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严教授书屋”可以欣赏更多精美文章~~~~~~<br><br>摄影:严教授<br>文: 严教授<div><br></div> 荷兰的绘画艺术在欧洲乃至世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除了“荷兰黄金时代”被奉为国宝级的画家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和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外,荷兰还有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坛怪才,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van Gogh)。<br>梵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津德尔特(Zundert),一生坎坷。他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如抑郁、癫痫、躁郁症等),多次住进精神病院,甚至在与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争吵时情绪崩溃,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他穷得叮当响,不得不依靠弟弟的经济支持。他的艺术价值生前不被画界认可,感情生活又屡遭挫折。在多重压力下,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法国小镇奥维尔河畔(Auvers-sur-Oise)的麦田中用一把左轮手枪朝自己腹部开枪,随后拖着伤重的身体回到旅馆。两天后,在弟弟提奥(Theo van Gogh)的陪伴下梵高去世,年仅37岁。<br>在生活中痛苦挣扎时,梵高却充满了激情与创造力与命运抗争,十年间创作了惊人的约2100幅作品,其中约870幅是油画,超过1300幅是素描、水彩画和素描习作。梵高绘画笔触粗犷厚重有力,画面不拘泥于传统透视和比例,以主观视角和情绪重构现实,充满动感与张力。色彩要么沉郁凝重,要么鲜明奔放,情绪表达外露四溢,传达了内心的热情渴望与躁动不安。他在生命最后的两个月里创作了近80幅画,几乎是“用尽最后的力气在燃烧”。他热爱大自然与淳朴的劳动者,画面主角大多是贫穷的农民、麦田、向日葵、夜空等。在短暂而炽烈的一生里,他以生命为代价热烈追求艺术,被视为“为艺术而生”的典范。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其艺术成就与高更、塞尚(Paul Cézanne)并列,人称“后印象派三杰”。他的作品启发了野兽派、德国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多个艺术流派,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br>梵高的画作在他生前默默无闻,只卖出过一幅《红色葡萄园》的油画。去世后在家人,特别是他弟媳不懈地努力之下,梵高的画作才逐渐为世人所知,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和喜爱的艺术家之一。现在他的画作在全球艺术市场上价值连城,一画难求,被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和梵高同名同姓的侄儿后来创立了梵高基金会,推动建立了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梵高博物馆坐落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是最受欢迎的热门景点之一,参观者众多,参观需要提前预订门票。梵高博物馆拥有超过200幅梵高油画、500多幅素描,以及大量书信,尤其是他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件。<br>拜访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时,虽然已经见识过不少梵高的油画,但没有梵高博物馆系统。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梵高绘画各个阶段的画作及他的精神境界。让我们一起来品旅游,学文化。<br><div><br></div>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与荷兰国家博物馆紧邻。 梵高博物馆1973年正式开放,由荷兰建筑师赫里特·里特费尔德(Gerrit Rietveld)设计。1999年扩建了椭圆形的展览翼,由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设计。2015年完工的新入口大厅由荷兰建筑事务所Hans van Heeswijk Architects设计,采用大面积玻璃结构。 入口大厅。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部景观。</p>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田野和风景画</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梵高的田野与风景画是他艺术生涯中最富表现力与情感张力的一类作品。这些作品横跨荷兰、法国圣雷米(Saint-Rémy-de-Provence)、奥维尔(Auvers)、阿尔(Arles)等地,展现了他对自然、季节与生命循环的热爱和痴迷。他以炽热的笔触与奔放的色彩,将自然景观转化为灵魂的回响。他常用短促、旋转、交叉的笔触描绘天空、草地与麦浪,赋予画面动感。强烈的互补色(如黄与蓝、绿与红)则衬托出饱满的情绪与炸裂的精神状态,其震撼力直接冲击观者的心扉,投向内心世界。<font color="#167efb"><b></b></font></div> 《Wheatfield》(麦田),1888年。麦田是梵高喜欢的题材之一。 《Wheatfield》(麦田),1888年。 《Wheatfield with Crows》(麦田鸦群), 是梵高于1890年7月创作的一幅麦田油画,也是他最具争议和情感张力的作品之一。它常被视为他生命最后阶段的象征性表达。这次参观没能看到《麦田鸦群》原稿,不知是没有展出,还是参观时遗漏了。本图是从梵高博物馆官方网站下载的截图,聊补遗憾。 《View of Auvers》(奥维尔的景色),1890。这幅画创作于1890年,是梵高生命最后几个月在法国小镇奥维尔-叙-瓦兹(Auvers-sur-Oise)期间完成的作品之一,展现出他晚期典型的风格:浓烈的色彩、旋转的笔触和情绪化的构图。 《Garden of the Asylum》(疗养院的花园),1889年。这幅画是梵高在1889年秋天于法国南部圣雷米(Saint-Rémy-de-Provence)精神疗养院创作的作品之一。 《The Garden of Saint Paul’s Hospital》 (Leaf-Fall),1889。这幅画是梵高在法国圣雷米疗养期间创作的另一幅作品。 《Olive Grove》(橄榄树林),1889年。这幅画是梵高在法国圣雷米疗养期间创作的一组描绘橄榄树的系列画作之一。 《Undergrowth》(林下景色)是梵高在法国圣雷米疗养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作品是梵高“林中景色”系列的一部分,与《林中常春藤》《树根》等作品共同构成他晚期对自然的深度探索。 《Cypresses and Two Women》,(柏树与两位女子)是梵高于1890年2月在法国圣雷米疗养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作品是他“柏树系列”中的一部分。 《Landscape at Twilight》(日暮风光),是梵高于1890年6月创作于法国奥维尔的油画。这是梵高生命最后几周的作品之一,体现了他晚年情绪的深沉与复杂。 《Daubigny’s Garden》(多比尼的花园)是梵高于1890年在法国奥维尔创作的三幅同名油画之一。是他生命最后几周的作品之一。 《Avenue of Poplars in Autumn》(秋日白杨道》),1884年10月创作于荷兰努南(Nuenen)的一幅油画,是他荷兰时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Tree Roots,1890年》(树根)是梵高于1890年7月在法国奥维尔创作的一幅油画,极有可能是他生前最后一幅作品。这幅画以其抽象的构图、强烈的色彩和情绪张力,被认为是他艺术生涯的终章,也是现代艺术的先声。 《Ears of Wheat,1890年》(小麦穗)是梵高于1890年6月在法国奥维尔创作的一幅油画,是他生命最后几周的作品之一,近距离视角描绘了麦穗。 《Congregation Leaving the Reformed Church in Nuenen》(离开努南归正教会的会众),是梵高于1884年初创作并在1885年晚期重新修改的一幅油画。这座教堂是梵高父亲担任牧师的地方,画面中肃穆的氛围和哀悼服饰暗示着这幅画可能是对父亲去世的纪念。 《The Cottage》(小屋),是梵高于1885年在荷兰努南(Nuenen)创作的一幅油画,是他荷兰时期描绘农民生活主题的重要作品之一。 《The White Orchard》(白色果园),是梵高于1888年4月在法国阿尔(Arles)创作的一幅油画,是他“果园系列”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Peach Tree in Blossom》(盛开的桃花),是梵高于1888年春在法国阿尔创作的一幅油画,是他“果树系列”中的代表作之一。 《The Hill of Montmartre with Stone Quarry》(蒙马特山与采石场),是梵高于1886年夏天在巴黎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作品记录了他刚到巴黎时对城市边缘景观的观察,是他探索“城市边缘自然”主题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从荷兰现实主义向印象派过渡的重要见证,与《蒙马特:加莱特磨坊后方》、《蒙马特:风车与菜园》等作品构成系列。 《Montmartre:Windmills and Allotments》(蒙马特:风车与菜园),是梵高于1887年春在巴黎创作的一幅油画。 《Montmartre:Behind the Moulin de la Galette》(蒙马特:加莱特磨坊后方),是梵高于1887年夏在巴黎创作的一幅油画。 《Entrance Gate to the Moulin de la Galette》(加莱特磨坊入口),是梵高于1887年夏在巴黎蒙马特创作的一幅水彩画。这幅作品描绘了当时巴黎著名的娱乐地标加莱特磨坊(Moulin de la Galette)的入口,是他巴黎时期城市题材探索的代表作之一。<br><font color="#b06fbb">** 加莱特磨坊是当时艺术家与市民聚会、跳舞、饮酒的热门场所,雷诺阿的《加莱特磨坊的舞会》也描绘了这一地点。</font><br> 《Boulevard de Clichy》(克利希大道),是梵高于1887年春在巴黎创作的一幅城市风景画。这幅作品描绘了他居住地蒙马特区的主要街道之一,展现了他在巴黎时期对印象派与点彩派技法的吸收与转化,标志着他从荷兰时期灰暗色调向更明亮、自由的色彩语言过渡。 《View from Theo’s Apartment》(从提奥的公寓看外部景观),是梵高于1887年春在巴黎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作品描绘了他从蒙马特勒勒皮克街(Rue Lepic)弟弟提奥(Theo van Gogh)的住所向窗外望去的城市景观,是他少数描绘巴黎都市风貌的作品之一。梵高在这幅画中尝试了点彩派(Pointillism)技法,在部分区域使用细密的点状笔触。 《View of the Sea at Scheveningen》(席凡宁根的海景),是梵高于1882年8月在荷兰海牙附近的席凡宁根(Scheveningen)创作的一幅早期油画。这是梵高第二次尝试油画创作,标志着他从素描向绘画转型,也体现了他受“海牙画派”影响的现实主义风格,被视为他艺术生涯的起点之一。<br><font color="#b06fbb">** 这幅画曾于2002年与《离开努南教堂的会众》一起从梵高博物馆被盗。画作在失踪期间被藏于黑帮头目的别墅地板下,直到2016年才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被寻回,经过修复,于2017年重新展出。</font><br> 《Seascape near Les Saintes-Maries-de-la-Mer》(滨海圣玛丽的海景),是梵高于1888年6月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小镇圣玛丽(Les Saintes-Maries-de-la-Mer)创作的一幅油画。 《Fishing Boats on the Beach at Les Saintes-Maries-de-la-Mer》(圣玛丽海滩上的渔船),是梵高于在法国南部小镇圣玛丽创作的另一幅油画。船只以黑色轮廓线勾勒,色块均匀平涂,明显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静物画</font></b></div><br>梵高的静物作品贯穿了他整个艺术生涯,是他探索色彩、构图与情感表达的重要领域。从早期的灰暗现实主义到后期的明亮表现主义,静物画见证了他风格的巨大转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荷兰时期(1881–1885)。梵高在努南创作了大量以土豆、瓶子、陶罐、木鞋等为题材的静物画作为朴素练习,色调以褐色、灰色、墨绿为主,强调体积与光影,体现了他对现实主义的学习。代表作如《一篮土豆》、《瓶子与陶罐》、《木鞋与洋葱》;2)巴黎时期(1886–1888)。梵高接触到印象派与新印象派后,他的静物画变得明亮、自由、富有装饰性,题材扩展至柠檬、苹果、书籍、花瓶、鱼类、酒瓶等日常物品。体现了色彩的觉醒。代表作包括《红卷心菜与洋葱》、《三本书》、《法国小说与玫瑰》、《一双鞋》;3)阿尔与圣雷米时期(1888–1890)。梵高的静物画进入表现主义阶段,色彩更鲜明,构图更大胆,象征艺术与自然的结合。代表作包括“向日葵系列”、《插着夹竹桃的花瓶与书》、《篮中六只橙子》、《瓶子、柠檬与橘子》、《两只螃蟹》、《熏鲱鱼与洋葱》。静物画成为他探索色彩心理学、象征主义与形式张力的重要实验手段。<br></div> 《Baskets of Potatoes》(一篮土豆),是梵高于1885年9月在荷兰努南创作的一幅静物油画,是他“农民题材”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Vase with Gladioli and Chinese Asters》(瓶中唐菖蒲与紫苑),是梵高于1886年夏在巴黎创作的一幅静物油画。 《Quinces,Lemons,Pears and Grapes》(木瓜、柠檬、梨与葡萄),是梵高于1887年秋在巴黎创作的一幅静物油画,展现了他从荷兰灰暗风格向明亮、表现性更强色彩语言的转变。 《Flowering Plum Tree (after Hiroshige)》(盛开的梅树),是梵高于1887年秋在巴黎创作的一幅油画,为他“日本风”系列中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日本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Utagawa Hiroshige)作品《龟户梅屋铺》的致敬。1886年梵高移居巴黎后,接触到印象派与日本浮世绘,开始尝试此类风格。 《Sprig of Flowering Almond in a Glass》(杯中杏花枝),是梵高于1888年3月在法国阿尔创作的一幅小幅油画。 《Irises》(鸢尾花),是梵高于1889年5月在法国南部圣雷米精神疗养院创作的最早作品之一,并被誉为他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作品之一。 《Sunfowers》(向日葵), 这幅创作于1889年的绘画是梵高“向日葵系列”中的一帧。<br><font color="#b06fbb">** 《向日葵》系列是梵高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之一,也是他艺术生涯中最富生命力与象征意义的作品群。这个系列不仅展现了他对色彩与光线的极致追求,也承载了他对友情、希望与生命的深切情感。《向日葵》系列的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1888年8月到1889年1月,通常指7幅插在花瓶中的一组向日葵油画。这组油画分别收藏于伦敦、阿姆斯特丹、慕尼黑、东京、费城等地的美术馆。1987年一幅《十五朵向日葵》在伦敦拍卖会上以近4000万美元成交,创下当时世界最高艺术品成交价纪录。</font><br> 《Vase of Flowers》(瓶花),是梵高于1890年6月在法国奥维尔创作的一幅静物油画。这幅作品在他生命最后几周完成于医生加歇(Dr. Paul Gachet)家中。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农人画</b></font></div><br>梵高的农人画是他艺术生涯中最具人文关怀与现实主义精神的核心主题之一。他不仅描绘农民的外貌,更试图捕捉他们的灵魂、劳动的尊严、与土地之间深刻的联系。这些农人画如同一首首沉默的田野诗,记录着土地的呼吸与人类的坚韧。<br></div> 《Two Women on the Peat Moor》(泥炭地上的两位女子)是梵高于1883年秋在荷兰东北部德伦特省(Drenthe)的纽阿姆斯特丹(Nieuw-Amsterdam)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作品是他早期“农民题材”系列中的代表,展现了他对乡村劳动者深切的人文关怀与现实主义风格的探索。 <p class="ql-block">深受法国画家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的影响,1883年至1885年间梵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农妇头像的作品,尤其是他在荷兰努南(Nuenen)时期。其中代表作有《Head of a Peasant Woman with White Cap》(戴白帽的农妇头像)、《Head of a Peasant Woman with Dark Cap》(戴黑头巾的农妇头像)、《Peasant Woman’s Head, Smiling》(农妇头像微笑)、《Head of an Old Peasant Woman》(老妇人头像)。</p> 梵高的农田劳作画集中在1883–1885年间的荷兰时期。 《Woman by the Hearth》(炉边的女人),是梵高于1885年春夏在荷兰努南(Nuenen)创作的一幅素描作品,描绘了一位农妇在炉火旁劳作的场景。 <p class="ql-block">《The Potato Eaters》(吃土豆的人),是梵高于1885年春在荷兰努南创作的一幅著名油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荷兰现实主义画派(如安东·莫夫、米勒等)强调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用色偏灰、棕、黑,强调朴实与沉重。梵高曾在比利时矿区做传教士,亲眼目睹了矿工的贫困与苦难。这些经历促使他创作了《吃土豆的人》,画面灰暗、压抑,反映社会底层的艰辛,画风深受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画面色调反映了他内心的压抑与挣扎。他曾在信中写道:“我想画出人们吃土豆时的那种粗糙的手和脸,那是劳动的象征。”另外梵高早年经济困难,无法购买昂贵的颜料。黑色、棕色等暗色颜料相对便宜,成为他练习和创作的主要选择。</span></p> 《Evening (after Millet)》(夜晚,仿米勒),是梵高于1889年秋在法国圣雷米精神病院创作的一幅油画。画面原型来自米勒的版画《夜晚》,梵高将其转化为油画。这是梵高在圣雷米时期创作的21幅“仿米勒”系列之一。 《Pieta (after Delacroix)》(圣母哀悼基督),是梵高于1889年秋在法国圣雷米精神病院创作的一幅油画,是他向法国浪漫主义大师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致敬的“再创作”之一。画面描绘圣母玛利亚怀抱死去的耶稣,构图源自德拉克罗瓦的同名石版画。有学者认为,画中耶稣的面容带有梵高自画像的特征,暗示他将自身的痛苦寄于基督的形象之中。 《The Zouave》(祖阿夫士兵),是梵高于1888年6月在法国阿尔创作的一幅肖像油画。画中主角是驻扎在阿尔的法军军官保罗·欧仁·米利埃中尉(Lieutenant Paul-Eugène Milliet),梵高的朋友与模特。 《In the Café:Agostina Segatori in Le Tambourin》(在咖啡馆里:阿戈斯蒂娜·塞格托里),是梵高于1887年初在巴黎创作的一幅肖像油画。这幅作品浓缩了巴黎波希米亚艺术圈的氛围。<br><font color="#b06fbb">** 画中主角是阿戈斯蒂娜·塞格托里(Agostina Segatori)。她是意大利裔艺术模特,曾为马奈与柯罗等画家作模。阿戈斯蒂娜是巴黎“鼓酒馆”(Le Tambourin)的老板娘,曾与梵高有过一段短暂的情感关系。梵高曾用画作来抵餐费,多幅作品被挂在鼓酒馆墙上。酒馆破产后,这些画被债主低价处理,这幅画幸存了下来。</font><br> 《An Old Woman of Arles》(阿尔的老妇人)是梵高于1888年2月在法国南部阿尔创作的。模特可能是旅馆老板的岳母伊丽莎白·加尔桑(Elisabeth Garcin),当时68岁。 《Courtesan (after Eisen)》(艺伎(仿溪斋英泉)),是梵高于1887年秋在巴黎创作的一幅大型油画。这幅作品是梵高“日本风”系列中最具戏剧性与装饰性的代表之一,展现了他对日本浮世绘的迷恋。梵高和他的弟弟收藏了几百幅浮世绘日本画。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其它</font></b></div> 《Prawns and Mussels》(虾与贻贝),是梵高于1886年秋在巴黎创作的一幅小型以海鲜为主题的静物油画。高更曾回忆说,梵高将这幅画以五法郎卖给一位画商,随后立刻将钱送给街上的一位贫困女子。 《Shoes》(鞋子),是梵高于1887年在巴黎创作的一幅静物油画。这幅作品以一双破旧的皮鞋为主角,朴素却充满力量,象征着孤独与人生旅程。 《Vincent's Bedroom in Arles》(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是梵高于1888年10月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创作的一幅极具代表性的室内油画,是他“南方画室”梦想的一部分。<br><font color="#b06fbb">** 此画梵高共创作了三幅油画版本与两幅素描版本:第一版(1888年)现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即本幅;第二版(1889年)为复制品,现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第三版(1889年)尺寸较小,送给母亲与妹妹,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font><br> 《View of a Butcher’s Shop》(肉店的景色)是梵高于1888年2月在法国阿尔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画描绘了旅馆窗外的街景,是他“阿尔时期”的起点。 《Gauguin’s Chair》(高更的椅子)是梵高于1888年11月在法国阿尔创作的一幅静物油画。<br><font color="#b06fbb">** 1888年秋,高更(Paul Gauguin)应邀来到阿尔与梵高同住,共建“南方画室”。但两人性格与理念冲突不断。1888年12月23日,两人争吵升级,高更离家。梵高精神崩溃中,割下自己的左耳送给妓院女子瑞秋。高更离开前不久,梵高创作了这幅画,以椅子为“肖像”象征朋友兼艺术伙伴高更的性格与存在。</font><br> 《Standing Female Nude Seen from the Side》(侧身站立的裸体女子),是梵高于1886年初在比利时安特卫普(荷兰语:Antwerpen;法语:Anvers)创作的一幅素描作品,是梵高早期人体习作中的代表之一。<br><font color="#b06fbb">** 1880年在弟弟提奥的鼓励下,梵高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短暂就读于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习透视、解剖与素描基础。1881年梵高在海牙接受表兄、画家安东·莫夫(Anton Mauve)的指导,学习水彩与油画技法。1885年底梵高搬到比利时安特卫普,进入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但因不满学院的教学方式,仅停留数月。梵高绘画的成长大多数时间是通过非学院式学习与自我训练进行的。他大量临摹大师作品,如米勒、伦勃朗、德拉克罗瓦等,尤其崇敬米勒的农民题材。在巴黎期间(1886–1888),他通过与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如修拉、毕沙罗、图卢兹-洛特雷克)交流,吸收现代艺术观念与色彩理论。他还热衷于日本浮世绘,并将其构图与装饰性融入自己的作品中。</font><br>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自画像</font></b></div><br>梵高一生画了40多幅自画像。他曾说:“我没有钱雇人,只能画我自己。”他试图通过绘画与自己对话,挖掘自己孤独不安的灵魂。<br></div> 博物馆梵高自画像展厅。 1885年。 1886年。 1886-1887年。 1886年。 1887年。 1887年。 1887年。 1887年。 1887年。 1887年。 1887年。这幅自画像是参观荷兰国家博物馆时拍摄的,一并放在这里供欣赏。 1886年,1887年。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亲人</font></b></div> 提奥·梵高(Theo van Gogh),是梵高的亲弟弟、知己、精神支柱。两人之间有超过600封书信往来,大部分收藏在梵高博物馆里,记录了梵高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探索。梵高曾说:“没有提奥,就没有我。” 梵高去世后,提奥因悲伤与精神崩溃,仅半年后也去世。1914年,提奥的遗孀将他的遗体迁葬至法国奥维尔,与梵高并肩长眠。 梵高弟媳乔安娜·梵高-邦格尔(Jo van Gogh-Bonger)和侄儿。丈夫提奥于1891年去世后,乔安娜独自抚养儿子,并继承了大量梵高的画作与书信。她策划多场梵高画展,编辑出版梵高书信集,将梵高的作品带入欧美主流艺术圈,尤其推动梵高在美国的认知。她晚年患帕金森病,仍坚持将梵高的信件翻译成英文。在她不懈的努力下,生前默默无闻的梵高终于成为后世最受敬仰的艺术巨匠之一。 梵高侄儿,取其伯父的名字文森特·威廉·梵高。他后来成为梵高基金会的创始人,推动建立了梵高博物馆,将伯父的艺术遗产传承至今。他本人被称为“工程师梵高”,一生未出售任何一幅伯父的画作。 侄儿出生时,梵高画了这张杏花油画表示祝福。 观众 <div><br></div><div>2025.06.29-07/02. STP16.</div> <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作者简介<br>旅行家,作家,兼摄影师,现为美国医学院教授。出版有长篇小说《海鸥教授》,《杜鹃花开》,《玫瑰血》,《生命是用来虚度的》,中篇小说《留学生》,《寒星》,短篇小说《悔恋》,《小倩绝恋》,《年夜》,《真实的谎言》等,英文哲学著作《A Brief 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 Key Thinkers and Ideas through the Ages》,并著有大量散文,游记,摄影专集。</font></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