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塔玛的…是一句十分粗俗、粗鄙、下流、恶毒的骂人话,不仅陕西人这么骂,估计全国各地都这么骂,可以说是一句国骂。但追究其背后的深层文化,最初的塔玛的…其实是非常文雅的用语,只不过在口语化传承过程中逐渐世俗化、粗俗化了。</p><p class="ql-block"> 塔玛的…原本的并非是骂人话,其完整的表达应该是:塔玛的什么家教,塔玛的什么教养,塔玛的什么素质。请注意!塔玛的…后面的中心词是家教、教养、素质这类词,强调的是人的家教、教养、素质与妈妈息息相关,离不开母亲的言传身教,当然也离不开父亲的训诫与教诲,只不过古人更注重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看中母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素质的培养、人性的完备等方面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人做错了事、得罪了人、冒犯了人,一般情况下都会被骂娘,极少被骂爹的,虽然中国人讲究“养不教,父之过”,但往往却把孩子教养的缺失归咎于母亲,父之过强调的是父亲在家庭的重要地位,母之过则侧重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年幼的孩子对母亲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本能的依赖,母亲的个性素养、人格魅力、言语教化、日常管束都对孩子个性形成、行为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流传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戒子”、“画荻教子”、“婆娘的传说”此类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事,讲的就是这个理。</p> <p class="ql-block"> 然而,塔玛的…世俗化、粗俗化之后就完全变味了,变得那么的不堪,那么的不雅,那么的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在民间流传,私底下互骂,成为日常生活中广泛流行的粗俗的骂人话。粗俗化之后,塔玛的…后面跟着的中心词已经不再是家教、教养、素质这类词,变成了什么,不言而喻,大家心知肚明。</p><p class="ql-block"> 那么,为什么原本文雅的,强调教养的“塔玛的…”怎么就落于市井,流于粗俗的呢?究其根源,大致有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首先,塔玛的什么家教,塔玛的什么教养,塔玛的什么素质,这类用语无论多么文雅,无论多么隐晦,都充斥着责备、责骂的成分和语气。当一个人被责骂没有教养后依然不知悔改,甚至更加没有教养的时候,骂他的语气、骂他的重度和深度自然就会升级,怎么才能骂得带劲,骂得痛快,骂得有用,只有骂到根上去才行,于是塔玛的那个就出来了,其潜台词就是塔玛的怎么生出这么个坏种、坏东西。</p><p class="ql-block"> 其次,人对妈妈的情感是最真挚的、最不能亵渎的,骂一个人的妈就等于挖这个人的根,打这个人脸面,毁这个人的誉。相比于爸爸、奶奶、姥姥,妈妈要亲近得多,重要得多。极少有人骂他爸爸的,虽然有骂他奶奶的、他姥姥的,但语气要缓和得多,程度要轻微得多。当一个人的妈妈被骂了,对人的情感、内心都会产生激烈的反应。如果一个人的妈妈有一点点瑕疵,往往会被无限放大,甚至成为这个人永远抹不去的伤疤,那么他要是被别人骂一声塔玛的,其引起的反响、反感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最后,塔玛的…是最具攻击性、侮辱性,最粗俗、最下流的骂人语。把一个人最尊敬的人连同那神圣不可侵犯的部位一起当做辱骂的对象的时候,就是对这个人最严重的侵犯和侮辱。而世俗的、粗俗的骂语追求的正是这个效果。当慢慢流于市井普遍化之后,塔玛的…也就没有最初那么恶毒,而更趋向于口头语,指向更加模糊,用法更加灵活。 </p> <p class="ql-block"> 塔玛的…只是最基本的句式,随着地域、人物及场景的不同,还会出现许多相似的语句,比如,你妈的,你塔玛的,我塔玛的,真塔玛的,谁塔玛的,去塔玛的,别塔玛的,太塔玛的,等等,如果把这些基本骂语前后词语加上,或者放在一句话中,就会形成一个形式多样、内容繁杂、词性多变,语义纷乱、用法灵活的“塔玛的”语言体系。甚至可以说塔玛的就是万能词,可以作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甚至可以作动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整体充当句子的任何成分。举几个例句:</p><p class="ql-block"> 你塔玛的有种给我滚出来(主语)。</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谁,塔玛的都不能违法(主语)。</p><p class="ql-block"> 这是谁塔玛的干的(表语)</p><p class="ql-block"> 这也太塔玛的神奇了(定语)</p><p class="ql-block"> 你别塔玛的做好人(状语)</p><p class="ql-block"> 去塔玛的,我才不相信老美(单独使用,加强语气)。</p><p class="ql-block"> 我真塔玛的倒霉(状语)</p><p class="ql-block"> 只要是中国人,就一定会说塔玛的(宾语)。</p><p class="ql-block"> 你做的这是塔玛的什么事(定语)。</p><p class="ql-block"> 你不要塔玛的胡来(状语)。</p><p class="ql-block"> 塔玛的,都订婚了还告老子强奸(单独使用,加强语气)?</p><p class="ql-block"> 你有本事塔玛的给我拿个冠军回来!</p><p class="ql-block"> 你塔玛的有本事给我拿个冠军回来!</p><p class="ql-block"> 你有本事给我拿个塔玛的冠军回来!</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考题跟作业题塔玛的一样 (指与作业题相同);</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考题跟塔玛的作业题一样 (暗指考题太简单);</p><p class="ql-block"> 塔玛的人民享有合法集会的自由(全盘否定,全不相信);</p><p class="ql-block"> 人民享有塔玛的合法集会的自由(部分否定,不相信合法机会);</p><p class="ql-block"> 关于“塔玛的”,文化大师们早有论述,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鲁迅《论‘塔玛的’》:“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常听到‘塔玛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塔玛的,坐完车不给钱,您说是什么人头儿!”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老孙头用衣袖擦擦脸上的泥浆,悄声地骂道:“你塔玛的没长眼呀!”</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外国人也骂“塔玛的”,是的,老外也有妈,会骂很正常。但仔细比对,老外的语言就贫乏了许多,直截了当,毫不含蓄,而且更加粗俗,更加不堪。中国人口中的“塔玛的”的语句、语态、语调、语义就丰富得多,文雅得多、含蓄得多,灵动得多,关键是好用、得用、得劲。</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我,塔玛的属不属于中华文化,如果不属于,能不能从文字中剔除?我只能笑一笑回答,塔玛的文不文,我的确不敢肯定,但化是十分肯定的,而且非常普遍化、生活化、通俗化。可以这么说,只要有妈,自然就会有塔玛的,剔除不掉,即使法律明文规定不准使用,我敢肯定绝对会出现同类的可以代替的词汇。</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和文明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管理、控制、限制、消除咒骂的程序和手段也日渐丰富。如果你的文章里出现不雅的词汇,立马就会被限制发布,至少会限制公开。虽然我这篇文章谈的是文化,但我不敢肯定不会被限制发布,毕竟塔玛的这个字眼太显眼。</p><p class="ql-block"> 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文章,很多人为了避免被网管限制,把所谓粗俗的词汇改头换面后出现在文章里,比如,把“你妈”变成“尼玛”,这样一变,看起来虽然文雅了,但却容易出笑话。因为西藏自治区就有一个尼玛县,尼玛这个词在藏语中是对太阳的尊称,因而也常常用作人名。但是由于脏话的替代,尼玛县正常的官方文件看着就有点滑稽,比如,尼玛县贴的标语:平安尼玛、法治尼玛、和谐尼玛。如果把尼玛写在前头:尼玛欢迎你,尼玛是你家,就更显得滑稽可笑了。</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他妈也可以用“塔玛”替代,起码在字眼上看起来顺眼了。而且,塔玛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维语:山下面的大荒漠),那个广袤的,进去就出不来的大沙漠。但是否就可以说“塔玛的”更文雅、更形象,我不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