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行》之锡林浩特

大漠孤烟

<p class="ql-block">6月22日清晨,旭日当空,微风习习,我们用过早餐便驱车离开赤峰,沿着弯弯曲曲的草原天路一路北上,驶往锡林郭勒盟首府锡林浩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与 “市” 并列。目前,全区共有 3 个盟,分别是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锡林郭勒” 是蒙古语,汉译锡林河。其中 “锡林” 的意思为丘陵,“郭勒” 的意思为河流,合在一起就是“穿行于山间的河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锡林河发源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巴彦敖包北麓,流经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等地,最终注入阿旗境内的查干淖尔湖。锡林郭勒盟就是因为此河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锡林浩特”也是蒙古语,其中“锡林”意为“丘陵”,“浩特”意为“城市”,合在一起便是“丘陵上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它的前身叫做贝子庙,是内蒙四大庙宇之一,乃清雍正年间一位名叫道尔吉的蒙古贝子,为恭迎从青海来此的活佛而建,鼎盛时庙里的喇嘛曾多达1500 余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贝子是固山贝子的简称,在清朝外藩蒙古爵位体系中,属于第四级,位列亲王、郡王、贝勒之下,享有世袭罔替之特权,岁俸纹银 1300 两,禄米 1300 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3 年 9 月 15 日,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成为乡(苏木)级行政建制;1959 年 4 月 15 日,升格为县(旗)级浩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我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打开尘封的记忆,放飞思绪的遐想。那是一九六八年八月七日,北京站锣鼓喧天,彩旗飞扬,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撕心裂肺的汽笛声中,火车徐徐启动,呼啸着奔向那充满未知的远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趟专列,满载着第一批赴草原插队落户,扎根边疆的热血青年。车厢里人声鼎沸,群情激昂,欢声笑语,战歌嘹亮。我作为68届高中毕业生也身在其中,那年刚满十八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火车在一个叫做赛汗塔拉的小站停了下来,前方不远就是二连浩特,再走就出境了。大家转乘敞篷卡车,风尘仆仆,日夜兼程,一路向东八百里,来到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在这里我们将被被分配到各个公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所在的大队与外蒙接壤,居民都持有“边防证”。在那里我放过牧,站过岗,教过书,度过了三年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停车瞭望,绿草如茵,青山似画。羊群遍野如白云,毡包朵朵似莲花。人欢马叫风光好,牧歌起处有人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侧耳聆听,仿佛有人在引吭高歌:“锡林河啊锡林河,日夜不停的流过,你是辽阔草原的母亲,养育着两岸鲜花朵朵……”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