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基层工作者的实践与思考

落日余晖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平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等政策,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工作在一线,深刻体会到这些政策落地过程中的挑战与成效,也更加明确了自身在推动社会保障公平性中的责任与使命。<br> 一、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从“制度等人”到“数据找人”<br>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首先体现在覆盖面的广度上。当前,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的参保率仍存在提升空间。基层工作者在实践中,既要落实政策,也要创新方法,确保社保制度覆盖更多需要保障的群众。 <br>在毕节市的实践中,通过深化数据治理,利用大数据比对技术,精准定位未参保对象,实现了从“制度等人”到“数据找人”的转变。例如,通过与民政、税务、公安等部门的数据联动,基层工作者能够快速识别出户籍地与就业地分离的流动人口、灵活就业人员等潜在参保群体。这一方法不仅提高了参保扩面效率,也减少了“漏保”“脱保”现象的发生。 <br>针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基层工作者积极宣传优化后的缴费政策。例如,毕节市通过合理调整缴费档次和补贴水平,允许群众根据自身收入水平选择缴费金额,同时对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进行宣传,鼓励群众主动提高缴费比例。此外,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基层工作者主动对接企业,协助申请社会保险补贴,降低参保门槛。 <br>针对跨地区就业人员的社保转移接续难题,基层工作者积极推广全国统一的社保服务平台,推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例如,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后,基层工作者通过政策宣讲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向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及异地参保和转移接续的便利性,鼓励他们将社保关系转移到就业地,切实保障其权益连续性。<br>二、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从“应保尽保”到“精准施策”<br>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还体现在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能力上。基层工作者在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时,需结合实际情况,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切实增强低收入人口的抗风险能力。 <br>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是基层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政策要求,低保标准需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基层工作者在执行过程中,需结合当地实际,科学测算调整幅度,确保政策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br>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基层工作者通过“开发式帮扶”与“以工代赈”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其提升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例如,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扶持就业帮扶车间(基地),吸纳低收入人口就近就业。同时,建立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劳动伤害帮扶机制,为因工受伤的群众提供医疗救助和生活补助,减少返贫风险。<br>三、基层工作者的实践反思与建议<br>在推动社会保障公平性的过程中,基层工作者既是政策执行者,也是群众需求的倾听者。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亟待解决:<br>政策宣传的精准性不足:部分群众对社保政策的知晓率较低,尤其是偏远地区和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建议通过“网格化管理”和“方言宣讲”等方式,提升政策传播的针对性。<br>部门协同效率需提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仍需完善,部分政策在落地时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建议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保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无缝对接。<br>基层服务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基层工作者面临人手不足、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建议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引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共同参与社会保障服务。<br>社会保障公平性的实现,离不开政策的不断完善,更离不开基层工作者的扎实执行。通过扩大覆盖面、加强兜底帮扶,我们能够为更多群众织密社会保障网,让他们在奋斗中安心,在生活中有底。未来,基层工作者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社会保障政策从“广覆盖”迈向“高质量”,真正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