升其处理常见病、慢性病的能力。例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基层医生通过规范管理流程,实现了患者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 <br>在基层调研中,群众普遍反映“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我们积极落实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政策,同时探索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的试点,让更多新药、好药惠及基层群众。此外,通过“互联网+医疗”模式,推广线上问诊和药品配送服务,方便偏远地区群众就医取药。<br>三、“一老一小”普惠服务:从“兜底保障”到“品质提升”<br>“一老一小”是民生保障的晴雨表,也是基层服务的难点和痛点。在基层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资源整合,推动普惠服务从“有”向“优”转变。 <br>针对老年人口增多的趋势,我们以社区为依托,推动养老服务从机构化向居家化延伸。例如,通过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康复护理等服务;推广“家庭养老床位”,通过适老化改造和上门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中也能享受专业照护。同时,探索“中央厨房+老年食堂”模式,为经济困难老人提供补贴餐食,解决“做饭难”问题。 <br>在托育服务领域,我们注重整合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和家庭托育点。例如,在社区活动中心内设立“宝宝屋”,为0-3岁婴幼儿提供游戏、照护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缓解家庭“入托难”。此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第三方机构运营普惠托育项目,确保服务质量和价格可承受。在农村地区,我们依托乡镇敬老院和村民互助力量,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优先满足孤寡、残障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同时,针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我们联合学校、社会组织,开展“爱心结对”“假期课堂”等活动,提供学业辅导和情感陪伴,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br>四、基层治理的启示与展望<br>从基层实践来看,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一是强化政策落地的执行力,确保上级部署转化为基层行动;二是注重资源整合与创新,避免“各自为政”;三是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服务更贴近实际、更有温度。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深知,每一项政策的落地都离不开细致入微的服务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才能让普惠服务真正惠及千家万户,绘就民生幸福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