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部斩获7项奥斯卡奖的影片《奥本海默》,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传奇故事,他从领衔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到原子弹投向日本后造成的惨状深感负罪,转而反对继续研究发展核武器、拒绝氢弹研究,最后因左倾嫌疑和反核立场被吊销安全许可,解除了实验室主任职务。这段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历史,正是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展开。应朋友盛情邀请,我们踏上这片承载着科学辉煌与人类反思的土地,探访那段尘封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亲笔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警告纳粹德国正在秘密研制一种威力空前的新型武器——原子弹,并郑重建议美国政府尽快启动相关研究,以防敌方率先掌握这一毁灭性武器。</p> <p class="ql-block">1942年6月罗斯福批准启动了秘密研究原子弹即“曼哈顿计划”。由格罗夫斯中将主持实施此计划,任命时年38岁的物理学教授奥本海默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原子弹的研究。他最终选址距新墨西哥州首府圣达菲以北五十多公里的洛斯阿拉莫斯牧场学校及周边区域,并得到军方批准。</p><p class="ql-block">1943年1月洛斯阿拉莫斯牧场学校举行了最后一期毕业典礼。之后,这片宁静的校区及周边的农舍由美国陆军曼哈顿工程区征用,改建成高度机密的原子弹研制基地—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此这里成为了戒备森严的</span>军事禁区,当年进入实验室,要经过这个警卫室严格检查。</p> <p class="ql-block">依照原貌重建了当年的警卫室,重现那段隐秘岁月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洛斯阿拉莫斯,已成为“曼哈顿计划国家历史公园”的核心区域。这里不仅保留了当年由牧场学校改建的实验室与宿舍,还设有洛斯阿拉莫斯历史博物馆、富勒旅馆、奥本海默故居、汉斯·贝特故居,以及布拉德伯里科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奥本海默与格罗夫斯的雕像静静矗立在这里,见证着那段改变世界的科学征程。</p> <p class="ql-block">富勒旅馆是洛斯阿拉莫斯最具历史价值的建筑之一,被列入美国国家历史名胜名录。这座三层建筑由菲洛•富勒出资兴建,使用771棵木材于1928年1月建成。它曾是牧场学校的餐厅、卫生室、集会中心及部分工作人员的生活区。曼哈顿计划启动后,这里只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与这项工作的科学家与军方人员,也是电影《奥本海默》实景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旅馆内部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布局,木质楼梯、旧式灯具与复古家具仿佛将人带回那个紧张而充满希望的年代。每一扇门后,都可能藏着一段关于科学与人性的深刻记忆。</p> <p class="ql-block">洛斯阿拉莫斯历史博物馆,由1940年代的牧场学校校舍改建而成,以“曼哈顿计划”为主线,系统展示了洛斯阿拉莫斯从牧场学校到核研究重地的历史变迁。馆内陈列的文献、照片与实物,将那段尘封岁月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奥本海默故居位于园区一隅,1943年至1945年间,他与家人曾在此居住。这栋朴素的住宅见证了这位科学巨匠在巅峰时期的思索与挣扎,也承载了他作为“原子弹之父”背后沉重的道德拷问。</p> <p class="ql-block">奥本海默故居的会客厅未对公众开放,但从窗外望去,屋内陈设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壁炉、书架、沙发,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既辉煌又沉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奥本海默故居的车库里,停放着一辆1941年款别克Super轿车,这是曼哈顿计划期间为他配备的官方用车。岁月流转,陈旧的军绿色依旧散发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汉斯·贝特故居以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命名,屋内陈设还原了他当年在此居住时的生活场景。这里还陈列在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捐献的奖牌。</p> <p class="ql-block">布拉德伯里科学博物馆的前身是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内部博物馆,始建于1954年,最初包含大量机密资料,不对公众开放。随着历史资料的逐步解密,博物馆对外开放,并以实验室主任诺里斯·布拉德伯里之名命名,成为公众了解核科学与曼哈顿计划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步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诺里斯·布拉德伯里雕像。他接替奥本海默担任实验室主任,从1945年到1970年执掌国家实验室长达25年。</p><p class="ql-block">馆内还循环播放着一部关于第一颗原子弹研发历程的短片,带领观众穿越回那段改变世界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格罗夫斯中将与奥本海默的雕像并肩而立。前者是曼哈顿计划的军方负责人,后者是技术核心。他们共同推动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科学工程之一,也开启了核时代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1945年7月16日,奥本海默领导设计的世界上首个核装置在新墨西哥州“三位一体”(Trinity)试验场成功试爆。这枚试验装置虽尚未武器化,但其设计原理与后来投向长崎的“胖子”原子弹一致,采用钚239裂变技术,表面布满通向内爆引信的导线,象征着人类首次掌控核能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试爆前,这枚史无前例的核装置被小心翼翼地架设在试验塔上,技术人员进行最后的检查与调试。随之将迎来改变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核装置的内部结构模型,清晰呈现了其精密复杂的构造。每一个部件都凝聚着当时最顶尖的科技智慧,也预示着核武器时代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实战使用的原子弹“小男孩”。这是一枚“枪式”铀235裂变弹,威力约为1.5万吨TNT当量。展馆中展出的复制品,让人们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一历史性武器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三天后,8月9日,第二颗原子弹“胖子”被投向长崎。这是一枚“内爆式”钚239裂变弹,威力约为2.1万吨TNT当量。两颗原子弹的爆炸造成约20万人死亡,震惊世界。5天后,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还陈列着当代核聚变弹头模型,其威力是广岛、长崎原子弹的数十倍。世界上最恐怖的核试验,是1961年前苏联试爆的“沙皇炸弹”,其威力高达5000万吨TNT当量,相当于2400枚广岛原子弹,900公里外的玻璃窗被震碎。事后,设计者萨哈罗夫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次爆炸后,我意识到人类必须停止这种疯狂”。如今,全球拥核国家的核武库足以毁灭地球数次,但愿世界上不会出现战争疯子,核战争永远不会发生。</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展出了当年参试人员所穿的防护服,厚重而笨拙,却在那个未知的时代,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有限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地下核试验装置模型。</p> <p class="ql-block">水下核试验装置模型。</p> <p class="ql-block">在洛斯阿拉莫斯展区内,还保留有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分支普韦布洛人生活遗址,它们见证了由山峦起伏的亘古荒漠到闻名于世的研究基地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洛斯阿拉莫斯是个非常小的现代县城,常住人口约2万人,小镇中心区域不大,但社区中心、医院、超市、图书馆、教堂一应俱全,生活方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社区中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社区自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洛斯阿拉莫斯周边还有许多历史遗存和自然景观,值得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