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横跨大西洋邮轮往返之旅(三):罗马4日深度游

老树叶多感夫妇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8日,我们从阳光灿烂的迈阿密登上MSC邮轮,开始了一段为期22天的横跨大西洋邮轮之旅。邮轮在前往欧洲的途中先后停靠了10个城市,让我们得以探访多座风格迥异的港口。</p><p class="ql-block">11月30日,我们抵达终点站—意大利首都罗马,在这里停留了4晚,深入游览了几处著名景点,感受古城的历史和魅力。</p><p class="ql-block">12月4日,我们从罗马再次登船,这次搭乘的是公主号邮轮,踏上为期18天的返程旅程,沿着不同的航线跨越大西洋,最终返回迈阿密。返程中我们停靠了5个城市,继续丰富了本次“环形”大西洋航行经历。</p><p class="ql-block">2024横跨大西洋邮轮往返之旅(三)记载了罗马4日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邮轮11月30日一早抵达罗马,但从港口到市中心还有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提前预订了码头接送服务,顺利被送到了预定的酒店。酒店位置非常方便,步行五分钟就能到西班牙大阶梯。安顿下来时已经是中午,我们随即出门开始探索罗马</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大阶梯建于1723年至1725年间,共有135级,是欧洲最宽的巴洛克风格阶梯之一。它连接了西班牙广场和上方的圣三一教堂。这座阶梯得名于西班牙广场,而西班牙广场又因西班牙大使馆曾设于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广场是罗马最受欢迎的观光地之一。它位于罗马市中心,紧邻高级购物街康多提大道,交通方便,是游客和当地人常常光顾的地方。18至19世纪,西班牙广场周围曾是艺术家、诗人和作家常常聚集的场所。英国诗人济慈的故居就在阶梯旁,如今是“济慈-雪莱纪念馆”。画家和街头艺人也常在这里展画和表演,增加了浓厚的文艺气息</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广场和大阶梯多次出现在电影中,最经典的当属1953年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影片中她坐在阶梯上吃冰淇淋的场景,成为了全球游客模仿的经典画面。情侣在这里合影、求婚、纪念,阶梯因此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罗马的这一天,正值周六,广场上人头攒动,台阶几乎被密密麻麻的游客遮住了,只能想象它本应有的线条与美感。以上两张照片皆拍自周六。为了留下更美好的记忆,我们在最后一天,又专程前往拍照,这一次人少了许多,终于可以大致看清台阶的轮廓与结构</p> <p class="ql-block">从西班牙广场步行约十分钟,就到了罗马最大、最华丽的喷泉——特莱维喷泉。这座喷泉建于1762年,被誉为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之作。它最广为人知的瞬间,出现在1960年的经典影片《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中:女主角安妮塔·埃克伯格身着礼服,在喷泉中戏水的画面,成为意大利电影史上难以忘怀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特莱维喷泉也频繁出现在各类电影、明信片和旅游宣传中,早已超越了一座城市景点的意义,成为罗马浪漫与梦想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我们抵达时,喷泉正在维修,水池中没有水,现场只剩下干涸的石雕和脚手架,视觉震撼大打折扣。尽管如此,因是周六,广场依然人山人海,排队拍照的人竟排出近一公里。最终我们决定改日再来</p> <p class="ql-block">离开罗马当天清晨,我们不到八点便再次来到喷泉。<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场上只有寥寥几位游客。少了人潮的喧嚣,我们得以安静从容地欣赏那座宫殿式立面和精美的雕塑群</span></p> <p class="ql-block">特莱维喷泉的立面其实就是一座仿古罗马凯旋门式的宫殿正面,由大理石建成,高耸、对称、雄伟,设计极具舞台感。雕塑布置围绕“海神尼普顿驾车归来”的主题展开:海神尼普顿,身形高大威严,站立于海螺形战车上,由两匹海马拉引;他手持三叉戟,形象稳重刚健,象征掌控海洋与水源的权威。</p><p class="ql-block">虽然喷泉正在维修,即便没有水流,这些雕刻依然充满力量与生命感</p> <p class="ql-block">穿过城市的街巷,我们来到罗马的交通与历史枢纽——威尼斯广场。广场中央巨大的白色大理石建筑,是纪念意大利统一以及首任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他是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任国王,被尊为“祖国之父”。在19世纪中叶,他领导了意大利从一盘散沙走向统一</p> <p class="ql-block">白色建筑高台之上,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骑着青铜战马,目光坚毅,身姿威严。脚下是象征各地团结的浮雕群像。骑马雕像下方,是庄严肃穆的无名战士墓。石棺前燃着永不熄灭的火焰,两旁卫兵肃立,提醒人们:在这光辉纪念碑的荣耀背后,是无数普通士兵的牺牲与无名。站在这里,脚下不仅是石阶,更仿佛踩在一个民族记忆与牺牲的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这座洁白恢弘的纪念碑对公众免费开放,我们沿着巨大的石阶拾级而上,穿梭在巨柱与浮雕之间,近距离仰望骑马雕像和无名战士墓。纪念碑的一部分内部也开放给游客自由出入,不需门票,只有登顶平台与博物馆需购票。即便不登顶,这里本身就是一处庄严壮观的城市看台</p> <p class="ql-block">罗马的第二天(12/1)是周日,清晨还不到七点,我们就兴冲冲地赶到斗兽场,想着这个时间点肯定不用排队吧?结果一到现场傻眼了:队伍居然已经排出两公里开外!原来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日是免费开放日,难怪人山人海。免门票的诱惑太大了,几十欧呢,排就排吧!</p> <p class="ql-block">斗兽场,也叫罗马斗兽场(Colosseo 或 Colosseum)是古罗马帝国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世界七大新奇迹之一。它始建于公元72年,完工于公元80年,历时约8年。古罗马时期,这里是举行角斗士比武、猛兽斗争、公开处决等“娱乐”活动的场所,可容纳约5万至8万人观众。</p><p class="ql-block">斗兽场椭圆形结构,融合了古罗马拱门、柱式等经典建筑元素。地下部分还保存着动物笼舍与机关走道。如今虽然部分建筑坍塌,但斗兽场仍保留壮观轮廓,成为世界游客必访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12月初的清晨有些冷了,原以为要排上大半天,结果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大门,出乎意料地快。可能因为今天是免费日,不用买票,节省了不少时间</p> <p class="ql-block">一踏入斗兽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十字架。这座十字架并非自古而存。它是教会在20世纪初树立的纪念碑,用以铭记在罗马帝国早期遭受严重迫害的基督徒。有传言称他们曾被送入斗兽场,与野兽搏斗或被处死,作为娱乐活动。然而在墨索里尼的统治下,这座象征信仰的十字架曾被强行移除——目的是为了让这座古罗马遗迹回归“帝国的辉煌”。但权力终将更迭,十字架后来重新立起</p> <p class="ql-block">站在斗兽场的看台上,整个圆形剧场的结构一览无遗:中央的斗技场,曾是角斗士与猛兽生死搏杀的舞台,四周则是层层环绕、宛如山谷的观众席。耳边仿佛仍回荡着远古的号角与喧嚣,那些人类的狂热与野性的碰撞,至今仍在这片沉寂中回响,向后人低语着罗马帝国的残酷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从斗兽场上层俯瞰,场外那座典雅的凯旋门赫然在目。这座名为君士坦丁凯旋门是罗马现存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凯旋门。君士坦丁是第一位公开支持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在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允许基督徒自由信仰。虽然凯旋门本身没有明确的基督教标志,但它被视为“从异教罗马向基督教帝国过渡”的象征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熙攘的人流依旧在门前排成一条长队。帕拉蒂尼山上的遗迹清晰可见,仿佛在悄悄召唤我们。那里,是古罗马权力的摇篮,也是我们今天的下一站</p> <p class="ql-block">距离斗兽场不远的另一座凯旋门是提图斯凯旋门。它建于公元81年,为纪念皇帝提图斯在犹太战役中攻陷耶路撒冷的胜利。这座门在通往帕拉蒂尼山的路上,仿佛是帕拉蒂尼山的“石门入口”</p> <p class="ql-block">作为古罗马的政治与宗教中心,帕拉蒂尼山上的皇宫遗址与山下的罗马广场密不可分,二者共同组成了古罗马城最核心的历史遗址区,完整呈现出帝国从宫廷到广场、从私人到公共的权力结构</p> <p class="ql-block">从帕拉蒂尼山的观景台望出去,斗兽场就在视野中央,沐浴在阳光之下。这里是取景拍照的好地方,视角开阔、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帕拉蒂尼山是古罗马的“白宫”,皇帝的宫殿群(如奥古斯都宫、多米提安宫)都建在帕拉蒂尼山上。皇帝在山上居住和处理政务。</p><p class="ql-block">这座拱门据说是多米提安宫正门遗迹(从拱门外部朝帕拉蒂尼山内侧拍摄),大型宫殿群的一部分,通往皇室住所及接待大厅。拱门虽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挺立,气势不减当年,仿佛还在守护着古罗马帝国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宫殿遗址内部朝外拍摄的多米提安宫拱门,不论从哪一侧看去,都透露着一种沉静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弗拉维亚宫(Domus Flavia)是帕拉蒂尼山上最宏伟的一座帝王宫殿,由皇帝多米提安(Domitian)于公元92年建造,作为整个弗拉维王朝的皇家宫廷。这座宫殿是罗马帝国晚期宫廷建筑的典范。如今遗址虽残破,但地基结构清晰可辨,可以看到柱廊、厅堂、喷水池残迹</p> <p class="ql-block">有些马赛克地面与墙体装饰仍可辨</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都宫是古罗马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的私人住宅。它建于公元前30年左右,奥古斯都掌权初期修建。宫殿并非奢华巨宫,而是布局紧凑、风格简朴,体现奥古斯都“平民皇帝”形象。作为帝国第一位皇帝的宅邸,它没有后世宫殿的浮华,却更显出那个新生帝国刚刚建立时的理想与秩序</p> <p class="ql-block">在奥古斯都宫和多米提安宫之间,遗留着一座形状规整的长方形场地——那便是帕拉蒂尼山上的“宫廷练马场”</p> <p class="ql-block">帕拉蒂尼山上的“大露台”观景点,其实是古罗马皇宫建筑——多米提安宫(Domus Flavia)的一部分屋顶或平台结构。这里原本是皇帝举行接见与仪式的空间上层。皇帝居高临下俯瞰广场,是“权力俯视人民”的空间象征,如今却成了游客俯瞰斗兽场和罗马广场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露台”栏杆边、以斗兽场为背景,是游客拍人像的热门角度</p> <p class="ql-block">从罗马广场仰看帕拉蒂尼山上的大露台</p> <p class="ql-block">帕拉蒂尼山下的罗马广场是古罗马的公共生活中心。这里有元老院、神庙(如萨图恩神庙、维斯塔神庙)、凯旋门(如塞维鲁凯旋门)、演讲平台(Rostra)和市政厅(Basilica)等。所有政治、宗教、司法、庆典活动都在广场上举行。 所以可以说:帕拉蒂尼山掌握权力,罗马广场展现权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古罗马广场北侧,一座外观方正、略显朴素的砖墙建筑就是元老院会堂。它虽然外表低调,但它曾是帝国政治中枢,数百名元老在此商议法令、决定战争与和平。这是古罗马广场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如今外立面为红褐色砖墙,有完整屋顶</p> <p class="ql-block">在古罗马广场一侧,三根孤立的大理石圆柱高高伫立,它们就是“双子星神庙”遗址的残迹。卡斯托尔与波鲁克斯,这对神话中的英雄兄弟,曾在罗马战场显灵救援,被奉为国家保护神。如今神庙早已无存,只剩这三柱仍直指天空,仿佛两个兄弟仍在守护这片罗马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与罗马神庙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最大、最宏伟的神庙之一,位于斗兽场正对面、君士坦丁凯旋门一侧,是连接斗兽场与帕拉蒂尼山、古罗马广场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神庙现今保留了部分东立面拱门、列柱、基座与神庙台阶,仍可观其规模</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帕拉蒂尼山缓缓下行,进入古罗马广场的腹地,一步步走入帝国的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沿着圣道走进古罗马广场,一座圆形红砖神庙赫然矗立。那就是“罗穆卢斯神庙”——虽然名字让人想到罗马的建城神话,但它其实是皇帝马克森提乌斯为悼念早逝儿子而建的神祠。神庙的大铜门依然完整,至今仍可转动,是古罗马保存最完好的原始青铜门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古罗马广场中,“圣道(Via Sacra)”,拉丁文中的“Via Sacra”,意为“神圣之路”,贯穿古罗马广场东至西,是广场的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广场尽头,三座巨型拱顶建筑残垣气势恢宏——那是马克森提乌斯与君士坦丁大教堂的遗迹,曾是帝国最大的民用建筑。它起建于公元308年,由皇帝马克森提乌斯下令修建,后由君士坦丁大帝完工,故名“双皇帝教堂”。这是古罗马最后一座宏伟的帝国大教堂式建筑。在它高耸的拱顶下,皇帝的巨大雕像曾静坐于此,注视着法庭与臣民</p> <p class="ql-block">从圣道走向广场尽头时,最醒目的一座古典风格神庙遗迹是萨图尔努斯神庙,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98年,是广场最古老的神庙之一,奉献给农神萨图尔努斯,他是农业与黄金时代的象征。在帝国时期,此神庙还用作国家财政库所在地,储存金银财宝与国家档案</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广场的尽头,一座宏伟的三拱凯旋门静静伫立,那是塞维鲁皇帝为纪念东征而建的胜利之门。精美的浮雕记录着遥远的战役。</p><p class="ql-block">走出帕拉蒂尼山与罗马广场,我们仿佛走出了时间的深谷。断壁残垣中的帝国记忆仍在低语,讲述着一个文明如何攀至巅峰,又如何归于沉默。</p><p class="ql-block">而这座“永恒之城”并未停驻在古典废墟之中,它仍在延续,只是将荣耀的火焰从凯撒的权杖传到了圣彼得的十字架上。明天我们将前往梵蒂冈,登上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在那里,我们将从城市的最高点俯瞰罗马——用另一种视角凝望这座不朽之城</p> <p class="ql-block">十多年前我们第一次来到罗马,是随旅游团走马观花地参观的。那天的圣彼得广场人山人海,我们跟着导游排了很长的队,才得以进入圣彼得大教堂,随后又匆匆参观了梵蒂冈博物馆。印象最深的,不是教堂的庄严或艺术的震撼,而是四周拥挤的人潮。那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大教堂其实是可以登顶的,可以站在那座巨大的圆顶上,俯瞰整个梵蒂冈乃至罗马城</p> <p class="ql-block">这次重返罗马,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登上圣彼得大教堂的顶部。周一我们从酒店早早出发,搭乘地铁来到梵蒂冈广场时,才刚过八点。空旷的广场在清晨阳光下格外安静,只有稀疏的游客在拍照或坐在长廊下休息。不需要排队,我们买好了登顶的门票,直接乘坐电梯前往中层</p> <p class="ql-block">从地面到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一共大约有500级台阶。如果选择乘电梯,可以节省掉底部三层楼梯——大约180级。票价不贵:不乘电梯是8美元,乘电梯则是10美元。</p><p class="ql-block">如果是十年前的我们,或许会选择不乘电梯,边爬边当锻炼;但如今已过古稀,我们更加珍惜体力,毕竟,这只是今天行程的第一站,后面还有许多要走的路、要看的风景。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梯</p> <p class="ql-block">出了电梯,是大教堂圆顶的中段平台。在这里,我们得以近距离欣赏这座宏伟穹顶的内外结构与细节</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柱体支撑着拱形圆顶,圆环内壁装饰着华丽的马赛克与金色铭文,既庄严又充满敬畏。站在这一高度仰望穹顶,又俯视主殿,视觉被神圣的建筑压缩与放大,令人屏息</p> <p class="ql-block">从电梯出来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虽然节省了底部的三层楼梯,但剩下的三百多级台阶仍然不容小觑。尤其是越往上,楼梯越窄,空间越紧迫。穿行在螺旋楼梯中,两侧是弯曲的墙面,脚下是被无数游客磨得发亮的阶梯,我们一边攀爬一边喘息,每一个转角似乎都通向另一个更加逼仄的弧形通道</p> <p class="ql-block">有的楼梯仅容一人通过,遇上迎面而来的游客时,不得不停在台阶边稍作等待。空气中带着潮湿与汗水的气息,回音放大了每一个脚步声,也让人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与步伐。年纪轻的人尚且觉得吃力,我们在心里暗暗庆幸这次选择了电梯——若是全程步行,恐怕早就筋疲力尽</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终于登上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一阵清风扑面而来,仿佛一扫方才攀爬楼梯的疲惫。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来得够早,观景台上只有不到十个人——没有人群的喧嚣,没有相机的碰撞,我们可以悠然地选好角度,占据最佳位置,尽情拍照、观景,享受这份罕见的安静与辽阔</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俯瞰,整个圣彼得广场如同徐徐展开的画卷。清晨的阳光洒在广场大理石地面上,薄雾还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带着一种朦胧的神圣感</p> <p class="ql-block">整座梵蒂冈城静静地卧在罗马西侧,宛如一把横卧在大地上的钥匙,那象征圣彼得权柄的钥匙形广场和大道,今天终于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形状或传说中的意象</p> <p class="ql-block">广场正中央耸立着一座来自埃及的方尖碑,高约25米,已有数千年历史,公元1世纪由罗马皇帝卡利古拉运至此地。284根多立克式环形廊柱像一双张开的臂膀,将信众与游客环抱其中。而在柱廊上方,那140尊圣人雕像高高站立,面朝广场,仿佛在注视脚下世界的变幻</p> <p class="ql-block">在圆顶平台上,我们不仅尽情拍摄了眼前这壮阔的风景,也没有忘记把自己留在这幅画中。拍照、留影,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值得终身铭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而是一段珍贵的回忆——关于清晨的登顶、体力的坚持,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我们真的来了,我们站在了这里,这座城市的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从穹顶回到地面,进入圣彼得大教堂内部,我们站在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中央,顿时被它无与伦比的空间感所震撼。高耸的穹顶从内部看更显恢宏,阳光从圆形天窗洒下,仿佛一束神圣的光,照亮了大理石地面上的图案。正前方,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由贝尔尼尼设计的宏伟祭坛华盖——四根螺旋铜柱高高耸立。祭坛正下方,据说安放着圣彼得遗骸的墓穴。祭坛本身只能由教宗主持弥撒,象征着天主教世界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华盖是1624至1633年间设计制作的,是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之一。在华盖的顶端四个角上,每个角落都站立着一位天使雕像,他们各自展开翅膀,姿态庄严</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内部的雕像可谓浩如烟海,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水准极高,汇集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最受瞩目的雕像之一是米开朗基罗唯一签名的作品:《哀悼基督》(Pietà)。创作于 1499 年,米开朗基罗年仅24 岁。雕像位于教堂右侧入口不远处的一个玻璃罩中,圣母怀抱耶稣尸体,细腻、哀伤、充满宁静力量</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的地宫是整座教堂最神圣、最庄重也最静谧的部分之一。它位于主祭坛和大教堂地面层之下,容纳着数十位历代教宗的墓地,同时也是圣彼得的安葬之所,具有极高的宗教与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地宫内埋葬着约90位历任教宗,包括:圣保禄六世、圣若望二十三世、本笃十六世、若望保禄二世</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的墓室</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圣彼得大教堂,我们再次走回广场。阳光已升高,原本空旷的广场此刻已被游客慢慢填满——排队进入教堂的长龙已经绕了好几圈。看着这景象,我们不禁暗叹:早起的决定是多么正确</p> <p class="ql-block">离开圣彼得大教堂,我们绕过广场外侧,沿着城墙边的小路步行前往梵蒂冈博物馆。路程不远,大约十来分钟。我们因为没有提前预订门票,只有硬着头皮加入了排队的人潮。我们在城墙边的队伍里缓慢前行,期间看着一些旅行团和预约游客直接从另一条入口快步进入,多少有些懊恼。但既然来了,也只好安心等待。</p><p class="ql-block">队伍大约排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穿过检票和安检,踏入这座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殿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梵蒂冈博物馆后,大多数人乘坐电扶梯上楼,但我们特意选择了一旁的螺旋步道步行而上。走步道虽有些费力,但沿着那流畅优雅的弧线往上走,也别有一番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进入主展区后,我们漫步穿行在不同主题的展馆之间,仿佛置身于时空交错的迷宫。第一站,我们走进了非洲馆。这里陈列着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面具、雕塑与日常器物</p> <p class="ql-block">接着来到了挂毯馆,这里的光线刻意调暗,以保护那些色彩已经历数百年岁月洗礼的丝线编织作品。我们缓慢前行,一幅幅圣经故事在挂毯中展开:从耶稣诞生、受难到复活,人物面容生动,衣褶层次分明,几乎不敢相信这不是画,而是线绣</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进入了著名的地图馆。这是一条长长的拱顶长廊,两侧墙壁上绘满16世纪的意大利地图,顶部则是金碧辉煌的天花板画</p> <p class="ql-block">在展馆深处的一间雕塑厅内,我们看到了许多古代雕塑的残件——断臂的维纳斯、无头的战士、只剩躯干的英雄。而这尊孤独地摆放在展厅中央,一块看似残缺的希腊大理石引起我们的注意。它的名字叫“托尔索”(Torso), “Torso”在意大利语中隐含了“残缺”和“未完成”意思。</p><p class="ql-block">雕塑描绘的是一位坐姿的男性英雄,肌肉线条结实而扭转,力量与痛苦交织在一起。虽然没有头颅和四肢,但仅靠这具躯干,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爆发力。米开朗基罗曾深受其影响,据说他甚至拒绝“补全”这尊雕像,因为他认为它已经“完美无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尊残缺的身体,比许多完整的雕塑更有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在现代艺术展厅的安静角落,一尊不加雕琢的圣母像默然矗立。她的神情庄重、衣袍厚重,手势温柔张开,有祝福护佑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画室是梵蒂冈博物馆中最令人惊叹的展区之一,拉斐尔及其学生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与后来的利奥十世绘制了四间装饰华丽的壁画厅</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著名的一间是签子厅,也是拉斐尔最重要的壁画杰作集中地。此间中的《雅典学院》举世闻名,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技巧卓绝,还因为它完美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精神核心。在这幅壁画中,拉斐尔将自己与几位文艺复兴大师“画”进了画中</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博物馆中最著名、最神圣的空间之一是位于参观路线终点的西斯廷礼拜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天顶上绘制的《创世纪》系列壁画,内容恢弘、结构复杂。中央9幅画描绘《创世纪》的故事。它是艺术史上的高峰之作。整个天顶面积约 500 平方米,米开朗基罗在高空脚手架上独自一人,花了四年时间(1508–1512)完成全部创作。</p><p class="ql-block">西斯廷礼拜堂禁止拍照,严禁大声讲话</p><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震撼人心的壁画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它</span>位于西斯廷礼拜堂祭坛墙上,画中表现了世界末日时人类接受基督审判的场景,是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宗教绘画之一。它之所以如此著名,不只是因为它伟大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它勇敢地凝视人类的终点——在神的审视之下,每一个灵魂都必须面对自己。</p><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西斯廷礼拜堂入口前有一个中庭广场区域,很多旅行团在此处停下来讲解礼拜堂内的重要壁画内容;因为西斯廷礼拜堂内禁止讲解与摄影,导游都会在这里集中讲明重点内容,游客随后静默进入。</p><p class="ql-block">露天广场上一个仿古建筑装饰,有时被口头称作“小万神殿”</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的青铜松果雕塑,松果代表长青、生命力旺盛、不朽与再生。放置在神庙或陵墓前,象征灵魂不灭、永生的希望。青果雕塑曾作为喷泉使用,松果顶上还可见水孔。两边守护的是两只铜制孔雀,象征不死与复活</p> <p class="ql-block">庭院正中央有一座“球中球”雕塑。它的外层是一个破碎、裂开的地球,内部露出精密的金属结构,像是另一个旋转的世界。它仿佛在告诉人们,虽然世界正在瓦解,但内在仍有结构、理性与希望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博物馆后门的那座双螺旋楼梯,有时也简称为:“梵蒂冈螺旋楼梯”,常被列为“世界八大著名楼梯”之一,也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美、最具创意的楼梯之一,也常出现在明信片、电影镜头中,是梵蒂冈博物馆离开前的“压轴一景”</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梵蒂冈繁忙而充实的一天,我们的两条腿已经有些酸软,今天的步数已超过两万步了。回头想想,从日出时的圣彼得广场,到博物馆里那些穿越千年的杰作,这一天的每一刻都如此密集而震撼。这是我们在罗马的第三天了,只剩最后一天。后天,我们将离开这座永恒之城</p> <p class="ql-block">在罗马的第四天早上,我们最先来到万神殿前的罗通达广场,此时的广场已是熙熙攘攘,石板路上映着金色的晨光。上班族神情专注,脚步匆匆地穿过广场,万神殿只是他们通勤路上的背景,而游客们则架起相机,在古老的喷泉边驻足流连,对这座城市的奇迹目不转睛</p> <p class="ql-block">万神殿正前方的喷泉中,耸立着一座优雅的小型方尖碑。据说这座方尖碑原来立于古埃及太阳神庙,后被带至罗马;在公元18世纪被安置于此,以强化万神殿前的神圣感和古典秩序。</p><p class="ql-block">站在万神殿前,我们最初并没有太大的惊叹。它的外立面显得沉稳、简朴,甚至有些不起眼。残缺的大理石柱,风蚀的石墙,不像圣彼得大教堂那样华丽,也不如斗兽场那样恢宏。但当我们踏入殿内的那一刻,一种说不出的震撼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殿内整个空间完全打开,巨大的圆顶如同一只倒扣的天穹,轻轻悬在我们头顶。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罗马建筑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无钢筋混凝土穹顶,建筑设计的比例和几何美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万神殿建于公元118–128年间,由罗马皇帝哈德良主持重建。虽历经近两千年,依然保存极为完整,包括原始的结构与穹顶。是极少数古代建筑从未完全倒塌或荒废的例子。它的圆顶直径 43.3米,与地面至穹顶顶部的高度完全相等,形成完美的球形空间。建造技术在当时是天才级的成就,至今仍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站在万神殿穹顶下,很难想象这座殿堂曾供奉罗马万神,如今却成为基督教堂。它以一种令人敬畏的平衡,融合了古典与信仰,神话与现实,成为教会与神庙相互包容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万神殿是文艺复兴与意大利国家象征。著名艺术家拉斐尔就葬在此。意大利国王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与翁贝托一世也长眠于此。它被称为“意大利的万神殿”,既是古迹,也是民族精神圣地</p> <p class="ql-block">从万神殿出来,我们漫步穿过迷人的街巷,来到了纳沃纳广场。它被称为罗马最迷人、最具巴洛克气质的广场之一,不像古迹那样沉默肃穆,而是一座活生生的露天剧场,艺术、历史与市民生活在这里自然交织</p> <p class="ql-block">广场建于古罗马图密善皇帝时期,原址是一个名叫“多米提安运动场”的竞技场,形状如一条拉长的椭圆。如今广场的椭圆形轮廓和大小依然保留着古竞技场的原貌。中世纪时它逐渐演变为露天市场,至巴洛克时期成为贵族、艺术家和教会活动的中心。</p><p class="ql-block">纳沃纳广场上最著名的四河喷泉,是贝尔尼尼的杰作,我们本以为能一睹它的辉煌。可惜到达时,喷泉被围栏围住,正在维修保养,根本无法近距离欣赏它的完整面貌</p> <p class="ql-block">位于纳沃纳广场北端的海神喷泉,虽然名气不如中央的四河喷泉,但却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张力。海神挥舞三叉戟,与盘绕在水中的海怪搏斗,身边围绕着美丽的海仙与跃动的水马,仿佛整座喷泉就是一幕被冻结的海战</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们继续北行,来到了人民广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对称宏伟的城市广场,位于罗马城北端,仿佛是罗马城的北方门厅</p> <p class="ql-block">人民广场中央高高耸立的方尖碑是拉美西斯二世方尖碑。它原建于公元前13世纪,由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赫里奥波里斯(古埃及太阳神的城市)所立;公元前10年,被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征服埃及后运回罗马,原本安置在马克西穆斯竞技场中,1589年教皇西斯图斯五世将其迁至现在的位置,并由建筑师多梅尼科·丰塔纳重新竖立于人民广场中心。</p><p class="ql-block">方尖碑原本是献给太阳神的神柱,顶端曾有金属尖。罗马人运回作为战利品,象征帝国征服、权力正统。基座上刻有铭文,记载它如何从埃及来到罗马,又如何被教皇重新树立</p> <p class="ql-block">弗拉米尼亚门拱门位于人民广场北侧,是广场与城墙之间的通道口,古代城门之一,曾是通往北方的主入口。该门曾是朝圣者、旅人进入罗马的第一眼——名副其实的“迎宾之门”。1655年,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皈依天主教后,就是从这座门进入罗马,因此教皇特别整修了拱门以示欢迎。现在它被视作欢迎来到罗马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紧靠着弗拉米尼亚门左侧的人民圣母教堂建于11世纪,外观朴素,但内部极其华丽,收藏有卡拉瓦乔、拉斐尔、贝尔尼尼等人的艺术杰作,是艺术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低调宝藏”</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南端,矗立着两座外观极相似的巴洛克风格教堂:圣玛利亚·蒙特圣殿教堂和圣玛利亚·戴·蒙特教堂。它们构成了罗马城市景观中最具对称美学与巴洛克风格的经典一幕</p> <p class="ql-block">人民广场在古代是进入罗马城的门户,中世纪至近代是民众集会、阅兵、庆典甚至行刑的地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逐渐改造为现在的形式。在这里,你既能感受到帝国的雄伟,也能看到日常生活的节奏——街头艺人、咖啡香、方尖碑下的影子,还有夕阳洒在教堂上的光</p> <p class="ql-block">人民广场东侧有一处不容错过的拍照佳地。沿阶梯可登上皮钦纳山丘观景台,俯瞰整个广场与三叉街道,也可远眺圣彼得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罗马的第四天我们安排得相对轻松,本想再去一个景点,但时间已显得有些仓促。在罗马旅行的每一步,都像是在一座活的博物馆中行走,步步皆历史、处处是文明。想靠短短几天看尽这座城市的深度与广度,注定是奢望。即使再来十次,我们也只能窥见它的一角。但这,正是罗马的魅力——它总有理由让人一次又一次地回归。再见了,罗马。我们还会来的</p> <p class="ql-block">明天我们将登上回美国的邮轮,开启18天的归程。旅途还在继续,虽然告别了罗马,但我们知道,这不是终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