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吴小庄村

讷言

<p class="ql-block">《聊宅记》(9)——吴小庄吴氏古宅 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夜听天籁</span></p><p class="ql-block"> 《从征记》载:"汶水出莱芜县原山,入莱芜谷,出县,西南流",汶河一路逶迤西行九曲十八弯,在莱芜泰安交接处,蓦然转身南下,由此在这里形成膏腴沃壤。</p><p class="ql-block"> 车子缓慢地行驶在路上,冬季的原野格外宽旷,还没有来得及消融的冬雪覆盖着大地,草木萧条,路上的积雪已经融化,显得特别干净。吴小庄村是个大村,数百年来已繁衍至三千人左右。村里人并不多,街道和宅子萧索落寞。</p><p class="ql-block"> 东西向的中心街应该是老村所在,虽然很多房屋进行了整修,但是依然可以看到随处散落着青砖黑瓦的老房子,据村里人讲,这样的老房子还有二十多处,均在百年以上了。走不远,在南向的一条胡同口,一座门楼赫然矗立,与周边坍圮的废墟一起,书写着村里少为人知的过往。门楼屋脊为歇山顶式样,五脊六兽已经残缺不全,似乎为金柱式,门口进深至金柱位置。门楼顶为五檩四椽,以椽挑檐,前端有垂花木雕枋额,后端是砖砌斗拱,砖雕饰物做工精细,随处可见。整个院子为一进,主房坐北南向,有西厢房和倒座房各三间,均夯土为墙,青瓦为顶,已破败不堪。院子主人为吴树禹,村内地主,颇有积蓄,门楼建于中华民国十一年,也就是1922年,那一年,红船已启航,近代革命拉开帷幕,已经是一百余年了。</p><p class="ql-block"> 和同事回到大街,很是唏嘘。记得自己第一次来这里还是二十年前依稀记得除了这个门楼,在老街一侧有着一大片古色古香的老宅。 </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嘉庆元年,吴仑中恩科进士,任翰林院检讨之职,嘉庆六年,吴仑告老还乡,在此建宅院一处,有"太史第"门匾一块,因为大门口有两尊石狮子,所以俗称"狮子门"。古今,太史第早已化作云烟,曾经繁华已成枯草场,只有一对残缺不全的石狮子半埋于路口,经历了三百年风雨沧桑。</p><p class="ql-block"> 回到村大院,我仔细端详卧在院内东侧的无首石雕,雕刻粗矿,浑圆,苍劲,极具古朴典雅,据说是个石虎,它来自于哪个年代?是一座森森大墓,还是赫赫府堂?这一切或许都是一个迷,但是我们知道,在这个村落,曾有一段显赫的过往。只可惜,这些过往已经被岁月湮灭,被记忆遗弃,只剩下一个个残缺的物件、古宅、石雕,与我们无语对立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