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油画:鼠尾草</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个美丽的骗局</p><p class="ql-block"> 我练书法已经有七八年的功夫了,总是觉得不能把字写到自己满意程度。有那么几天,觉得字还写的像模像样,可是有几天就怎么都写不好,浪费了很多纸,就是写不好。</p><p class="ql-block">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感到很是迷茫,很是无助,为什么就写不好?有一种沮丧、无能,一种痛心疾首的失败感会涌上了心头。我在想,平时自己那么努力,几乎是每日临帖不辍,从颜真卿的楷书开始,练了于右任“标准草书”的遍数已经不计其数,还有“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高句丽好太王碑”帖,还有孙过庭的“书谱”,怀素自叙帖、黄庭坚的诸上座等等,练了这么多碑帖,怎么就一点进步都没有了?一个人在静默的时候,也是满脑子的笔画章法,想象着下一次写的字一定会道古朴茂,笔端行云流水;为什么到写字的时候,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更要命的是怀疑自己可能没有这个天分,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天分的,特别是艺术。既然自己没有天分,又何必在书法上浪费功夫。这个怀疑是对自己最根本的否定和打击,可自己却偏偏喜欢书法。其实练了这几年的字,这几年都一直在纠结,不停的对自己一会肯定,一会否定,也许我始终没有弄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书法。从小我们的教育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从未想过练习书法是否适合我,我是否有天分,只要我功夫下到了,自然会有收获。如果有人告诉我,自己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天分,就如同一个知道不能挖出水来的井,自己还要坚持一直挖下去吗?</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中国书法》杂志青年书法家韩少辉写的“书法这些事儿”的文章,他说:三十年前向田树长先生请教:书法如何才能写好?先生说,划道道!什么时候道道划够了,字就写好了。那道道划多少才是个够了?看到这里,我到觉得把书法说成划道道,是有些道理,说的是习字的循序渐进,积少成多,功到自然成。其实不光是书法,几乎这是人世间任何事情通用的道理,说白了,这个道道在人的有生之年是永远划不完的。有一天你的书法功成名就,说明道道划的差不多了;要是你到了七十岁如范进一样,依然不能中举,说明这道道划的依然不够。突然我觉得这是一个美丽的骗局。韩少辉最后总结的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雍容;少一些轻薄,多一些沉着;少一些坐而论道,多一些朝乾夕惕,当代的书法及其文化离我们的先贤或许会更近一些。我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哪里会有这样的文化大观,最多是在玩味中国书法里适合自己性情的趣味。</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回老家休假,碰到过去十多年不见的一位朋友,他得知我也喜欢墨海讨趣,不少朋友、同学都有我的拙笔,便强烈要求与我一叙,因为他这几年也在练书法。</p><p class="ql-block"> 先开始聊书道,从黄自元九十二法到现在有名书家的评价,如启功、沙孟海、沈鹏、王海……等等;再从草书的结构分析到明代项穆的《书法雅言》,我被他聊的震撼了,什么“宋之各家,君谟为首,齐范唐贤,天水之朝,书流砥柱……”。顿时我在云里雾里,什么“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等等。没有想到他对书道的研究之深令我惊讶。接着参观他练习的草纸和一些书法作品,这和他所讲的那一套理论太大相径庭了,很多年的习字现在依然是小学生的水平。他说自己每日练字不得少于两百个,练字让他快乐、充实,中国书法真是魅力无穷。唯一不满的是艺术馆每次展览,都不入选他的作品。但他不会气馁的,他一定要达到艺术馆展出的水平。我看着他对书法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的态度,我被感染了。</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书法的功利性,这与真正书法的精神已经背道而驰。艺术应当是为人类提供宁静而愉悦的生活,让人们沉浸在艺术的创造里,为人们丰富和完善自身成为可能,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艺术。梁漱溟在《我的人生哲学》中写道,“人生的意义就在他会用心去创造;要是人类不用心思,便辜负了人生”。想到这里,自己的那些沮丧、否定与打击都释然了。其实这个井是不是能挖出来水又有什么关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