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月亮光光</p><p class="ql-block"> 月亮光光,沙坡舅娘洗衣裳;</p><p class="ql-block"> 洗落白葱葱,挂莲蓬;</p><p class="ql-block"> 莲蓬漏,挂炒豆;</p><p class="ql-block"> 炒豆香,挂辣姜;</p><p class="ql-block"> 辣姜辣,挂水獭;</p><p class="ql-block"> 水獭牯,挂鸪鸪;</p><p class="ql-block"> 鸪鸪头上一把刀,发来发去两把刀;</p><p class="ql-block"> 一把割柴烧,一把做剪刀……</p> <p class="ql-block"> 在金乡卫城的悠悠岁月里,有一首童谣如同一轮永不黯淡的明月,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那便是《月亮光光》。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向这座古老的城池,这首童谣便会在人们的口中轻轻吟唱,将时光拉回到那些纯真而美好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月亮光光,沙坡舅娘洗衣裳”,童谣的开篇,宛如一幅静谧而温馨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明亮的月光下,沙坡的舅娘在河边浣洗衣物。那时的沙坡,位于金乡卫城南面 5 公里处,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河水潺潺流淌,舅娘的棒槌一下又一下地敲打着衣裳,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回荡。月光如水,温柔地倾泻在舅娘的身上,也洒在那被洗得“白葱葱”的衣物上。“洗落白葱葱,挂莲蓬”,随着童谣的节奏,画面不断切换,洗净的衣物如同洁白的云朵,被高高挂起,而那“莲蓬”作为连词,虽无实际意义,却为童谣增添了独特的韵律,让整个描述更显灵动。</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莲蓬漏,挂炒豆;炒豆香,挂辣姜;辣姜辣,挂水獭;水獭牯,挂鸪鸪”,一连串的意象跳跃而出,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力。从莲蓬自然地过渡到炒豆,那炒豆的香气仿佛已经萦绕在鼻尖。在金乡,炒豆一般指蚕豆,每到特定时节,家中的长辈便会将蚕豆精心炒制,那浓郁的香味能飘满整个街巷。随后又从炒豆联想到辣姜,辣姜的辛辣与炒豆的醇香形成鲜明对比,再到水獭、鸪鸪,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在童谣中却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宛如一条五彩斑斓的珠链,展现出金乡人民丰富的生活场景和对周围事物细致的观察。</p><p class="ql-block"> “鸪鸪头上一把刀,发来发去两把刀;一把割柴烧,一把做剪刀”,童谣的结尾充满童趣。在孩子们的眼中,鸪鸪头上的羽毛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随着鸪鸪的晃动,仿佛有两把刀在挥舞。而这两把“刀”,一把可以用来割柴烧火,一把能够当作剪刀裁剪衣物,如此天真烂漫的想象,正是童年独有的魅力。它不仅展现了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也反映出金乡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工具和劳作的认知,将生活与想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这首童谣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文字和韵律,它更是金乡历史与文化的生动写照。从“沙坡舅娘洗衣裳”这句内容,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金乡卫城独特的社会现象。城外女子与城内士兵通婚,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沙坡的舅娘,或许就是这种文化交融的代表,她带着城外的生活气息走进城内,在月光下洗衣裳的场景,成为了金乡卫城生活画卷中一抹独特的色彩。同时,童谣中出现的炒豆、辣姜、水獭、鸪鸪等元素,都是金乡当地常见的事物,它们见证了金乡的风土人情,让后人能够通过童谣感受到当时的生活风貌。</p> <p class="ql-block"> 对于金乡的孩子们来说,《月亮光光》是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夏日的夜晚,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伴着月光,欢快地吟唱着这首童谣。他们的声音清脆稚嫩,在大街小巷中回荡。唱着唱着,孩子们仿佛走进了童谣所描绘的奇妙世界,那里有香气四溢的炒豆,有辛辣的辣姜,还有长着“刀”的鸪鸪。童谣如同一个神奇的魔法,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充满幻想和欢乐的天地,让他们在玩耍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传承着金乡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金乡卫城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发展,然而《月亮光光》这首童谣却始终扎根在金乡人的心中。它是金乡的文化瑰宝,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每当人们再次唱起这首童谣,那些关于童年、关于家乡的美好回忆便会如潮水般涌来,让人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一份心灵的宁静与慰藉,也让金乡的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的传唱中得以延续和发扬。</p><p class="ql-block">(图片Al制作)</p> <p class="ql-block">音频林厉娜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 各位看官,如感觉不错,欢迎转发分享,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