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过的路

丹江石福

<p class="ql-block">父亲走过的路</p><p class="ql-block">1944年阴历五月二十八日,父亲出生在过风楼大山深处的一条狭窄的山沟里。从一岁多蹒跚学步起,他的脚步便踏在坑洼泥泞的土路上,那些高低不平的脚印,成了他人生最初的印记。</p><p class="ql-block">父亲常常回忆自己走过的路。八九岁时,为了求学,父亲踏上出山之路。翻山越岭走高低不平的乡村狭窄土路,每逢雨天,路面湿滑难行,他常常满身泥泞地回到家中。那些沾在裤脚上的泥土,记录着他求学的艰辛。山沟里没有学校,走十几里山路到山外上学。他说他还去过县城高中读过书,百里之外,没有交通工具,全凭双腿丈量路程,艰苦程度不堪回首。“高小”毕业的父亲算是有文化的人,看书读报没有问题。打得一手好算盘,他当过会计,当过供销社营业员,从没有出过错,也没犯过错。</p><p class="ql-block">在父亲三十岁左右,爷爷出于对安全与便利的考量,决定举家搬迁,让子孙后代出山的路变短一些。新房选址在离老家一公里的沟中间,成了独户人家。而原本住在沟垴的两户邻居,都直接搬到了沟口的大屋场。爷爷请来风水先生仔细勘察,认定新房址是块风水宝地。后来,诸多好事应验:在新房里,最小的孙子出生;父亲也从小队会计升任大队会计,而后进入供销社工作,步步“高升”,赢得了全大队人的羡慕与尊重。长孙考上了大学,成了全村人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父亲工作的供销社离家足有六里路,他每日披星戴月,却总不忘带回些新奇玩意儿,给家人带来惊喜与欢乐。这六里路,他一走就是二十多年。爷爷奶奶离世后,父亲大多时间都住在供销社,夜晚与朋友把酒言欢,日子过得惬意自在。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抽烟喝酒喝茶,常常醉倒在泥巴路上不省人事,一辈子抽的烟连接起来比他走过的路还要长。</p><p class="ql-block">父亲和母亲育有两儿四女,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陆续走出大山,家中只留下母亲一人,孤独与不安常伴左右。</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政策放开,乡上将毛河西大片土地规划为宅基地。父亲决定搬出大山,在毛河西购置宅基地,建起四间小屋,还特意开了两个大门,一个门里用作商店,一个门里用作住房。可惜这条商业街最终未能繁荣起来,反而成了普通住宅区。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供销社倒闭,父亲也随之失业。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未在新盖的房子里开商店。</p><p class="ql-block">失业后的父亲,没了工作,也断了经济来源,整个人变得茫然无措。我曾建议他继续开店做生意,却遭到了拒绝。我始终难以理解,这位在供销社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营业员,为何不愿尝试自己开店?</p><p class="ql-block">供销社倒闭后,曾经的老同事们纷纷升职,有的到县社当了主任,有的成为会计、科长。而父亲却重返山沟老家,开始种地。每天往返十二里路,如同往日上班一样,只是方向调转。就这样,这条崎岖不平的泥土路,他又走了十多年。</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县社的老同事们没有忘记他,多次提醒他缴纳养老保险,并告知他六十岁后便可领取退休金,最低缴费年限十五年,可以一次性缴清,费用一万多元。无奈父亲囊中羞涩,只好向儿女们求助。大家凑钱帮他交上了这笔费用。在当时,一万元不是小数目,我每月工资仅有几百元,却拿出了三千元,几乎是我一年的收入。那时家中开着商店,为了凑钱,还向银行贷了三千元。</p><p class="ql-block">父亲回老家种地,不过是打发时光。自从开始领取退休金,他便不再种地。在他的生活圈子里,拥有退休金是他最为骄傲的事,这也让他说话底气十足,甚至有些自傲。</p><p class="ql-block">六十五岁那年,父亲患上肺气肿,第一次住院就险些丢了性命。出院后没几天,又因病情反复入院。此后,每年冬天都要住院三四次,成了医院的常客。抽烟喝酒几十年,得了肺气肿之后被迫戒烟戒酒。</p><p class="ql-block">到了七十多岁,父亲的养老金涨到了三千多元,基本够老两口的日常开销,但大部分钱都用在了买药和支付住院费上。</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9日,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1岁。父亲生前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墓地,在梅子沟垴老家屋后,这是他的风水宝地,他最终还是回到了老家。老家的泥巴墙房子还在,但已经摇摇欲坠,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树木成林。好在老祖先们都在此居住,父亲并不寂寞。</p><p class="ql-block">回顾父亲的一生,他走过的路说长很长,毕竟历经八十一个春秋;说短也短,从山沟走到山外,又从山外走回山沟,常走的路也就那么几公里。</p><p class="ql-block">人生的路,大抵就像父亲走过的那些泥泞小道、蜿蜒山路与平坦街巷。有些路看似走到尽头,转角却藏着新的风景;有些路看似笔直通达,却可能暗藏转折。我们总在前行中寻找方向,在迂回中沉淀岁月。父亲走过的路,虽没有波澜壮阔的轨迹,却用八十一年的时光,诠释了平凡人生的坚韧与执着。那些深浅不一的脚印,不仅是他一生的注脚,更提醒着我们:无论脚下的路通向何方,认真走过的每一步,都自有其重量与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