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人民文学的传统(续)

ning寧

<p class="ql-block">在21世纪最初10年,市场化大潮与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仍在持续,但是在文学界内部又出现了新的因素,那就是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网络文学借助新的媒体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方式,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模式。在观念上,网络文学打破了“新文学”以来的文学内涵。</p> <p class="ql-block">“新文学”将文学视为一种严肃的精神或艺术上的事业,无论是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为艺术而艺术”还是“改革文学”“先锋文学”“寻根文学”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史上彼此相异与争论的诸多文学思潮,其实都分享着这样共同的文学观念,但是网络文学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共识。网络文学重视的是消遣、娱乐、游戏功能并将之推向了极致而不再注重文学的教化启迪和审美功能,这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的定位与整体格局。</p> <p class="ql-block">网络文学的盛行催生了穿越、玄幻、盗墓等不同类型的文学样式,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商业摸式。与此同时,在更加市场化的环境中,通俗文学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新文学”与“人民文学”的传统被进一步边缘化,主流文学界只有依靠体制的力量——作协,期刊和出版社——才能生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在这种情形之下“底层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兴起,对80年代以来日趋僵化的“纯文学”及其体制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在文学界与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论者将“底层文学”与“人民文学”的传统联系起来,但围绕这一议题也发生了分歧与争论。纯文学论者竭尽全力贬低底层文学与“人民文学”的传统,但更年轻一代研究者对之持更加积极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在文学研究界同样如此,新世纪以来,“左翼文学”“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逐渐成为文学界关注与阐释的热点问题,更年轻的学者倾向于从肯定的视角重新审视“人民文学”及其经典作家作品,但他们的努力常被主流文学界视为异类——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之初,市场化与大众文化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学及其商业模式则更趋于成熟,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整体文学格局——即纯文学、畅销书、网络文学三者各据一隅。</p> <p class="ql-block">纯文学(严肃文学)以期刊、作协、评奖为中心,畅销书以出版社与经济效益为中心,网络文学以点击率与Al改编为中心,各自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文学运转与评价体系。但在2014年这一整体格局开始发生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的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论述,这是继承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党最高领导人首次系统阐释对文艺问题的观念,讲话所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不要做市场的奴隶”“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等观点,继承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优秀传统,为新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改变之一是“人民文学”的传统得到弘扬。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民文学”的传统先后遭遇“先锋文学”“通俗文学”“网络文学”等巨大变革的挑战,日渐趋于边缘化,虽曾以“底层文学”的名义短暂复兴,而异没有得到主流文学界认可,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出以后,极大地扭转了文学界的整体状况,“人民文学”的传统受到重视,红色文学的经典作品也得到重新阐释与更大范围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改变之二是“新文学”的观念得以传承。中国的“新文学”虽然有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断裂,但却都将文学视为一种精神或艺术上的事业,这一点与通俗文学、类型文学注重消遣娱乐有着本质不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将作家艺术家视为“灵魂的工程师”,将文艺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力量,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这一基点上鼓励探讨与创作,这是对新文学观念与传统认可、尊重与倡导。</p> <p class="ql-block">改变之三是“三分天下”的格局得以改观。“三分天下”是各自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文学运转与评价系统,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对文艺界整体讲的,不仅包括纯文学也包括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等领域。目前通俗文学、网络文学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官场小说转型、科幻小说的兴起,以及网络小说更加关注现实题材,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等。“三分天下”的格局有望在相互竞争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开放而统一评价体系。</p> <p class="ql-block">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的改变仍然是初步的。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人民文学的经典作品虽然得到了国家与政治层面的推崇也得到了知识界愈发深入的研究,但是在主流文学界并没有内化为重要的写作资源与参照,很多作家心目中的理想作品仍然是中国古典、苏俄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以及欧美20世纪现代派作品,并不真正将“人民文学”作为自己可资借鉴的重要传统。</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多年了,但并没有真正出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经典作品。现有的艺术性较高的优秀作品并没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有些试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品则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存在不少缺憾,并没有达到更高层次上融合与统一的。这似乎也很难归咎于作品不够努力吧,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转变是很艰难的,而新文学、人民文学及其传统的不断边缘化,红色文学被贬低几乎成了文学界泰斗的集体无意识,要转变这一观念需要我们做出更艰苦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在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人民文学”的合理性与历史经验,重新梳理新中国文学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文学的关系,重新理解文学与人民、时代、生活的关系,面对21世纪正在渐次展现出来的历史,我们应该从“人民文学”中汲取理想主义等稀缺性资源,从而创作出中国文学的新文学的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只有自觉地继承“人民文学”的传统,才能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大有作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