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解州关帝祖庙之行

黄建民(拒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山西运城解(念hai,音同“亥”)州关帝祖庙。它建于隋初,距今已经一千五百年历史,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天下关帝庙以它马首是瞻。</p> <p class="ql-block">  解州关帝庙大门,古朴雄伟大气,只可惜关公并没有安葬于此,全国关公墓葬有四处,首级安葬于洛阳关林,身躯安葬于湖北当阳关陵,衣冠冢位于四川成都著名的武侯祠,而他的老家解州这里是其魂之冢。一人四墓,也算是千古第一人了。</p> <p class="ql-block">  结义亭原名“三义阁”。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建。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设围廊,单檐卷棚歇山顶。内有结义石碑一通,宽2米,高1米,碑上线刻图画为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三分砥柱石”传说此石为关公化身,影壁正面镶嵌小篆“三分砥柱”石匾,寓意魏蜀吴三分天下,关公是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 结义园大门为“结义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是一座四柱三楼三开间、木结构琉璃瓦顶的木牌枋。“结义园”三字为乾隆年间(1762年)解州知府言如泗亲书。</p> <p class="ql-block">  解州关帝庙自隋初建成一千五百年来,历朝历代都多次增建重修,才形成了现在这个由结义园、主庙区、御花园和东西官为主体、占地22万平方米的规模。这个结义坊就是结义园大门,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正面背面的题名均为清乾隆年间解州知府言如泗所书,这个木坊也是整个关帝祖庙里最大最壮观的木坊了。</p> <p class="ql-block">  解州关帝庙主庙区为“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的官殿式布局,参观的顺序也是按着中轴线行进,顺序是: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p> <p class="ql-block">关帝祖庙中有诸多气势雄伟的殿堂,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主殿前的铁雕像朴拙生动,很有历史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  四龙壁一字形琉璃影壁,为明嘉靖年间遗物,因上附四条形态各异的琉璃烧制翔龙而得名。影壁长13.15米,高6.65米,厚1.54米,其上祥禽瑞兽,人物花卉点缀,流光溢彩、光华夺目。</p> <p class="ql-block">  梐枑俗称挡众。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御赐。古时提醒众人,到此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显示祖庙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关羽被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后,“从祀于‘武成王庙”,从此纳入被官方祭祀的对象。木制结构古朴精美、墙上壁画细致入神、砖石雕刻雄浑大气,牌匾楹联均有来头,值得细细观赏品鉴。</p> <p class="ql-block"> 石碑系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镌刻,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重修。唐代,胡氏后裔胡证官拜工部侍郎、岭南节度使之职,后人感念,刻碑为纪。</p> <p class="ql-block">午门</p> <p class="ql-block"> 御书楼原名“八卦楼”,因楼内设有八卦藻井而得名,后因清康熙帝御书“义炳乾坤”匾额悬于此楼,故将更名为“御书楼”。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三檐两层歇山式屋顶。</p> <p class="ql-block">八卦藻井</p> <p class="ql-block">  旗杆、胡人牵狮,旗杆由蒲州匠人范仓春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铸造而成。原是立于达官、功臣、将军府第门前的一种仪仗设施,象征高贵、威严和功勋。</p><p class="ql-block">“胡人牵狮”的形象体现了古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反映了关公文化的对外传承。西侧铸造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东侧铸造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均为铁质。</p> <p class="ql-block">  磨刀石是古时祭祀活动的供桌,桌面为青铜材质,长2.5米、宽0.8米、厚0.1米。铜案上有一指宽的槽缝,传说是农历五月十三,关公显圣在此磨刀时试刀留下的刀痕。清康熙年间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传说解州关帝庙竣工后,因当地久旱无雨,关公拜谢雷公雨婆后,左脚踏在殿外石板上,右脚踏在中条山之巅。关公从此走上从军之路。</p> <p class="ql-block"> 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三国演义》中记载,重82斤,曾是关羽征战沙场的利器,立下赫赫战功。两刀,一为铜制,一为铁制,均是明代遗存,重300余斤。</p> <p class="ql-block"> 气肃千秋木坊系清同治六年至九年(公元1867年—1870年)重建。四柱三楼庑殿式,瓦顶用黄、绿色琉璃构件覆盖。套兽、花卉各具神态,正脊两端雕琉璃凤吻一对,翘首伏尾,迎面张望,颇具吉祥之意。</p> <p class="ql-block">  麟经阁亦称“春秋楼”。因二楼暖阁中有关公夜观《春秋》塑像,而得名。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三檐两层重檐歇山式屋顶,高23.41米,为庙内最高、最精华建筑。二楼外围环廊采用“悬梁吊柱”结构,颇为奇特。二楼内次间凸出两眼“菊花”藻井为全国孤例。</p> <p class="ql-block">菊花藻井</p> <p class="ql-block">还有供奉“青龙偃月刀”的刀楼、供奉“汉寿亭侯印”的印楼等,颇可一观。</p> <p class="ql-block">  刀楼与印楼分别位于春秋楼前东西两侧,形制相同。刀楼在西,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三檐两层,十字歇山顶,与印楼对称。内置关羽所用“青龙偃月刀”仿品。</p> <p class="ql-block"> 印楼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重建。三檐两层,十字歇山顶,内置曹操赐予关公的“汉寿亭侯印”仿品。</p> <p class="ql-block">  在《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是关羽的标志性武器,因年代久远,目前无实物遗存。楼内砖台存放的铁刀为清末纪念所铸造。前侧陈列的古沉木刀及刀架为现代仿品,运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雕刻技法,磅礴大气又精细入微,极具艺术震撼力,系全国最大的古沉木收藏家员增荣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 月台也称“祭坛”,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东西两侧设有青石通道。月台上沿皆以石雕栏板围护,栏板上雕有龙、狮、虎、麒麟、人物、花卉等图案,技法精细,风格独到。丹墀,特指皇帝殿前的石阶。青石坡道上以卷草流云为底,雕刻“二龙戏珠”图案。整体风格呈现宋金特征,是解州关帝祖庙现存最古老的文物。华表的基座、表身、宝盖皆为八角形,顶端雕刻有望天吼一对,体态雄健,风格古朴,寓意上达天旨,下表民意。华表在此处体现庙宇的帝王建制。</p> <p class="ql-block"> 碑亭系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建,平面六角形,重檐六角攒尖顶。内立诗碑为和硕果亲王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敬留。</p> <p class="ql-block"> 硅化木别名:木化石,长度26m。产自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约在1.5亿年前,树木在高压、低温、缺氧的地质环境下浸泡于二氧化硅饱和溶液中,树中的碳元素被二氧化硅所取代而形成的。由新疆阜康市泰华煤焦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华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 钟楼系清乾隆年间重建。楼阁平面为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为木构重檐歇山顶,下层为砖砌墩台。瓦顶全部为琉璃构件,吻兽齐备,造型逼真。上悬古钟,以壮威仪。</p> <p class="ql-block"> 祟圣祠系供奉关公三代先祖及其牌位的祠宇。现存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屋顶,为清雍正年间(公元 1723-1735年)所建;山门三间,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 部将祠系纪念关羽麾下三员部将杨仪、王甫、赵累而建造,祠内有三人彩塑坐像。</p> <p class="ql-block"> 解州古城遗址地处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位于晋陕通简要道,呈方形,占地面积2.10平方公里,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自解梁故城徙于此。现存城墙为明清遗存。南城墙长120米、均高8.9m、顶面均宽4.5m、底部均宽15m。西城墙存两段,一段长66米均高6.9m、顶面均宽 3.5m、底部均宽10m;二段长31米、均高 4m、顶面均宽1.5m、底部均宽3.5m。解州古城墙对于研究古代城防,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武圣 关羽一生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征战以勇,后世历代帝王追祀褒封,庶民百姓虔诚信仰、顶礼膜拜,由此逐渐形成“庙祠林立,享祀天下”之盛况。2025.5.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