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名 严隽圻<br><br>美篇号 1833478<br><br>美篇图 严隽圻 杨栢昌 2017年3月15日上午8:30在维也纳酒店用完早餐后,我们散步来到三元里平英团遗址。 三元里平英团遗址,即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位于广园西路三元里大街,即广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北面的三元古庙。 此遗址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誓师的地方。 三元古庙建于清康熙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侵略军焚毁。 现址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三元里村民众集资重建的,后人称为平英团旧址。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英军占领广州城北各炮台,并以四方炮台为司令部,四处骚扰。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三元里平英团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次年5月29日上午,一股英军闯到三元里抢劫并调戏妇女,村民群起反抗,英军狼狈窜逃。 事后,三元里民众在三元古庙前誓师,并以庙内的三星神旗为指挥旗。三元古庙为二进四合院布局。古庙坐西朝东,正殿面阔三间,宽11.38米,前后两进,深20.88米,中隔一天井,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石脚,正脊饰琉璃鳌鱼宝珠,四壁上绘有“伏生传经”等壁画和图案。 殿内正中供奉披发跣足,手执宝剑的真武大帝像,神龛两侧陈设钟鼓。古庙前廊及内部四壁都绘有壁画及图案花纹,具有浓厚的广州清代祠庙建筑特色。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为中国近代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打死英军200多人,大获全胜。1958年11月,建立了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三元里人民抗英处三元古庙遗址被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附近立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 建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于以纪念三元里人民对抗侵略顽强不屈、热爱祖国的高尚精神。 为纪念发生的三元里村的三元里抗英斗争,不但建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还建立了三元里历史文化展览馆。 三元里历史文化展览馆内陈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统地介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有三星旗、缴获的英军军服、大刀长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资料。 三元古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村民供奉北帝的道教神庙。平英团旧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侵略军焚毁。现址为咸丰十年(1860)三元里村民集资重建,后人称为“三元里平英团遗址”。 三元古庙附属建筑由山门、香亭、正殿、西廊和偏殿组成。山门为硬山顶,面阔三间,石门额上阴刻楷书:“三元古庙”,条石铺地,墙下部砌石,上筑青砖,屋脊饰以琉璃鳌鱼宝珠。香亭单檐歇山顶,屋檐与山门正殿相勾连,形成一个整体。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纪念和教育意义。 三元里平英团遗址承载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体现着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革命精神,对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革命文物价值。 事后,三元里民众在三元古庙前誓师,并以庙内的三星神旗为指挥旗。 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民众及部分丝织工人、打石工人、水勇等七八千人在牛栏岗设伏,诱出英军至伏击点,旋即鸣锣出击。 时逢大雨,英军的火枪失去作用,四散而逃。这次斗争毙伤敌人二百余人,少校毕霞亦被击毙。 5月31日,四乡民众又团团包围四方炮台。6月1日,英军在广州知府余保莼庇护下仓皇撤离广州。 三元里平英团遗址存有三星旗、缴获的英军军服、大刀长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与资料;存有重修三元古庙碑志一块,这块碑志刻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三元古庙较早的文字记载,这块碑志紧贴在侧墙的青砖面上,与三元古庙侧墙原来的四块碑志并排。 参观结束,我们走出展览馆,穿过马路来到三元里村大门口。 又经过机场路公交车站,沿着解放北路前往三元里站坐地铁2号线到白云公园站。 到白云公园站出站后步行到广州白云山下的缆车站,买票坐缆车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