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金石</p>
<p class="ql-block">图/丹丹</p> <p class="ql-block">这次家人抱团自驾旅游,是从丹东顺着G331国道一路前行,直奔吉林省通化市龙兴里古镇,就想着去感受一次正宗东北话的洗礼。那地儿可是当地一处颇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我自个儿也是打东北长大的,平常也能整几句东北嗑儿,可好多字儿啊,还真就写不出来。我孙子是从上海长大,每年假期回东北老家,最喜欢跟老年人学些嘎咕的东北话,“整了”、“片的”、“旮瘩”……回到学校当故事讲给同学听,自已仿佛成了那旮瘩的网红主播。</p> <p class="ql-block"><b>到了龙兴里古镇,好家伙,这景点真接地气,直接把有代表性的东北话做成了壁画,就搁那儿供游客欣赏。一进古镇,满眼看过去,那些壁画上的东北话就跟活泼的小精灵似的,一下子就把人给吸引住了。闲暇的时候,跟一块儿来的朋友聚在一块儿,你一句我一句地唠起东北话,那场面,就像点燃了欢乐的导火索,大家高兴得不行,哄堂大笑,笑声在古镇的小巷子里回荡。</b></p> <p class="ql-block">东北话里啊,万物皆可“整”。这个字啊,那堪称东北话里的瑞士军刀,全世界动词的含义它都能给表达出来。“别叭叭了,赶紧整口饭!”这“整”就是吃的意思;“这题咋整啊?”这儿的“整”就是做或者解决;“他俩整一块儿去了。”这说的就是他俩在一起了。更绝的是“整景儿”,专门指故意搞事情。就比如说:“考试不及格还敢撒谎?跟谁俩整景儿呢!”和“整”字搭配使用的,还有“啥”的无限变形,“啥玩意儿”“干啥去”“整啥呢”,这些话就跟东北人的口头禅似的,张嘴就来。外地人听东北人吵架,总感觉像在玩接龙游戏:“你干啥玩意儿?”“我干啥了?你干啥了?”“我啥也没干,倒是你干啥了?”就这么三回合下来,嘿,那火气自动就消了一半。</p> <p class="ql-block">再说说东北话里的入门形容词。“埋汰”(脏)和“砢碜”(丑)那都是入门级的词汇。但高阶选手就不一样了,他们会用“武武玄玄”来形容人咋咋呼呼的,用“皮儿片儿”吐槽房间乱得像被龙卷风扫过。最有意思的是“五脊六兽”,这词原本是古建筑术语,指屋脊上的神兽,可到了东北人嘴里,愣是把它变成形容百无聊赖的专属成语:“周末在家躺一天,闲得五脊六兽的。”还有个万能后缀“了吧唧”,能化腐朽为神奇。“甜了吧唧”(微甜)、“酸了吧唧”(微酸)、“虎了吧唧”(莽撞)……甚至还能用来形容天气:“这天儿热了吧唧的,适合撸串!”</p> <p class="ql-block">在龙兴里那旮瘩,走在古镇的街道上,时不时就能听到当地人用那地道的东北话唠嗑。有位大爷站在自家门口,对着屋里喊:“老伴儿,赶紧把那酸菜给我整出来,晚上整点儿酸菜炖粉条子。”旁边路过的大妈笑着搭话:“哟呵,你这小日子整得还挺得劲儿啊!”那浓浓的东北味儿,就像一壶陈年老酒,越品越有滋味。</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游客在一家小饭馆里吃饭,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哎呀妈呀,几位客官,想吃点儿啥?尽管跟我说,我给你们整得明明白白的!”朋友点了一道锅包肉,老板一拍大腿:“妥了,这菜我最拿手,保证给你们整得嘎嘎好吃!”不一会儿,菜端上来了,朋友尝了一口,竖起大拇指:“哎呀,这味儿太正了,老板你可太会整了!”老板乐呵地笑着:“那必须滴,在俺们东北这旮瘩,就没有整不明白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坐在民宿的小院里,凉风习习,大家又聊起了东北话。有人说起“唠嗑”,有人说起“忽悠”,还有人说起“得瑟”,你一言我一语,笑声不断。突然,一只猫从旁边跑过,朋友笑着说:“哟,这猫跑得还挺麻溜儿的!”大家又是一阵哄笑。</p> <p class="ql-block">这次在龙兴里古镇的旅行,就像一场东北话的盛宴。那些生动有趣的东北话,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这片黑土地上,闪耀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东北人的热情、豪爽和对生活的热爱。我想,这一趟自驾旅游,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美景和美食,更是对东北话和东北文化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后啊,我也要把这些有趣的东北话带回我的生活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东北话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