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的多维建构

大中华——文旭教育

<p class="ql-block">课堂教学改革的多维建构:超越课堂场域的深层变革</p><p class="ql-block">——秦岭课改论坛的思考与启示</p><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华亭市第二中学 罗文旭</p><p class="ql-block"> 近日,笔者受邀参与秦岭课改论坛,聆听了来自十一省课改先行校的校长、书记及董事长的深度交流,深受启发,引发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系统性、复杂性问题的深入思考。论坛实践表明,成功的课改远非局限于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或评价方式的表层革新,而是一个涉及支撑性要素重构的多维系统建构过程。过度聚焦于小组合作、人工智能应用等显性环节,往往遮蔽了驱动课堂深度变革的基础性、结构性要素。</p><p class="ql-block">一、 学习资源: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的基石重构</p><p class="ql-block"> 深入课堂观察,不难发现普遍存在对教材依赖过度、对教辅资料生硬套用、课件主导教学流程等现象。教师或囿于教材内容不敢拓展,或沦为现成课件的“二传手”,致使课堂缺乏深度探究与灵动思维的交融。其深层症结在于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是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递,还是致力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二者虽常被视为一体两面,但在上述操作模式下实则南辕北辙。</p><p class="ql-block"> 知识本身是多维交织、情境化的综合体。教材囿于编写体例与课时限制,往往呈现其平面化、片段化的侧面。素养立意下的课堂,亟需教师对知识进行深度挖掘与二次建构,引导学生还原知识的立体面貌与生活本源,使之“丰满化”、“情境化”、“灵动化”。因此,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优选、整合、创生能力至关重要。依赖他人教案或AI工具仓促生成的课件,难以支撑以内容为纽带、实现师生情感深度交融与认知协同创生的理想课堂生态。</p><p class="ql-block">二、 学习动机:项目化学习驱动下的意义感生成</p><p class="ql-block">在人工智能深度发展、知识获取便捷化与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就业挑战背景下,“为何而学”成为学生、家长乃至教育者自身的根本性困惑。传统的课堂吸引力(内容趣味性、过程愉悦感、结果成就感)似乎难以有效激发并维持当代学生的学习内驱力。</p><p class="ql-block"> 审视当前盛行的“导学案”、“问题驱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等模式,虽属前沿实践,却未能从根本上回应“学习意义感缺失”这一核心问题。信息时代的教育,其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孕育创新能力和建构高阶思维。这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之一应是“项目化学习”。</p><p class="ql-block"> 项目化教学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意义锚定”功能。它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与具体的现实问题或挑战相联结,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清晰认知到学习特定知识、掌握关键素养的“必要性”。明确的《必备知识与素养清单》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清晰的范围与深度指引。项目推进中的过程性参与、成果实现以及多维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不仅能有效固化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为培养其“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内驱力”提供坚实支撑。</p><p class="ql-block">三、 家国情怀:三维浸润中的价值引领</p><p class="ql-block"> 家国情怀的培育绝非空洞说教或偶然可得,其根基在于三个维度的持续浸润:</p><p class="ql-block">1. 人类优秀文化的滋养:通过经典阅读、历史探究、艺术熏陶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涵养人文底蕴与价值认同。</p><p class="ql-block">2. 行为习惯的涵育: 在日常学习生活的规范、协作、责任担当中,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与道德实践。</p><p class="ql-block">3. 教师价值的示范:教师自身所秉持并践行的正确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是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价值引领”。尤其在青少年阶段,教师的言行示范具有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恒久感染力。这种影响力虽弥散于教育场域的各环节,但其核心渠道仍在课堂——即笔者所强调的“以学习内容为纽带,实现师生情感深度交融与认知协同创生”的过程。教师的信念与情怀,是课堂场域中价值传递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四、 教育评价:多元视角下的质量观重塑</p><p class="ql-block"> 课改实践中,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倾向尤为突出。当探讨学校“质量”时,升学率(尤其重点上线率、清北录取人数)常成为压倒性指标。诚然,升学率是衡量课改成效的重要显性指标之一,但绝非唯一标准。</p><p class="ql-block"> 将“兜底分数线”生源批量送入顶尖学府的所谓“神话”,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其科学性值得商榷(基于笔者三十五年教龄及近千所学校考察的观察)。唯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与多元的人才观”,才能真正关注个体发展,进而构建“有温度、有韧性、面向全人发展的教育生态”。学生发展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一娘生九子,子子各不同”),教育的目标应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助力每个学生在其潜能基础上获得“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只要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积极成长,养成健全人格与关键能力,便是教育成功的应有之义。健康、多元、可持续的成长,方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尺度。</p><p class="ql-block"> 秦岭课改论坛的智慧碰撞深刻揭示: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深度与广度远超课堂物理空间的边界。它要求我们超越对教学形式与技术的片面追逐,回归教育的本质——以“优质资源整合”奠基素养培育,以“项目化学习”激活深层动机,以“教师价值引领”涵养家国情怀,以“多元评价体系”护航全人发展。唯有秉持这种“整体性、结构性、生态化的改革观”,方能推动课堂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的深刻转型,最终培养出能适应未来挑战、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