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俱佳:美轮美奂的淇澳岛

知音

<p class="ql-block">  淇澳岛是位于广东省珠海市东北部海上的一座风光旖旎的热带岛屿。我曾两次游淇澳岛,但仍然欲罢不能,回味无穷,因为这座小岛委实太迷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淇澳岛距离大陆仅1.2公里左右,第一次去游玩时,我们还没到达海边,就远远看见海上伫立着一个庞然大物,不细看以为那里依然是大陆上的一座山峰。到了跟前,才发现这就是隔海相望的淇澳岛了,因为她距离大陆委实是太近了,可以说是近在咫尺,所以远看就像连着陆地的一座山峰。由于过近的缘故,所以连接岛屿和陆地的是一座海上大桥。当汽车驶上大桥时,同行的朋友欢呼起来:“我们上了跨海大桥了!”提起跨海大桥,脑海中似乎只有港珠澳大桥的概念,哪曾想到,在一睹港珠澳大桥的芳颜之前,倒是先体验了淇澳岛跨海大桥。从桥上放眼望去,海上水汽升腾,一片朦胧,虽然是大晴天,但依然云雾渺渺,仿佛仙境。大概这就是水汽丰沛的沿海风光的特点吧。</p> 大桥很短,还没来得及细看,就一晃而过了。汽车驶上岛屿,迎面而来的是一派典型的热带风光:高大笔直的棕榈树整齐的排列在道路两旁,给我们这些看惯了国槐做行道树的北京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还有的行道树是一簇簇灌木丛,开着一树树粉红色的小花,点缀在翠绿的棕榈之间,刹那间一片绿的沉默的立刻活泼起来。定睛细看,原来这灌木是夹竹桃,它的花儿在盛开。顿时,耳边响起上小学时老师的教导:这种树有毒,不要碰。但是,北方的夹竹桃是种在花盆里的,规模远没有热带土地上生长的大,其花朵艳丽,着实令人喜欢,当地人大概是当做美化环境的观赏植物来栽培的。但幼年时老师的教导印象极其深刻,所以自小看到夹竹桃都是离的远远的,只是远眺其美丽的色彩。而淇澳岛居然大批量的将其作为行道树种植,也是令我大为诧异了。 实际上,在岛上还碰到了外表艳丽但有毒的植物。这就是同样作为行道树和观赏树的海杧果。那是在我们到达岛上弃车而行时,忽然在一片翠绿中看到一点鲜红,好奇的我们立刻前来观看。发现草丛中躺着一个形似西红柿、个头也和中等西红柿差不多大小的红彤彤的果实。由于从来没见过这种果实,疑云立刻涌上心头:“这是什么?为什么孰自躺在路边无人问津?” 再抬头望去,路旁的树上还挂着同样的果实,果和叶红绿相间,煞是好看。原来这是树果,并不是草本的西红柿。那又是什么果子呢?正疑惑间,发现路旁矗立着一个宣传牌子,牌子有一张报纸大小,大概相当于八开吧。上面图文并茂,有解说有图片。看了我们才知道,这个通体红透的果子是海杧果的果实,剧毒!难怪被弃地无人问津。但此树开花为洁白色,一副高洁的样子,果子又特别漂亮,故而有观赏价值。见到这般解释,我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么毒性大的东西,就是再漂亮也是危险的,为什么一定要栽成行道树呢?刚才差一点用手去抚摸,如果真的中毒了也就麻烦了,幸好我们比较谨慎。接着往下看宣传牌才知道,这树有很好的防潮作用,且树叶和树皮均可入药。原来如此!但是还是远离为好,不要被他美丽的外表迷惑了。 在出发之前,我们通过查询,已经知道淇澳岛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苏兆征的家乡,所以,驱车到达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苏兆征故居。苏兆征的故居位于岛上的淇澳村,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坳中间的小村庄。来到村中的广场,伫立在广场C位的是苏兆征的塑像,广场周边是祠堂和戏台。看来这就是村中集会的场所,当然也是村中最庄重的地方,将苏兆征的塑像立在这里,可见村中后人对苏兆征的敬仰和自豪之感。 祠堂是三开一进的钟氏大祠堂,主要用石料修筑而成,甚至支撑房屋的前廊柱也是石质的,异常坚固。这反映了当地木材的缺乏和石料的充足。后来,我曾拜访过广东民间的多个祠堂,包括位于今广州花都区的洪秀全故居的洪氏祠堂,建筑规格基本一致,均为三开间,区别仅在于是一进、两进还是三进。三进的极少,以两进的居多,但均保存完好。这正好证明了江南、华南一带宗族习惯保存的相对较多,宗族观念依然有比较多的市场。 淇澳村祠堂内,工人正在修整,准备辟为村史陈列馆。这是广东地区又一个极好的社会风气,即极重视本地传统的研究和保留,许多祠堂如今虽然不作为宗族议事的场所了,但是开辟成为了村史馆,有的还成为本地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对于村庄历史的保存、优良传统的传承都具有极好的作用,同时还避免了祠堂建筑的遗弃以及损坏。真可谓一举多得。 祠堂旁的戏台上,孩子们正在一位老者的带领下排练传统的舞龙,背后的大牌上赫然写着“寻红色印迹继百年路,铸精神丰碑启新征程”。看来,红色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刻的影响。 进入村中的小街巷,拐了几道弯,终于在一个僻静的小巷中找到了苏兆征故居。但不幸的是,遇到了铁将军把门,门上的告示云:正在内部整修。这令人非常失望,只能仔细的观察了院子的建筑,绕院一圈,然后离去。 但我心有不甘,第二年我终于有机会再访淇澳岛,也终于等到了故居开门迎客。进门来方才知道,原来是利用故居的房屋改建成了苏兆征纪念馆,馆内根据故居的建筑形制开辟了几个展馆,展出了苏兆征自幼年时代在岛上生活,一直到成年后参加革命的生平事迹,展品非常丰富,包括实物和照片,内容也非常翔实,特别是党的早期历史的展示令人震撼。 苏兆征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建人和工人运动领袖。他早年加入同盟会,积极致力于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辛亥革命成功后仍致力于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1921年与林伟民等革命者一道在香港建立了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积极领导工人争取自身的权益。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领导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罢工坚持了16个月,为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工运史上历时最长的罢工之一。此次罢工沉重打击了老牌帝国主义——英帝国主义的势力,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做出来突出贡献。苏兆征也因此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7年被推举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主席。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但是,世事不随人愿,长期的革命斗争严重损害了苏兆征的健康,第二年,苏兆征就在上海病逝了。这真的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损失。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像苏兆征这样因病去世的革命战士多之又多,革命之不易、革命之艰难,令人扼腕,令人崇敬。 <p class="ql-block">  从苏兆征故居出来,就拐到了当地非常有名的白石街。这是我们的又一个主要目的地,因为凡是我们问路时,当地百姓都嘱咐我们一定要到白石街看看,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街道呢?我们非常好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到白石街,我们发现这是一条狭窄的只能通过一辆马车的乡间小路,脚下是用花岗岩铺成的石板路。路旁都是当地的住户,都在忙着叫卖,有的叫卖鱼干、有的叫卖糯米蒸团等当地的特产,还有茶馆、民宿等场所,煞是热闹,一派繁荣景象。街的尽头是一座三开的石牌坊,旁边伫立着石碑,诉说着白石街的来历。</p> 原来,这条街是当地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见证,是一场虽然是搞中国近代史的我亦不甚清楚的一场战斗。那是在道光朝早年,英国侵略者为了向中国输送鸦片,觊觎淇澳岛的优越地理位置,不断派人上岛测量勘探,随后就霸占了淇澳岛金星门一带。在岛上,盎萨人的野蛮兽性大发,到处偷盗抢牛,强奸妇女。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村民的极大愤慨,乃合力驱赶侵略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初二,不甘心失败的侵略者——英美商人纠集了十五六艘武装商船驶入淇澳湾,向淇澳村开枪开炮,炮弹炸毁了房屋道路,还洞穿了当地的天后宫。村民义愤填膺,齐集天后宫前,誓死保卫家乡。为了对付外来侵略,村民早有准备,垒好了土炮台,架起了土炮和铜炮,大家手握大刀锄头,决心与敌决一死战。战斗异常激烈,英国水兵接连中弹落水,一美国船长当场毙命。最终,侵略者不得不举白旗投降,淇澳人民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战后经过谈判,英美船队撤离金星门海域,并赔偿淇澳村白银3000两。淇澳人民取得了完全胜利。淇澳人民就用这笔赔款重修了天后宫,并用当地盛产的花岗岩重修了被炸烂的白石路,以志纪念。如今,白石街虽已饱经沧桑、土炮台也已锈迹斑斑,但依然充满活力,并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接受着来自各地的游客的瞻仰。 天后宫位于土炮台南侧,至今依然香火旺盛。信步宫内,香气缭绕,可以看得出,是经常有信徒前来祭拜的。天后信仰即妈祖信仰,其原型林默,是北宋初年福建莆田的一位孝女,其事迹曾在民间广泛流传,后逐渐神化,成为民众信仰的女神。她既是中国孝道的化身,同时亦是海神,人们相信她能保佑出海渔民的安全。随着历史的发展,妈祖的地位逐渐抬升,降至清代,妈祖祭典载入国家祀典,成为继黄帝祭典、孔子祭典之后清代的三大祀典之一。 由于天后的海神特点,所以沿海地区多天后宫,北到锦州,南到广东深圳珠海,我都曾拜访过当地的天后宫,或者妈祖庙,均保存完好,信徒众多。 白石街游览完毕,到了午饭时间,就在岛上寻一餐馆就餐。此处的餐馆环境极好,一般都面朝大海,食客可以一边眺望海景,一边品尝店家刚刚从大海中捕捞上来的海鲜,眼见着就有渔民在海边捕捞,然后直奔餐馆而来。我本北方陆地长大,对于海鲜没有特别的喜好,也吃不出来好歹。但同行的朋友有一位是北戴河长大的,十分喜食海鲜,亦十分在行。她一边品食,一边咋咋称赞,说确实非常鲜香。看来海边食用的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海“鲜”,非常鲜。 饭后,朋友建议去看看岛上的红树林,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因为通过电视等媒介,已经对红树林有所了解,知道红树林是海边滩涂上生长的树木,对于保护海岸、对于生态平衡都大有裨益。但近年来红树林在全世界都有退缩的趋势,所以保护红树林已是当前森林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br> 于是我们便直奔红树林而来。来到园区门口,赫然伫立着两个大的科普宣传栏,普及关于红树林的各种知识。我们遂停下来仔细阅看,看完大吃一惊,原来红树林是“胎生”!!真的无法想象,树木怎么胎生呢?不都是开花结果,撒种发芽吗?树木怎样卵生呢?好生奇怪。好在宣传牌说景区内还有宣传牌,可以随时了解。于是我们就带着疑问进入园区。 <div><br></div><div> 一进园区,满眼碧绿,树木枝丫交错,遮天蔽日,密密麻麻。那为什么又叫做红树呢?据介绍是因为如果剖开树木的话,其内里都是红色的,故而如此命名,所以,仅仅看外观是看不出来红树林的颜色特点的。据说红树有多个品种,虽然粗看起来都差不多,但细看的话,从树叶的形状还是能看出区别的。 <br></div> 但红树不管有什么区别,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的根系都特别发达,由于生长于水中或者软泥中的缘故,树木吸收氧气不是很方便,所以他们的根不但朝下长,还往上伸,树根都呈向上伸展的扁平状,就像一个个树立的小围墙,这在其他树木中是极少见的。真的是生命力极其顽强。 惦记着胎生的问题,我们特别注意了园区内的科普宣传牌,这些牌子一般都在相关生物出没的地方树立,比如出没景区的小螃蟹、小飞鱼等,方便游客一边观看动物,一边看解说,加深了解。在路上我们终于找到关于红树胎生的宣传牌,通过看解说词和图片,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红树一般都在母书的枝杈上孕育新生命,基本上是长成一棵幼苗,幼苗头部实际上是根部,尖尖的,成熟时就头朝下脱落,迅速扎根在软泥中继续生长。这是红树在进化中形成的生长策略,由于红树着根于海水滩涂,水浪的冲击不利于种子落地生根,很有可能被海浪冲向远方而失去生长机会,于是红树就演化出了胎生的本领,令自己的后代能迅速扎根生长,从而达到繁衍后代的目的。真是神奇啊!顽强的大自然!万能的大自然! 在红树林,我们被大自然所折服,不但终于知道了树也能胎生,还看到了很多神奇的海滩生物,东看看,西瞅瞅,一直到太阳西下,我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开景区,离开了神奇的淇澳岛。<div><br></div><div> 淇澳岛真的是一个可以一饱眼福的好去处,既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到此一游不但放松了身心,还大涨了知识。真个是收获丰满的一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