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爷爷每天三顿都少不了米饭,即便就着青菜豆腐,也能让他吃得心满意足;隔壁的王爷爷,可是个地地道道的“面食迷”,面条配上肥瘦相间的肉丁,他觉得这才是人间美味。在中国家庭的餐桌上,“主食之争”从来没有停过。有些人认为长期吃米饭对心血管好,而有些人则认为吃面食更健康。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p> <p class="ql-block">一、七年追踪近1.65万老人:吃面食风险更高?中国一项跟踪了16498多位老人,时间长达7年多的研究发现:和常吃大米的老人相比,长期爱吃面食(如面条、馒头、包子、饺子、饼这些)的老人,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高出40.8%。该研究特别指出,有三类人群风险上升显著,分别是65-79岁以面食为主的老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激增89.1%;男性以面食为主者风险上升61.7%;无高血压以面食为主者风险增加86.6%。值得注意的是,以小米、玉米、燕麦、豆类等杂粮为主食的人群,其心血管疾病风险与吃米为主者没有显著差异。这无疑在面条和米饭的对决中,米饭占得了优势。</p> <p class="ql-block">长期吃米和长期吃面的人,谁的心血管更健康?答案颠覆你的认知。</p><p class="ql-block">张爷爷每天三顿都少不了米饭,即便就着青菜豆腐,也能让他吃得心满意足;隔壁的王爷爷,可是个地地道道的“面食迷”,面条配上肥瘦相间的肉丁,他觉得这才是人间美味。在中国家庭的餐桌上,“主食之争”从来没有停过。有些人认为长期吃米饭对心血管好,而有些人则认为吃面食更健康。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一、七年追踪近1.65万老人:吃面食风险更高?中国一项跟踪了16498多位老人,时间长达7年多的研究发现:和常吃大米的老人相比,长期爱吃面食(如面条、馒头、包子、饺子、饼这些)的老人,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高出40.8%。该研究特别指出,有三类人群风险上升显著,分别是65-79岁以面食为主的老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激增89.1%;男性以面食为主者风险上升61.7%;无高血压以面食为主者风险增加86.6%。值得注意的是,以小米、玉米、燕麦、豆类等杂粮为主食的人群,其心血管疾病风险与吃米为主者没有显著差异。这无疑在面条和米饭的对决中,米饭占得了优势。不过,研究也发现,80岁以上老人、女性及高血压患者,主食偏好(米或面)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较弱。推测原因包括高龄者生理机能衰退、女性雌激素的保护作用,以及高血压本身的主导风险地位。二、吃米饭和吃面食,它们有什么差异?那么,多吃几口米饭就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员的视角远比单纯探讨"主食偏好"更为深入。他们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源自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搭配不同。中国人吃米饭时,常搭配豆制品、鱼类(含优质蛋白)和绿叶菜(含膳食纤维),这些搭配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而面食常和浓油炸酱、腌肉臊子,或肥瘦相间的饺子、包子馅,红肉和加工肉出现频率高,这种搭配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二是米饭有原始优势。大米天然脂肪含量很低,不含胆固醇,钠含量也少,且与精制白面包相比,米饭餐后血糖上升较缓,甘油三酯波动较小,这些特点都符合“护心”饮食的基本要求。三是面食相对容易升高血糖。其实,白米饭、面条、白馒头等都是精制碳水,吃多了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精制小麦食品,血糖生成指数通常比白米饭高,这种快速血糖波动易引发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而这两者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发生。三、想要主食吃得健康,中国家庭应该如何做?1、让面食变得“清爽”吃面时,少放浓油赤酱,减少五花肉、炸酱里的肥肉,用去皮鸡肉、豆腐干丁、碎黄豆替代部分红肉,也可以做成如西红柿鸡蛋面、菌菇面。饺子馅别太油腻,凉面麻酱少放,炒面控制油量。</p> <p class="ql-block">买添加了荞麦、绿豆粉、全麦粉的面条,在家做馒头、花卷时加一把燕麦、小米也不错。研究证实,增加杂粮摄入会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2、提升米饭健康“段位”煮饭时可以根据个人肠胃情况,加入糙米、小米、黑米、藜麦、燕麦、红豆、绿豆等杂粮杂豆。就算只用三分之一杂粮加三分之二白米,也能大幅增加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吃饭时,多吃豆腐、豆干等豆制品,绿叶菜、瓜茄类等新鲜蔬菜,以及鱼和虾,少吃高盐高脂的腌肉和加工肉。</p> <p class="ql-block">3、注意个体“差异”年龄在65-79岁的老人要重视主食选择与搭配;80岁以上老人可在保证食物可口、易消化基础上适当放宽要求。</p><p class="ql-block">男性要重视饮食结构,减少面食中高油多肉的搭配。无高血压的健康老人也要警惕风险;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盐、油和红肉的摄入。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研究显示的是"关联性",并非绝对的"吃面就致病"的因果关系。更核心的信息在于:日常的饮食习惯影响整体健康。关注一餐的搭配组合,远比单纯纠结主食选择重要得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