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学习笔记

啄木鸟

<p class="ql-block">学习笔记之人类的新议题。</p><p class="ql-block"> 在第三个千年,人类已经成功遏制了饥荒、瘟疫和战争,它们发生的概率不断减小。历史不会允许真空。21世纪会有哪些议题取代饥荒、瘟疫和战争呢?</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项中心议题是要保护人类和地球不被人类自己的力量所害。接下来的目标可能是长生不老,幸福快乐,以及化身为神。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死亡,世界就会变得没有天堂,没有地狱,也没有轮回,那么基督教,伊斯兰教或印度教(佛教)该如何自处?人类死亡只有一个原因:人体运行出了技术问题。只要是技术问题,就会有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当然,现在并不是所有技术问题都已经找到解决方案。所以,人类才会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金钱,研究癌症、细菌、基因和纳米科技。《世界人权宣言》说“人人享有生命”,没有附带条件,没有任何到期日的限制。</p><p class="ql-block">​ 幸福快乐的玻璃天花板有两大支柱,分别属于心理与生理层面。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预期,而非客观条件。从生理层面来说,不管是预期还是幸福感,其实都是由我们的生化机制控制的,而不是由经济、社会和政治局势决定的。如果科学说得没错,幸福快乐是由生化系统所掌控的,那么唯一能保持长久心满意足的方法就是掌控这个系统。(精神类药物的使用不仅仅是治愈心理疾病,也为了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沮丧和偶尔袭来的抑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人类该做的并非加速,而是放慢追求快感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佛教对快乐的看法,与生化视角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都认为,快感来的快去的也快,如果人类只是渴求快感,却不去真正好好体验快感,就仍然无法满足。生化追求不断开发新产品让快感无止境,佛教也建议减少对快感的渴望,不让渴望控制我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目前,人类对于生化解决方案的兴趣远远大的多。现在的科学研究和经济活动都以此为目标,每年研发出更有效的止疼药、新的冰激凌口味、更舒适的床垫、更令人上瘾的手机游戏,好让我们在等公交车的时候连一秒无聊都无须忍耐。这还不够,如果真想长久感受到快感,必须改变人类的生化机制,再造我们的身心。</p><p class="ql-block">​ 然而,一旦科技让我们能够再造人类的心灵,智人就会消失,人类的历史就会告一段落,另一个全新的过程将要开始,而这将会是你我这种人无法理解的过程。在21世纪,人类的第三大议题就是为人类取得神一般的创造力及毁灭力,将“智人”进化为“智神”。这第三项议题显然会将前两项议题纳入其中,而且也正是由前两项议题推动形成的。我们希望拥有再造身心的能力,首要目的当然是逃避老死和痛苦,到等到真正拥有了这些能力,谁知道我们还会把它用在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这正是历史知识的悖论。(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p> <p class="ql-block">学习笔记之人类世</p><p class="ql-block"> 只谈过去的7万年,仍然清楚可见人类让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地球从来就不是单一的生态系统,而是由许多彼此松散连接的小生态系统组成的。人类已经让全球的各种生物打破距离和地理界限,不断交流融合,智破了地球上各个生态之间的阻碍。在人类世,地球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单一的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大脑的中心都是爬行动物脑,人体的构造基本上就是进化后的爬行动物。人类开始农耕畜牧之后,导致新一波的生物大灭绝,但更重要的是创造出另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被豢养的动物从古至今的生活状况,都受到人类欲望和动物的需求这两个因素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进化论认为,所有本能、冲动、情感的进化都只有一个目的:生存和繁衍。几千世代以前形成的需求,就算已经不再是今日生存和繁衍所需,仍然会留存在主观感受中。(本能脑)生命科学家近几十年间已经证实,情感并不是只能用来写诗谱曲的神秘精神现象,而是对所有哺乳动物生存和繁衍至为关键的生物算法。</p><p class="ql-block">​ 儿童有情感需求,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除了需要满足食物、居所和医疗照顾之外,满足情感需求也同样重要。同理,对于其他哺乳动物来说,这也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工业化农业将人的需求、想法和愿望视为神圣,至于其他一切则不值一提。如果计算机程序拥有了超乎人类的智慧、前所未有的能力我们会不会认为这些程序比人类更重要?比如:人工智能会不会利用人类,甚至为了它自身的需求和欲望而杀死人类?等到计算机超越了人类的智能和力量,又有什么理由说人类生命有特殊价值呢?</p><p class="ql-block"> 附:​三脑理论(Triune Brain Theory)由美国神经学家保罗·麦克里恩于1970年提出,将人类大脑划分为三个进化阶段的产物:爬行脑(本能脑)、情绪脑(边缘系统)和理智脑(新皮质)‌。</p><p class="ql-block"> 三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爬行脑(本能脑)‌:最古老的脑结构,包含脑干和基底神经节,负责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存功能。‌‌其反应模式完全依赖基因编程,如遇到危险时的战斗或逃跑本能。‌‌</p><p class="ql-block">‌ 情绪脑(边缘系统)‌:主要由杏仁核、海马体等构成,形成于哺乳动物进化阶段,调控情感、记忆和社会行为。‌‌</p><p class="ql-block"> 驱动人类对舒适环境的偏好,并影响决策中的主观体验。‌‌</p><p class="ql-block">‌ 理智脑(新皮质)‌:最新进化的大脑皮层区域,主导语言、逻辑推理等高级认知功能。‌‌尽管其理性能力突出,但常受本能和情绪脑的干扰。‌‌</p><p class="ql-block">‌ 学术争议‌:该理论简化了脑区功能的复杂性,现代神经科学更强调全脑协同作用。‌‌</p><p class="ql-block">‌ 实践意义‌:在教育、决策分析等领域,三脑模型仍被用作理解行为驱动力的框架。‌‌</p> <p class="ql-block">学习笔记之人类的特质</p><p class="ql-block"> ​根据进化论的看法,所有的生物——从大象和橡树,到细胞和DNA分子,都是由更小、更简单的单位组成的,会不断结合和分裂。进化就是变化,进化无法产生永恒不变的实体。正因为如此,进化论无法解释灵魂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到了2016年,人类已经能够分辨“有意识的心理体验”和“无意识的大脑活动”有何差别。科学家能够判断看似成为植物人的中风患者究竟是完全失去了意识,还是只是失去控制身体和语言的能力。本质上,我们人类和大鼠、狗、海豚或黑猩猩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正如它们,我们也没有灵魂。正如我们,它们也有意识,有着充满感觉和情感的复杂世界。当然,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质和能力,每个人类也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但​据我们所知,只有智人能够与无数个陌生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正是这种实际具体的能力,决定了为何目前主宰地球的是人类,而不是什么永恒的灵魂或是独有的意识。</p><p class="ql-block">​ 历史已经提供充分证据,点出大规模合作的极端重要性。胜利几乎永远属于合作更顺畅的一方;这不只适用于人与动物的争斗,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智人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其中的法律、约束力、实体和地点都只存在于他们共同的想象之中。这张网,让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能组织十字军、革命和人权运动。</p><p class="ql-block"> 能够创造出互为主体的实体,这种能力不仅让人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也让人文科学与生命科学出现分歧。历史学家希望了解神、国家这种互为主体的实体如何发展。相反,人文科学强调互为主体的实体,认为其重要性不亚于激素和神经元。</p><p class="ql-block"> 到了21世纪,虚构想象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甚至超过自然选择。因此,如果我们想了解人类的未来,只是破译基因组、处理各种数据数字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破解种种赋予世界意义的虚构想象。</p><p class="ql-block"> 附:什么是人?会制作、使用工具;有审美情趣有精神追求;会追踪自己从历史到未来的是人!——蒙曼​</p> <p class="ql-block">学习笔记之虚构的力量、科学与宗教之争</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动物和植物,​智人生活在一种三重现实之中。除了树木、河流、恐惧和欲望,智人的世界还有各种关于金钱、神、国家和公司的虚构故事。到了21世纪,新科技可能会让这些虚构故事更为强大。</p><p class="ql-block">​在文字出现之前,故事受限于人类大脑的能力,不能讲得太复杂,否则就没人能记得。但文字出现以后,忽然人类可以开始创造长篇复杂的故事,不再单靠人类大脑,而能记在黏土板或莎草纸上。(至今我还记得长辈们说的那句话:好脑子比不上烂笔头)一个故事、一个神话和一个品牌等等,文字让人能够以算法的方式组织整个社会。医院、军队、监狱、学校、公司和古代王国。比如:埃及人之所以能辟出法尤姆湖、建起金字塔,原因不是外星人的帮助,而是杰出的组织技能。</p><p class="ql-block">​ 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大多数人并不识字,但那些重要的管理者通过书面文字这一媒介日益看到了现实。对于识字的精英分子来说(不管是在古埃及还是20世纪的欧洲),一张纸上写的任何事情都至少与树木、耕牛和人类一样真实。</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能觉得书面文字只是用来温和地描述现实,但它却逐渐变得威力无穷,因为它能够重塑现实。如果官方报告与客观现实有所冲突,最后让步的往往是现实。只要和税务机关、教育体系或其他烦冗的官僚机构打过交道,你就知道几乎没人在意真相,表格上写的反而才更重要。实际上,人类合作网络的力量就是依赖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太过扭曲现实,力量就会被削弱,让你敌不过那些能看清现实的对手;(一秒钟能看清事物本质的人与一辈子也看不清的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但想要有效壮大组织力量,仍然得依靠那些虚构的神话(愿力、想象力大于创造力)。如果坚持一切都要百分之百的现实、绝不加入任何虚构(愿景、梦想、美好的未来),追随者肯定也不会太多(没有梦想,没有目标就没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历史决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让其他叙事失声。虚构故事本身并没有错,而且有时还有其必要性。如果没有货币、国家或公司等人人接受的故事,复杂的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转。是人类发明了这些概念,好让它们为人类服务。为什么最后反而是人类为这些概念服务,甚至牺牲生命呢?</p><p class="ql-block">​ 在21世纪,我们还会创造出比以往更强大的虚构概念以及更极权的宗教。在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的协助下,这些宗教不但会控制我们每分每秒的存在,甚至将塑造我们的身体、大脑和心灵,创造出完整的虚拟世界。真要如此,再区分虚构与真实、宗教与科学将会变得更加困难,但又比以往更加重要。</p><p class="ql-block"> 虚构故事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支柱。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关于神、国家和公司的故事越发强大,以致开始主宰现实。但遗憾的是,盲目相信这些故事,也就意味着人类往往为某些虚构实体(如神和国家)的荣誉而努力,而不是让真正拥有感受的生命过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观点来看,灵性之旅总是以悲剧收场,因为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只适合个人,而不适合整个社会。(都去修行谁来创造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人类要合作,就不能只有问题,而是需要坚定的答案。推倒某些荒谬的宗教制度,往往又促成了新的宗教制度的建立。</p><p class="ql-block"> 对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极端的观点。第一观点认为科学和宗教誓不两立,而现代历史就是科学知识与宗教迷信的斗争史。另外一个观点认为科学和宗教就是两个完全分开的国度。科学就是研究事实,宗教就是讨论价值观,两者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p><p class="ql-block"> 讲到现代性的历史,一般把它视为一场科学与宗教之争。理论上,科学和宗教都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因为各自推崇不同的真理,也就注定有所冲突。但事实上,科学或宗教都不那么在乎真理,因此两者十分容易妥协、共存甚至合作。宗教最在乎的其实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就个人而言,科学家和神职人员可能很在意真理;但就整体而言,科学和宗教对真理的喜好远不及秩序和力量。因此,两者一拍即合。对于真理好不妥协的追求,其实是一次灵性之旅,在宗教和科学机构之内却很少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学习笔记之与“现代”的契约及人文主义革命</p><p class="ql-block">​ “现代性”就是一项交易,所有人都在出生的那天签了契约,从此规范了我们的生活,直到死亡。这份契约简单到不可思议——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我们并不是活在超脱日常生活的戏剧之中,生活没有剧本、没有剧作家、没有导演、没有制片人,而且,也没有意义。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现代性的理念基础是:经济增长不仅有可能,而且还绝对必要。虽然祈祷、行善和冥想能带来心灵的安慰和启发,但想解决饥荒、瘟疫和战争等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增长。几乎任何公共或私人的问题都能用“把饼做大”来解决。处在世界不同地方的政府或政党,虽然可能各自宣称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但他们都同样相信,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就在于经济增长。</p><p class="ql-block">​ 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从而开启了用科学推动进步的道路。一代接着一代,科学让我们找到了新的能源、新的原材料、更好的机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资源短缺的问题看起来很有可能被克服,但现代经济真正的敌人是生态崩溃。不论是科学进步还是经济增长,都发生在地球这个脆弱的生物圈里,而随着追求增长的大举启动,生态稳定收到冲击。如果想让全球每个人都过上像美国人一样的豪奢生活,我们得多几个地球才行;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发现自己陷入了双重竞赛。一方面,我们认为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步伐。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能在生态世界末日前悬崖勒马。</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社会在努力抑制个人欲望,以使欲望达到某种平衡。大家都知道,虽然人人都想得到更多,但如果饼的大小是固定的,那么唯有克制才能让社会和谐,而贪婪就变成一件坏事。现代性让整个世界是非颠倒,让整个人类以为平衡比混乱更可怕,而贪婪因为能促进增长反而成了一件好事。人类不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力量,而且也更为和平,合作也更为愉快。人类是怎么做到的?在一个没有神、没有天堂、没有地狱的世界上,道德、美丽甚至同理心,是如何保存下来并且发展蓬勃的呢?是因为兴起了一种革命性的新宗教——人文主义。</p><p class="ql-block">​ 在2016年,人类确实是鱼与熊掌都能兼得。人类拥有的力量不仅远超以往,而且出人意料;上帝已死,但社会并未崩溃。正是人文主义,让人类摆脱了人生无意义、存在无依据的困境。思想家写着宣传小册,诗人作着诗,音乐家谱着交响曲,政治家推动着各种契约,他们共同使人相信,人类可以让宇宙充满意义。“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内心,做让自己快乐的事”人文主义的口号多么熟悉。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儿》,正是集各家大成,可以说是18世纪讨论感受的“圣经”。在中世纪,艺术有客观的标准。他们认为,是缪斯、天使和圣灵执起了画家、诗人、作曲家和建筑师之手,完成各种创作。这在当时十分合理,因为启发艺术的是一些超越人类的力量,而不是人类自己的感受。今天,人文主义者认为艺术创作和美学价值的唯一来源就是人的感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也彻底改变了教育制度。在中世纪,所有意义和权威都来自外部,因此教育的重点在于顺从、背诵经文、研读古老传统。相比之下,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则教导学生要自己思考。</p><p class="ql-block"> 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和伦理判断。</p><p class="ql-block"> 在中世纪的欧洲,获得知识的主要公式是:知识=经文x逻辑。科学革命的知识公式:知识=实证数据x数学。人文主义的知识公式是:知识=体验x敏感性。</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国哲学,世界是由阴阳这两种相对但又相依的力量维系的。每股科学的阳,都包含着一股人文主义的阴,反之亦然。阳给了我们力量,而阴则提供了意义和伦理判断。</p><p class="ql-block">​ 人文主义主要有三大分支: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自由主义要求人眼光向内,强调自己或本国的独特性,而社会主义则让人不要再迷恋于自己和自身的感受,要注意他人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行动如何影响他人的体验。想实现全球和平,方法并不是强调每个国家的独特,而是要让全世界的劳动者都团结起来;想达成社会和谐,方式并不是让每个人都自恋地探索自己的内在,而是要请所有人先放下自己的愿望,把他人的需要和体验视为优先。</p><p class="ql-block">​ 经过数十年的失败和挫折,自由主义在冷战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纵然千疮百孔,还是成了这场人文主义信仰战争最后的赢家。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几乎没有改变,仍然尊重个人自由,也仍然坚信选民最清楚、顾客永远是对的。在21世纪初,这也成了我们唯一的选项。虽然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所开放,但却仍然非西方式民主国家,亦非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中国成为21世纪经济巨人的脚步。中国仍然信奉共产主义,但在行动上更为务实。就如易中天所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有信念。</p> <p class="ql-block">学习笔记之我是谁</p><p class="ql-block">​ 在18世纪,智人就像个神秘的黑匣子,我们完全不知道它的内部如何运作。到了20世纪,科学家打开了智人这个黑匣子,既没找到灵魂,也没找到自由意志,只找到基因、激素、神经元,遵守着与世界其他所有事物都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法则。根据进化论,动物做的所有选择(栖息地、食物或伴侣)都是基因密码的反映。事实上,人类有的就是一条意识流,欲望会在这条意识流中起伏来去,并没有什么永远不变的自我能够拥有这些欲望。因此,要问我到底是因为生物预设、随机发生,还是自由意志而选择了自己的欲望,其实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如果生物确实没有自由意志,也就意味着只要使用药物、基因工程或直接对大脑进行刺激,就能操纵甚至控制人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实验告诉我们,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及叙事自我。说实话,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紧密交织的。叙事自我也会用到我们的种种体验,作为重要(但非唯一)的故事素材。反过来,这些故事也会塑造体验自我的种种感受。</p><p class="ql-block"> 叙事自我就是我们头脑中的故事,经过删减、编辑、加工后赋予意义;体验自我则是身体感觉到的当下体验——触、喜、怒、哀、乐、愁、悲、惧。然而,大多数人认同的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我们口中的“我”,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我们认同的是自己内心的系统,想从生活的各种疯狂混乱中理出道理,编织出一个看来合理而一致的故事。不管情节是否充满谎言和漏洞,也不管故事是否因为一再重写而总是自打嘴巴,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从出生到死亡(甚至死后)都有一个单一、不变的身份。(身份一旦得到认同,话好说,事好办)</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p><p class="ql-block">​ 21世纪的新科技可能会彻底扭转人文主义革命,让人类交出权威,送到非人类的算法手中。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兴起肯定将改变世界,但并不代表只会有一种结局。面对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我们究竟该注意什么?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其他的问题或发展的重要性,都比不过以下三项彼此息息相关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1、科学正逐渐聚合于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2、智能正与意识脱钩。3、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这三项发展提出了三个关键性问题: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些问题带来多么重大的影响还不确定,但目前我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内卷和焦虑把人心搅动的不安。我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我必须诚实而独立的回答。在回答之前,我必须确认“我是一个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如何安顿好自己,解决方案在哪里?在人文素养课堂里。人文素养是意义感的发生器,好比这个时代的操作系统。我们需要重建人文精神,重返人文素养,用人文精神,把自己重新养一遍。</p><p class="ql-block"> 今天看到的这段话值得记录分享:“人文就是把人对于美好和完善的追求,就是把我们知道的最好的思想和情感,变成我们的生活实践。”---19 世纪英国思想家马修·阿诺德</p><p class="ql-block"> 跟我们的孩子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梦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让你每天都是在探索世界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变化。这些发现和变化让你每天都活得有意义 ——努力生成下一个自我。</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3——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