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各地基层社区积极探索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的路径,通过资源整合、设施建设、政策创新等方式,切实回应群众对“家门口”服务的迫切需求。本文从基层实践出发,探讨如何以社区为核心场景,推动社会服务更加公平、便捷、多元。<br>一、以社区为阵地:构建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br>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础单元,也是公共服务最直接的承载平台。当前,许多基层社区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逐步构建起“一站式”便民服务体系。例如,加强养老、托育、家政、助餐、助残等普惠性服务的嵌入式布局,不仅满足了群众的日常需求,也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在部分社区,依托现有场地改造的助餐点、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成为老年人和特殊群体的“温暖港湾”。 <br>资源整合是关键。基层社区需打破部门壁垒,统筹利用闲置空间、社会资本和专业力量。例如,允许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在普通住宅内设置服务网点,既解决了场地限制问题,又为居民提供了灵活便捷的服务选择。同时,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如家政公司、公益组织等,能够弥补政府资源不足的短板,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服务网络。 <br>群众参与是基础。邻里互助服务的推广,体现了社区治理的活力。通过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技能培训、搭建互助平台,居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例如,部分社区通过“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既解决了家庭照护难题,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br>二、优化生活服务供给:从“有”到“优”的升级<br>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服务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基层社区需在扩大服务供给的同时,注重品质提升,推动服务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型、个性化发展。 <br>全民健身与文化融合。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基础设施的普及,为居民提供了更多运动选择。而将体育场地与文化、旅游等业态结合,不仅能丰富活动形式,还能激活社区活力。例如,部分社区利用老旧厂房改造为多功能运动空间,既满足了居民的运动需求,又成为举办小型赛事、文化活动的场所。此外,推动文化场馆夜间开放、建设社区阅读角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br>智慧服务与适老化改造。针对老年人群体,基层社区需加快智能技术的适老化改造,例如开发操作简便的社区服务APP、加装电梯、优化无障碍设施等。同时,通过培训帮助老年人掌握智能设备的使用,减少“数字鸿沟”带来的服务障碍。在青年群体方面,提供宿舍型、小户型公寓等职住平衡的住房选择,既能满足年轻群体的经济需求,又能提升社区吸引力。 <br>特殊群体的精准关怀。针对困境儿童、孕期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基层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例如,动态调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标准,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以及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亲情陪伴服务。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基本权益,也传递了社会的温度。<br>三、推动包容共享:让服务覆盖更多人群<br>公共服务的普惠性要求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基层社区需在政策设计和服务供给中体现包容性,确保不同群体都能平等享受服务。 <br>儿童友好与青年发展。在公共设施建设中落实“儿童优先”原则,例如增设儿童游乐设施、适儿化改造公共空间等。同时,为青年群体提供更多支持,如婚恋交友平台、创业就业指导等,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br>老年友好与社会参与。清理取消限制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合理政策,鼓励“以老助老”服务模式,例如招募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此外,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岗位,如社区巡逻员、绿化养护员等,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充实了社区服务力量。 <br>家庭支持与社会协作。完善税收、保险、福利等政策,减轻家庭育儿、养老负担。例如,通过延长产假、提供托育补贴等方式,支持家庭平衡工作与生活需求。同时,推动社会组织、企业与社区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模式。<br>四、基层实践的经验与启示<br>从基层实践看,提升社会服务可及性需注重以下几点: <br>需求导向: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精准掌握居民需求,避免“一刀切”式的供给。 <br>资源整合:盘活存量资源,如闲置房屋、公共空间,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利用效率。 <br>协同治理: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形成服务供给的合力。 <br>动态优化:根据人口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等调整服务内容,例如引入数字化工具提升服务效率。 <br>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的可及性,不仅是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基层社区作为服务的“神经末梢”,需以群众需求为核心,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家门口”的温暖与便利。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基层公共服务将更加均衡、高效、有温度,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