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与共生:论婚姻中差异的永恒性与和谐的艺术 作者章育生

心海怀馨

<p class="ql-block">接纳与共生:论婚姻中差异的永恒性与和谐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章育生</p><p class="ql-block"> "婚姻不是改造,而是相互适应的漫长过程。"法国作家莫洛亚的这句名言道破了无数夫妻终其一生才领悟的真理。在婚姻这场漫长的旅程中,多少夫妻耗尽心力试图改变对方,最终却发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一古老箴言的深刻。钱钟书与杨绛的婚姻被世人誉为"最才子最佳人"的理想结合,但杨绛在《我们仨》中坦诚:"我们也有争吵,只是学会了在差异中共生。"这对文坛伉俪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普遍却常被忽视的婚姻真相——真正的婚姻智慧不在于改变对方,而在于接纳差异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  婚姻初期往往伴随着改造对方的强烈冲动,这种欲望植根于人类追求完美的天性。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中,年轻的许广平曾多次试图改变鲁迅的生活习惯,而鲁迅则以"我本桀骜之人"回应。托尔斯泰夫妇的婚姻悲剧正源于此——索菲亚终其一生都想将这位文学巨匠改造成符合她期待的丈夫,而列夫则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导致八十二岁高龄的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离家出走,病逝于小火车站。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言:"婚姻中最小的可改变性常伴随着最大的情绪张力。"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研究表明,90%的夫妻在婚姻前五年会经历激烈的"改造冲突期",那些执着于改变对方的夫妻,离婚率是学会接纳差异者的三倍。中国古代的"相敬如宾"智慧,恰恰道破了婚姻中保持适度距离与尊重的必要性。</p> <p class="ql-block">  当改造的幻想破灭后,许多夫妻陷入无休止的对抗,却不知这种对抗本身已成为婚姻的奇异纽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提出"主奴辩证法"的概念,意外地适用于描述这种婚姻动态——双方通过持续对抗确认彼此的存在与重要性。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幽默地描述与妻子程季淑的争吵:"她嫌我吃蒜,我偏要吃;她摔了蒜罐,我买回十个。"这种看似对抗的互动,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亲密对话。美国婚姻咨询师约翰·戈特曼发现,那些能够以幽默方式处理冲突的夫妻,婚姻满意度比回避冲突的夫妻高出40%。中国古代"欢喜冤家"的概念,正是对这种对抗中共生关系的生动概括。金婚夫妇常会笑着回忆当年的争吵,那些曾被视为婚姻危机的时刻,最终变成了共同历史中有趣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婚姻智慧在于从对抗走向接纳,这一转变往往需要半生时光。林语堂在《人生的盛宴》中写道:"完美的婚姻不过是两个不完美的人互相接纳的产物。"他与妻子廖翠凤的婚姻初期充满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廖翠凤无法理解丈夫的"洋派作风",林语堂则觉得妻子太过传统。然而,他们最终发展出了独特的相处之道——林语堂保留自己的书桌小天地,廖翠凤则继续按传统方式管理家务。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印证了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观点:"爱情不是凝视对方,而是一起看向同一个方向。"宋代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之所以被传颂千古,正因为他们在收藏金石书画的共同兴趣中,超越了性格差异。当代研究显示,能够发展出共同兴趣的夫妻,婚姻稳定性显著提高,这并非因为他们更相似,而是因为他们创造了超越差异的连接点。</p> <p class="ql-block">  东西方文明对婚姻本质的认知有着惊人的相似。中国古代的"琴瑟和鸣"不强调两件乐器相同,而是追求不同音色的和谐共振;纪伯伦在《先知》中写道:"彼此斟满了杯,却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饮。"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都指向同一个真理——婚姻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创造和谐。居里夫妇的科学合作型婚姻,沈复与芸娘的文人知己式婚姻,尽管形式各异,却都实践了接纳差异的智慧。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爱不是被爱的人符合理想,而是以现实的方式看待对方。"当代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长期婚姻会重塑夫妻的大脑神经连接,形成独特的"共同思维模式",这不是一方改变另一方,而是在差异基础上创造的新生事物。</p> <p class="ql-block">  婚姻本质上是一场接纳差异的修行,一次超越自我的成长。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起朝同一个方向看。"那些白头偕老的夫妻,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完美匹配的另一半,而是因为他们学会了在不完美中看到完美。杨绛晚年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反思:"我们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契。"这正是婚姻最深刻的悖论与真理——当我们停止改变对方时,改变却自然发生;当我们接纳差异时,和谐便悄然而至。在这个强调个性与自我实现的时代,婚姻的永恒价值恰恰在于它教会我们:真正的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看待一个不完美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日于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