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所用图片全部都是原片,无一张是剪裁和电脑后期涂鸦。</p> <p class="ql-block">景别</p><p class="ql-block">视觉语言和写文章相似:写文章时,需先确定篇幅,选择短文、小说、诗歌或散文等形式;在摄影视觉语言中,则要依据画面元素来确定画面大小。由此可知,景别是视觉语言的基本表达形式之一。景别以被拍摄主体为划分对象,因相机与被摄体距离不同,呈现出画面范围大小的差异。改变景别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景别的改变形式</p><p class="ql-block">(一)因主体大小改变景别</p><p class="ql-block">当调整画面中形象大小时,存在这样的规律:与被摄主体距离越近,影像越大,景别越小;反之,距离越远,影像越小,景别越大。例如,用广角镜头拍摄远景以展现宏大的气势,就需要运用大景别;若用广角镜头拍摄近景,便能突出主体的细节内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通过改变镜头焦距改变景别</p><p class="ql-block">在照相机与被摄主体距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借助改变摄影镜头的焦距来实现景别变化。其规律是:摄影镜头焦距越长,画面景别越小;焦距越短,画面景别越大。比如,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人物近景,背景范围会缩小;而用小焦距镜头拍摄人物近景,背景范围则会扩大。</p><p class="ql-block">景别的划分在国内外尚无统一且科学的界定,它更多是一个概念性的表达,主要目的在于展现画面中的不同主题。一般而言,大景别常用短焦距广角镜头来表现磅礴气势;中近景用于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特写与大特写则是展现细节和情感的常用景别。此外,景别还能从不同角度划分:可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大小为标准,展现主体全貌的即为全景;也能以景别的结构方式为标准,呈现相对完整事物或紧密联系的事物整体的属于全景;对于人物景别划分,还可将成年人身体作为标准尺度,依据画面截取人体部位的范围来确定。</p><p class="ql-block">目前,多数人以成年人身体作为景别划分标准,将景别分为四到九级,常见的有远景、全景、小全、中景、中近、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在不同摄影题材中,这些景别有着各自独特的运用特点:</p> <p class="ql-block">二、常见景别在不同题材中的运用</p><p class="ql-block">(一)人像摄影中的景别</p><p class="ql-block">1. 远景:画面中人物在广阔环境中仅占极小比例,重点展现人物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常用于拍摄具有故事性的场景,比如人物在草原、沙漠等宏大背景下活动,凸显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p><p class="ql-block">2. 全景:完整呈现人物全身形象,包括姿态、服饰特点等,同时展现人物所处环境,适用于个人写真、集体合影等拍摄,清晰交代人物与环境的融合关系。</p><p class="ql-block">3. 中景:截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着重表现人物动作、神态,以及与周围人物的互动,常用于拍摄多人交流场景或人物半身写真,细腻展现人物间的情感交流。</p><p class="ql-block">4. 近景:聚焦人物胸部以上部分,突出面部表情、眼神等细节,是刻画人物情感的重要景别,常用于拍摄人物特写肖像,捕捉人物微妙的情绪变化。</p><p class="ql-block">5. 特写:放大人物某一局部,如脸部、手部等,强调局部特征与细节,可细腻展现人物皮肤质感、面部纹理,用于展现人物独特魅力与个性。</p><p class="ql-block">6. 大特写:着重突出人物极其微小的局部,如眼睛瞳孔、嘴唇纹路等,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常用于营造神秘、深邃氛围,挖掘人物深层次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风光摄影中的景别</p><p class="ql-block">1. 远景:用于展现广阔自然风光全貌,如连绵山脉、浩瀚海洋、广袤森林等,突出宏大的气势与整体氛围,给人带来震撼感受。</p><p class="ql-block">2. 全景:完整呈现一处具体风景区域,如一座山峰、一片湖泊等,在展现风景整体面貌的同时,保留一定环境信息,让观者了解风景所处环境。</p><p class="ql-block">3. 中景:选取风光中的一部分,如一段河流、一片树林等,突出局部特色与细节,相比远景和全景,更能体现景物的质感与层次。</p><p class="ql-block">4. 近景:聚焦风光中的小景,如一朵盛开的花朵、一块奇特的石头等,通过细腻刻画,展现景物独特之处,常用于拍摄具有特色的局部景观。</p><p class="ql-block">5. 特写:放大风光中的微小元素,如树叶纹理、露珠晶莹等,以独特视角展现景物细节之美,带来新奇视觉体验。</p><p class="ql-block">6. 大特写:将风光中微小元素极致放大,如昆虫翅膀纹路、花瓣绒毛等,以微观视角呈现景物精妙之处,营造神秘、奇幻氛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建筑摄影中的景别</p><p class="ql-block">1. 远景:从较远位置拍摄建筑,将建筑置于城市或自然环境中,展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体现建筑在整体环境中的位置与规模。</p><p class="ql-block">2. 全景:完整呈现建筑外观全貌,包括造型、轮廓、结构等,清晰展现建筑整体风格与设计特点,常用于记录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3. 中景:截取建筑一部分,如某个立面、局部结构等,突出建筑细节设计与装饰元素,展现建筑独特美感与工艺。</p><p class="ql-block">4. 近景:聚焦建筑局部细节,如门窗雕花、墙面纹理等,通过细腻刻画,展现建筑精致之处与历史韵味。</p><p class="ql-block">5. 特写:放大建筑微小部分,如一个装饰物、一块特殊砖石等,强调建筑独特元素与质感,以小见大展现建筑魅力。</p><p class="ql-block">6. 大特写:极致放大建筑某一微小细节,如一颗铆钉、一处裂痕等,通过独特视角与强烈视觉冲击,赋予建筑别样艺术感。</p><p class="ql-block">从人的视觉心理角度分析,当我们看到任何画面时,最初瞬间的视觉反应便是识别画面的景别形式,随后才会进一步观察、接受、感知和理解画面内容、构成结构、造型元素等。此外,景别在摄影中还具有以下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三、景别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一)景别是画面空间的表达形式</p><p class="ql-block">画面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而景别正是对画面空间表达的描绘与再现。从景别包含的画面内容和元素排列中,我们能够感知相应的画面空间,进而想象现实空间形式,产生空间感觉,在脑海中形成三维视觉概念,对视觉心理产生影响。例如,远景和全景画面会让观众体会到空间的宽广包容,在心理上产生距离感、旁观感和非参与性;近景和特写画面则会让观众感受到空间的狭小与非具体性,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渗透感和参与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景别是对观众视觉心理的限定</p><p class="ql-block">在观看舞台剧、现场节目或身处拍摄现场时,我们的视觉选择是自主的,不存在“景别”概念,可以自由观察对象。但在摄影画面中并非如此,摄影创作者需要通过不同景别和画面元素进行创作,在设定的景别里讲述故事。例如,远景故事的焦点可能是雨伞,全景故事的焦点是莲、花、叶,近景故事的焦点则是花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景别是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和形成画面节奏变化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景别大小、元素位置、色彩的对比与统一等元素,可用于叙事或抒情,为观者呈现特定画面。景别由摄影创作者设计、安排和选择,不受观者主观意愿约束,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限定了观者的视觉注意力和视觉心理冲击力。观者在观看画面时,能直观感受到画面传达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很大程度上是创作者通过景别变化来表现的。每个画面都可根据作品需要,选择合适的景别(如大远景或特写)来表达拍摄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当画面富有内涵时,表达内容会更加丰富多样,在手法上有虚与实、藏与露的变化。通过景别还能实现画面情感节奏的变化,引导观者跟随创作者的思维,提升拍摄内容的吸引力,为创作提供更大空间。因此,要拍摄出优秀作品,必须仔细推敲景别的处理。</p><p class="ql-block">在摄影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场景,摄影者通过选取不同景别和镜头角度,运用摄影元素和视觉语言进行创作,能够使作品具备故事情节、思想感情和意境表现力,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四、前期相机控制景别与后期裁剪的差异</p><p class="ql-block">在摄影创作中,前期相机控制景别与后期裁剪都能改变画面的景别效果,但二者存在显著区别,尤其从主体大小的角度来看,差异更为明显。</p><p class="ql-block">前期通过调整相机与被摄主体的距离,或改变镜头焦距来控制景别,此时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变化基于光学成像原理自然形成。这种方式下,主体与背景的关系、画面整体的透视效果,以及画面的细节层次都能得到良好保留与呈现。例如,使用长焦镜头在合适距离拍摄人像特写,人物面部的皮肤纹理、发丝细节等都能以高分辨率清晰展现,背景也会呈现出自然柔美的虚化效果;用广角镜头在恰当位置拍摄风光远景,广阔场景中的山川、河流等元素比例关系准确,画面纵深感和空间感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而后期裁剪是在前期拍摄的既定画面基础上进行二次构图多用于体育摄影或动值物摄影,通过裁切画面边缘改变景别,使主体在画面中的占比发生变化。但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对原始图像像素的压缩和取舍,但不可避免会损失画面细节和分辨率。比如,将一张主体较小的远景照片后期裁剪成特写效果,虽然主体变大了,但画面清晰度和画质会明显下降,放大后甚至会出现模糊、噪点增多等问题,主体与背景原本的透视关系也可能被破坏,导致画面整体视觉效果和真实感大打折扣。</p> <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景别作为摄影前期视觉语言的关键要素,从基础概念、改变形式,到在不同题材中的运用,再到对画面空间,都是前期相机控制内容,她是直接对观众视觉心理的影响,她与后期裁剪是有很大的差异,影像里画面主体大小是前期相机控制的,陪体大小是由镜头焦段所决定的,她都深刻影响着摄影作品的主题的表现与品质。同时前期精准、合理的控制景别,能够充分发挥光学成像优势,保障不后期画面的质量;后期裁剪则应作为画面补救的辅助手段,用于水平微调或补救,只要旋转过大像素必将位移变成废片。现在不管是影展还是印刷品甚至广告影像的作品都是废品。摄影创作者只有深入理解并熟练,准确的运用景别,巧妙结合前期拍摄处理应急把控,才能更好地表达创作意图,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获得丰富且深刻的视觉体验与情感共鸣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