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美篇

黄河

<p class="ql-block">您名叫老寿,享年五十四岁,于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五月二十三日辞世,灵柩暂厝于洛阳。到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十一月十七日,正式安葬于所在的乡里。</p><p class="ql-block">您的曾祖父名叫结,曾任中山府君,他的夫人是来自燕国的慕容氏。您的祖父名叫珍,曾任上谷府君,封华阴子,他的夫人是来自扶风的窦氏。您的父亲名叫仲真,曾担任河内、清河二郡的郡府君,他的夫人是来自高阳的许氏。</p> <p class="ql-block">清河崔氏</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的使持节(一种代表皇帝出征或处理地方事务时拥有特殊权力的称号)、督洛州诸军事(负责统领洛州地区军事事务)、安南将军(武官名)、洛州刺史(洛州的地方长官)、弘农郡杨简公的二儿媳、清河崔氏的墓志铭。此墓志于永平四年(公元511 年)十一月十七日镌刻记录。</p> <p class="ql-block">杨范</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的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杨范,字僧敏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十九岁时,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二月九日去世,灵柩暂时停放在济州。到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十一月十七日,正式安葬于家乡习仙里。</p><p class="ql-block">君的曾祖父名叫仲真,曾担任河内、清河两郡的郡府君,他的夫人是高阳郡许氏。祖父名叫懿,曾任洛州刺史,获封弘农简公,他的夫人是太原郡王氏,被封为新昌郡君。父亲名叫颖,担任本州别驾这一官职,他的夫人是河南郡侯氏。</p> <p class="ql-block">杨阿难</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中散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阿难,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是上谷府君的曾孙,河内府君的孙子,洛州刺史的第七子。杨氏家族起源之时,其先祖的神迹可与天相配,以光大道德;在中古时期家族昌盛,以独特的作为彰显品德。自此以后,家族也能秉持道德传统,人才辈出,如同美玉相承,光辉闪耀,家族子弟皆有杰出才能,如珍宝般珍贵。</p><p class="ql-block">君天性谦虚开朗,聪慧早熟,见识高远,年少时便已名实兼具。年少时,他的神采如明月般皎洁;长大后,他的志向如同幼年就扎根的高山青松般高洁。他小小年纪便能博闻强识,只珍视高尚的品格如同先辈一样。然而不幸的是,病魔袭来,这位贤哲般的少年病倒了,年仅十三岁,于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四月七日在平城去世。随后灵柩暂厝于代地。</p><p class="ql-block">高祖孝文皇帝痛心这如金兰般的英才过早凋零,哀伤这美好的幼苗未能茁壮成长,于是加赠君中散之职,以褒扬他的盛德。到了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岁次辛卯,十一月初一为癸巳日,十七日己酉日,君的灵柩迁回华阴潼乡安葬。于是作铭文如下:五岳降下灵秀之气,英才诞生于我君。您如金玉般早具贞洁之质,自幼聪慧且有神灵般的气质。您的风采清高,不同于世俗,才华高超,超越众人。您以高尚的品德修养自身,如容纳山川、联通云雾般胸怀广阔。我们的贤哲啊,本应茁壮成长、有所作为。您早早就以道德高尚著称,才能卓越超群。您的志向常常直上霄汉,情感每每如升上明月般高洁。虽然您身处简陋的居所,但名声却飞扬到了帝王的宫阙。可惜上天不仁,残害了我们的良才。如同金门中的蕙草突然枯萎,玉圃里的芬芳突然摧折。您一旦辞别了白日,便永远地进入了泉下之堂。刊刻此石流传千古,以彰显您的美好品德。</p><p class="ql-block">君的曾祖母是扶风郡窦氏,她的父亲曾任秦北平太守。祖母是高阳郡许氏,她的父亲明月曾任东宫侍郎。母亲是太原郡王氏,被封为新昌郡君,她的父亲王融曾任幽州刺史、汝南庄公。</p> <p class="ql-block">杨颖</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华州别驾杨府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颖,字惠哲,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是汉朝太尉杨震的十二世孙,晋朝尚书令杨瑶的七世孙,上谷府君杨珍的曾孙,清河府君杨真的孙子,洛州刺史杨懿的第三子。</p><p class="ql-block">君天性冲和高远,志向如同直入云霄般超凡。他情怀高尚,堪比古代贤士,不屈从于低俗的世俗。他从幼年便表现出孝悌之德,直至成年始终保持恭谨俭朴的品质。当他的父亲简公去世时,他悲痛欲绝,几乎因哀伤过度而失去性命。每次阅读父亲的行状,他都会哀伤得泪如雨下,当时的人都把他比作曾参和高柴一样的孝子。</p><p class="ql-block">高祖孝文皇帝刚设立太学(譬雍)时,君被选入中书做学生。进入学校后,他才情出众、格调高雅。年少时就有爱好道德学问的名声,长大后这一美誉更加显著。岁月流转,但他的志向和学业始终没有改变。他辑录三王及魏晋时期的书记共三十卷,这些都流传于世。</p><p class="ql-block">君曾历任大司农丞、平北府录事参军,后被征召为本州治中从事史,不久升任别驾。君出身于富贵显赫的家族,家族荣耀如朱红绶带交相辉映,兄弟都各有成就,担任各地重要官职。门生荣耀,就连仆妾也能沾到俸禄的恩泽。然而君心性质朴纯净,追求素业、期望超凡入圣,吃饭从不讲究丰盛,穿的麻衣也总是破旧的。怎奈上天似乎没有护佑好人,为善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p><p class="ql-block">君四十八岁时,在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岁次辛卯,五月初一为丙申日,二十七日壬戌,在京师依仁里的宅第中去世。同年十一月初一癸巳日,十七日己酉,安葬于潼乡。墓旁的柏树在夏天就已摧折,吴地的桂树在春天就已残败。傍晚的云朵凄凉惨淡,清晨的露水凝结成冰珠。朝中的贤良之士痛心不已,乡里的百姓也增添了许多酸楚。于是刻石立铭,永远彰显君的美好品德。</p><p class="ql-block">铭文如下:高山云雾浓密,五龙之气隐晦不明。黄河、沂水之畔呈现祥瑞,渭水之滨献出精华。两种才德融合汇聚,睿智贤哲之人诞生。他以仁为纬线,以德为经线。入朝为官声名远扬,品德如金玉般美好。为官时光明磊落,摒弃私心、匡正疑惑。在家庭中端庄和睦,侍奉双亲始终和颜悦色。狐皮帛衣他不觉得华美,破旧麻衣才是他的装饰。行善却没有得到应验,积福最终成空。如同深渊中的明珠落入隧道沟壑,美玉在荆山破碎。漫漫长夜一旦降临,白昼便不再回转。恭敬地刻下这玄石之铭,用以彰显他的美德。</p><p class="ql-block">君的曾祖母是扶风郡窦氏,她的父亲曾任秦北平太守;祖母是高阳郡许氏,她的父亲许明月曾任东宫侍郎;母亲是太原郡王氏,被封为新昌郡君,她的父亲王融曾任幽州刺史、汝南庄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兰</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洛州刺史、弘农杨简公第六孙媳妇郑氏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夫人名与兰,是荥阳开封人。她的祖父子敬,曾任汝阳、淮阴二郡的太守。她的父亲元仲,两次被任命为豫州主簿,三次被任命为州都。</p><p class="ql-block">夫人三十一岁时,于延昌二年(公元513年)九月七日在荥阳管城里去世,同年十一月十一日安葬在华阴潼乡家族大墓的北面。</p> <p class="ql-block">杨舒</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镇远将军、华州刺史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姓杨,名舒,字延景,是恒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是河内、清河郡府君的孙子,洛州刺史、恒农简公的第六子。汉朝的太尉杨震,晋朝的仪同三司杨瑶,都是他的先祖。</p><p class="ql-block">君秉承了山河的灵秀之气,承受着家族累世积福的余庆。他城府深沉,风度潇洒而高远。在家中,他有孝顺恭敬的美誉;在乡里,他有博爱众人的仁德。从二十岁起,他就专心于经典诰命之学。整天闭门苦读,傍晚还深入思考。他钻研“三礼”之学,广泛采纳百家的言论。他才艺丰富,学识渊博,真是深沉广博啊。他确实称得上是才德兼备的杰出人物,是道德和声誉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太和年间,因为他是有功勋和名望家族的子弟,被任命为散骑郎。到世宗即位时,寿春有人归降效力。君担任扬武长史,负责接纳归降之人。不久,因为接应归降者的功劳,被任命为大鸿胪丞。他辅助掌管朝廷的礼仪,使四方宾客归服,边疆安定,外族前来朝拜。义阳之战时,君参与镇南将军的军事事务。他负责营垒的建设和防御。他加固栅栏,设置云梯,让敌人的侵犯之志无法施展,觊觎之心破灭。他又监督别将田益宗的军事行动,攻破伪钓城后返回,俘虏两千人,缴获铠甲数以万计。因为功劳升任司空府中兵参军。不久,伪临川王萧宏竟敢率领乌合之众,侵犯我梁城。因为君经过多次考验,值得信赖,又让他参与征南将军的军事事务。都督元王特别器重他,把军中机密要务交给他,向他咨询决胜的谋略。当敌军进犯,烽烟四起时,君率领羽林铁骑,长驱直入到淮水边,解救被焚烧的地方,收缴敌军的器械物资。如今边疆储备充足,军士装备齐全,君是有功劳的。</p><p class="ql-block">永平初年,王府建立,选拔幕僚,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君被任命为伏波将军,参与太尉高阳王府的事务。于是他辅佐朝廷重臣,辅助处理政务,充分展现了处理文书的才能,确实胜任选拔官员的职责。后来母亲新昌君去世,他哀伤过度,几次差点丧命。他思念母亲的哭声,昼夜不停;守丧期间,滴水不进。从此身体衰弱,日益危急。即使是像颜丁那样守丧的人,与之相比也会自愧不如;曾参和高柴那样悲痛的人,也不能与之相比。</p><p class="ql-block">君四十六岁时,于延昌四年(公元515年)九月九日,在洛阳县依仁里的家中,因哀伤过度身体极度虚弱而去世。皇帝哀悼惋惜,朝野上下都为之嗟叹悲痛。皇帝下诏派遣谒者持节册赠君为镇远将军、华州刺史。这是为了表彰他的孝德,符合礼仪。</p><p class="ql-block">于熙平二年(公元517年)九月二日,选择吉日将君安葬在本县的家族旧墓。于是作铭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啊,可敬的使君,您的清风独树一帜。您是太尉的后代,仪同三司的后裔。家族在三秦之地声名显赫,根基稳固传承百世。您展现出高尚的品德,遵循先辈的足迹。您如美玉般晶莹,如冰雪般纯洁。您始终孝顺友爱,意志坚定。年少时就开始学习,喜爱文化知识。专心致志毫不懈怠,深入思考勤奋努力。整天钻研章句,早晚阅读经典。您才华渊博,志向高远超越众人。九流之学都能洞察,各种书籍都能分辨。您在朝堂上任职,维护朝廷礼仪。皇帝寻求得力的辅佐,只看重品德。我们有您这样的贤才,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您三次参与军事机要,两次在王府任职。军政事务处理得当,朝廷风气得以树立。母亲去世,您哀伤过度而卒。留下的子嗣悲痛,弟侄哀伤。书房寂静,琴房萧瑟。皇帝眷顾,追赠显赫的官职。荣耀照耀黄泉之门,光辉显于松柏之墓。现刻下您的美德,惭愧言辞无法完全表述。</p> <p class="ql-block">杨恩</p><p class="ql-block">这是宁远将军、河间太守杨恩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恩,字天恩,是恒农郡华阴人。他是晋朝侍中、尚书令、仪同三司、城阳亭侯杨瑶的五世孙,散骑侍郎、谏议大夫杨彰的玄孙,中山相杨结的曾孙,治书侍御杨支继的孙子,乐安王府从事中郎、京兆太守、库部录曹都官给事杨晖的长子。</p><p class="ql-block">可惜君三十八岁时便与世长辞。在大魏永平二年(公元 509 年),岁次己丑,十一月初一为乙亥日,十一日乙酉,进行迁葬并立下此墓志。</p> <p class="ql-block">吕夫人</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洛州刺史、恒农简公杨懿的四儿媳、天水吕夫人的殡志。</p><p class="ql-block">大魏正光四年(公元 523 年),岁次癸卯,九月初一为甲申日,二十二日乙巳,夫人名法縢,字春兒,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二十六日己酉,暂时将夫人灵柩殡于本邑华阴潼乡习仙里家中住宅西边的庚地。</p> <p class="ql-block">杨仲彦</p><p class="ql-block">君姓杨,名仲彦,是恒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是洛州刺史、恒农简公杨懿的孙子,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之子,排行第二。</p><p class="ql-block">君为官曾任司空墨曹参军、济州平东府长史、宁远将军、司空掾,后来提升军号为镇远将军。</p><p class="ql-block">君四十五岁时,于孝昌三年(公元 527 年)二月三十日在洛阳依仁里的住宅中去世。同年三月四日,将其灵柩停放在住宅西边辛位的果园内。</p> <p class="ql-block">杨仲彦</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的使持节、征虏将军、兖州刺史、敬侯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姓杨,名彦,字仲彦,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其十二世祖是汉朝的太尉杨震。祖父是曾任洛州刺史的杨懿。他是大丞相、太师、司徒公杨椿的第二个儿子。</p><p class="ql-block">君年少时就风度翩翩,声誉在童年时便已传播开来;长大后喜好结交朋友,名声在成年时就已远扬。他神智聪慧、机敏颖悟,器量宽和、举止文雅。他生性忠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仿佛与生俱来。</p><p class="ql-block">他离家入仕,担任司空墨曹行参军,在三公官府中从容任职。后被任命为济州平东府长史,济州地处黄河与济水之间,地势优越,百姓富足,商业活动繁杂。君任职于此,一心为百姓谋利,肩负着地方的各种事务,他掌控政务纲要,明晰法令条文,使得治下万里清平,各项政务都能顺利推行。之后被征召为司空掾,国家的决策依靠他来谋划,政务的协调也由他负责,他在土地管理等事务上卓有成效,让各方事务都能妥善处理。不久,加授宁远将军之号,没过多久,又提升为镇远将军。正当他即将荣耀高升、占据要职之时,命运弄人,时光如逝川一般不停留,他突然离世,着实令人蹙眉悲叹。</p><p class="ql-block">君于孝昌三年(公元 527 年)二月三十日患病,年仅四十五岁,在洛阳依仁里的宅第中去世。天子下诏给有关官员说:“门下省,表彰德行、奖赏贤才,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做法;丧葬是人生的最后大事,也是先王的盛大典礼。已故的镇远将军、司空掾杨仲彦,器量宽和温润,才能出众、处事敏捷,立志清廉,所到之处都有良好的声誉。原本期望他能长寿,共同助力国家治理,可他却不幸去世,实在令人哀伤。应该给予优厚的追赠,以安慰他的亡魂。可追赠他为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兖州刺史,谥号为敬侯。”</p><p class="ql-block">普泰初年,朝政由多个势力掌控,威权暴虐肆意横行,滥用刑罚的情况屡屡发生,杨君一家遭到残酷迫害。到太昌年间,国运更新,局势逐渐稳定,家族中尊卑长幼的神柩都得以归葬祖坟。于太昌元年(公元 532 年)十一月十九日,将他安葬在大丞相的家族墓地中。为了永远铭记他的盛德,刻石以作纪念。</p><p class="ql-block">铭文说:茫茫天地造化,万物有生有灭。长寿与夭折最终都归于同一结局,谁能分辨出愚笨与贤哲?虽然世间万物众多,但伟大的名声却能清晰彰显。盛德之人必定会被歌颂,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便是如此。我们这位使君,是国家的杰出人才。他具备多种美德,远近各方都能和谐共处。为何苍天如此无情,让他过早地离去。朝野上下都满怀悲痛,如同黄河在哭泣。在这墓穴中刻石,永远传扬他的美好功业。</p> <p class="ql-block">杨播</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使持节、镇西将军、雍州刺史、华阴庄伯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姓杨,名播,字延庆,是司州恒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父杨仲真,曾任河内、清河二郡太守。他的父亲杨懿,曾任广平太守、选曹给事中、使持节、安南将军、洛州刺史,死后追赠恒农简公。</p><p class="ql-block">君十五岁时被推举为司州秀才,被任命为内小,不久担任内行羽林中郎,多次升迁后任给事中,兼管内起部,又以原官职进一步管理北部尚书事务。太和十五年,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龙骧将军、北征都督。太和十六年,又加授征虏将军,都督北蕃三镇,讨伐并击败地豆于的贼寇。这年秋天,加授武卫将军、中道都督,率领三万骑兵,向北出鸡鹿塞五千多里,追击柔然(茹茹)后返回。这年冬天,朝廷改革百官制度,转任卫尉少卿,原官职不变。</p><p class="ql-block">太和十七年,皇帝南征,两路并进,任命君为左将军,经常率领一万骑兵护卫中军。皇帝到达洛阳,定都于此。高祖皇帝开始迁都时,君参与了机密谋划。接着以左将军的身份与咸阳王元禧等人开始建造太极庙、社稷坛、宫殿、仓库等,又修成千金堰,引谷水、洛水来灌溉京城。太和十八年,晋升为前将军。太和十九年,跟随皇帝渡淮水,直抵寿春。三月,皇帝前往钟离,司徒冯诞在留驻营地去世,皇帝于是回师北渡,留下君殿后,因其出色完成任务,赐予华阴子的爵位,不久晋升为右卫将军。</p><p class="ql-block">太和二十二年,跟随皇帝征讨南阳,因在邓城之战中取得胜利的功劳,进爵为伯,又被任命为太府卿,加授平东将军。太和二十三年,持节代理平西将军,统领三万士兵,在洛州讨伐巴帅泉荣祖。</p><p class="ql-block">景明元年,担任使持节兼侍中大使,向地方长官宣布皇帝命令,巡视地方风俗。景明二年,又转任左卫将军,原有的伯爵爵位不变。这年冬天,出任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安北将军、并州刺史。君心系故乡,渴望能为家乡效力。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改任他为都督华州诸军事、安西将军、华州刺史,使持节、华阴伯的身份依旧。</p><p class="ql-block">永平二年,被册授为使持节、都督定州诸军事、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伯爵爵位不变。君生性正直,被权臣所忌恨。皇帝的舅舅、司徒公高肇进谗言陷害他,于是被削职为民。于是君闭门静处,淡然看待得失,安守命运。</p><p class="ql-block">君六十一岁时,于延昌二年(公元 513 年),岁次癸巳,十一月十六日,因病在洛阳县依仁里的家中去世。他的儿子认为父亲忠诚正直却被冤枉,希望有一天能为父亲追贤雪冤。延昌三年冬天,暂时将灵柩迁到华阴的乡馆。遵照君生前的遗愿,丧事从俭,比普通百姓还简单。延昌四年,高肇伏罪,君的冤屈有了昭雪的可能。熙平元年,皇帝下诏为君申雪冤屈,恢复他的爵位。追赠使持节、镇西将军、雍州刺史,华阴伯的爵位不变。根据他一生的事迹确定谥号为“庄”。同年秋天九月二日庚申,选择吉日将他安葬在本县的家族旧墓。于是作铭文来记载此事。</p><p class="ql-block">铭文是:</p><p class="ql-block">巍峨的华山,浩荡的黄河。蕴含着仁智之气,形气相通。家族世代推崇儒家道德,拥有出众的人才。诞生了如此杰出的人物,延续着先辈的踪迹。他以孝为根本,心怀忠诚,兼具文采与武功。性格刚柔相济,行为举止都令人信服。在藩王府中声誉远扬,在朝廷中展现风采。声音如金声般响亮,品德如美玉般润泽,有着高尚的风范和规矩。在朝廷中任职,参与机密事务。对内奉行皇帝的旨意,对外宣扬皇帝的谋略。被视为皇帝的得力助手,心腹之臣。在中枢制定谋略,威名远播大漠。</p><p class="ql-block">国家国运昌盛,迁都洛阳。向南平定江河地区,向北安抚沙燕之地。军旗威严前行,车驾凯旋而归。作为护卫尽职尽责,辅助中军。皇帝嘉奖他的功绩,让他衣锦还乡。头戴两种冠冕,腰系三种印绶。掌管众多事务,都能妥善处理。接受皇帝的使命,治理地方安康。在关陕地区施恩,在代赵之地任职。所到之处,揭开帷帐了解民情,市场和监狱都不受干扰。杜绝欺诈行为,施行仁政。品德如春风般吹拂,百姓如草般被感化。</p><p class="ql-block">然而正直之人难以立足,遭到诽谤倾轧。离开朝堂,守着冷落的庭院。得失坦然,喜怒不形于色。本应弘扬人间正道,成为天下的楷模。智慧无穷,却未能长寿。如曙光中的月亮落下,寒谷中凝结着霜。国家的良才陨落,民众的期望破灭。光明的道路已经昏暗,幽夜漫长无尽。皇帝圣明洞察,冤屈得以昭雪。葬礼规格提高,恩宠深厚。名声超越古今,荣耀惠及生前身后。即使陵谷变迁,他的事迹和名声也不会磨灭。</p> <p class="ql-block">杨椿</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大丞相、太师、司徒、冀州刺史杨公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杨公名椿,字延寿,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十一世祖是汉朝的太尉杨震。六世祖是晋朝的侍中、尚书令杨瑶。高祖是中山相杨结。曾祖是上谷太守杨珍。祖父是清河太守、洛州刺史、弘农简公杨懿的第二子杨真。当年晋朝分崩离析,高祖在石氏政权中为官。大魏开国,曾祖归降并融入北魏。</p><p class="ql-block">杨公在太和元年于代都以内行内小的身份开始步入仕途。太和五年,被任命为内行给事。太和十五年,担任宫舆卿。太和十六年,出任安远将军、北豫州刺史。太和十八年,担任冠军将军、济州刺史。景明元年,任梁州刺史。景明三年,转任平西将军,其他职务不变。正始二年,被征召授予银青光禄大夫。正始五年,担任太仆卿、本州大中正。三年后,出任朔州刺史、安北将军。延昌三年,升任抚军将军、都官尚书。熙平元年,担任定州刺史。正光五年,任南秦州刺史。正光六年,任岐州刺史。孝昌元年,任卫尉卿。孝昌二年,兼任右卫将军、左卫将军、征西将军,兼任侍中、兼任尚书仆射、卫将军、雍州刺史,不久升任侍中、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依旧担任雍州刺史。建义元年,被任命为司徒公。同年,被授予太保、侍中。永安二年退休,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下诏赐予安车和几杖,保留侍中头衔及朝服,还配备扶侍、传诏各二人,虎贲二十人,所在州郡要四季慰问。</p><p class="ql-block">然而凶恶的羯人肆意作恶,杨公也遭受横祸,于普泰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在故乡的宅第中去世,享年七十八岁。太昌年间国运变革,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大丞相、太师、都督冀定殷相四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归葬于华阴的家族旧墓。为了永远铭记他的大德,刻石记载。</p><p class="ql-block">铭文说:天空中星辰高悬,大地承载着万物的形态。风云涌起,山岳和河流蕴含着精华。祖先们开创了功业,家族世代英才辈出。在汉朝时道德融合昌盛,在魏朝时品德得以传承。</p><p class="ql-block">杨公是当世杰出人物,能洞悉天机。他仁爱且孝顺恭敬,坚守道义且宣扬仁慈。以笃诚为本,以忠信为准则。精通礼仪,志向高远,传播《诗经》的精神。在宫廷中担任给事,在朝堂上传递皇帝的旨意。负责宫廷警卫,履行重要职责。多次勤勉地辅佐皇帝,在左右匡正辅助。公正公平,清正廉洁,刚直不阿。</p><p class="ql-block">他七次统领军队,九次出任州官。在西部留下了仁惠的政绩,在北方威名远扬。百姓和睦,政事治理得当,风俗得以改变。就像古时舞鹤和浮虎的美事一样,他所到之处都有良好的治理效果。</p><p class="ql-block">朝廷选拔有高尚品德的人,皇帝敬重这位元老。向他咨询治国之言,让他参与谋划治国之道。他能教导民众遵循五教,让各种刑罚合理施行。以古代的贤人为榜样,使官吏更加清明。</p><p class="ql-block">他位极人臣,享受着退休的尊荣礼仪。告别朝廷,回到故乡。头戴蝉冕,手持几杖,乘坐驷马安车。荣耀至极,美名远扬。</p><p class="ql-block">然而家国陷入动荡,朝野遭受劫难。如同董卓、王莽那样的乱臣贼子兴起,灾祸如同浇、浞那样严重。他的生命随着世事的变迁而终结,家族也像鸟巢被倾覆一样遭受不幸。命运为何如此坎坷,冤屈为何如此残酷。</p><p class="ql-block">后来罪臣都受到了惩处,天下再次太平。朝廷给予他恩宠,隆重地修缮陵墓,葬礼极为哀荣。悠悠白日之下,是他郁郁的佳城。记下这世事变迁,铭刻他的英名。</p> <p class="ql-block">杨顺</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太尉公、录尚书事、相州刺史杨公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杨公名顺,字延和,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十一世祖是汉朝的太尉杨震,六世祖是晋朝的侍中、尚书令杨瑶,高祖是中山相杨结,曾祖是上谷太守杨珍,祖父是清河太守、洛州刺史,他是弘农简公杨懿的第四子。</p><p class="ql-block">杨公初入仕途担任员外散骑侍郎、直寝,后任员外散骑常侍,还历任镇远将军、直阁将军、辅国将军、骁骑将军,又担任平西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武卫将军、北中郎将、太仆卿等职。凭借功勋被封为三門县开国伯、本州大中正、使持节、都督冀州诸军事、抚军将军、冀州刺史、天柱府长史、征东将军、右光禄大夫、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p><p class="ql-block">羯胡扰乱朝政,忌恨忠良之士,杨公于普泰元年七月四日在洛阳依仁里遇害,享年六十六岁。太昌年间国运变革,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太尉公、录尚书事、都督殷相二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他被安葬于华阴的家族旧墓。为永远铭记他的大德,刻石记载。</p><p class="ql-block">铭文说:黄河与华山降下祥瑞之灵,家族四代声名远扬。有盛德之人必然会被后世祭祀,杨公这样杰出的人物应运而生。他是家族的珍宝,是民众中的精英。</p><p class="ql-block">他以仁爱为根基,坚守诚信,践行道义,心怀忠贞。如同凭借树木高飞的鸟儿,借着风力向上翱翔。他脱去头巾步入仕途,在宫廷中为皇帝服务。头戴装饰金貂的帽子,举止优雅,气宇轩昂。</p><p class="ql-block">他成为皇帝的心腹,掌管禁军。威慑凶悍的贼寇,忠诚超过了许禇。守护着京城的北门,肩负着防御的重任。皇帝常向他咨询,认为非贤才不能胜任此职。他深谋远虑,功绩卓著。</p><p class="ql-block">他到地方任职,在万里之外掀起变革,正值当时的良辰。没过几个月,百姓就知道了行为准则。他左边是丰盛的功绩,右边是威严的军职标志。</p><p class="ql-block">然而世道多变,命运无常。大道衰微,如同盛开的蕙草被摧残。墓门寂静,周围的树木荒凉。孝子哀伤的思念之情,只能让翠柏徒增悲伤。悠悠万古,他安息在这山岩之地。</p> <p class="ql-block">杨津</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太傅、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杨公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杨公名津,字罗汉,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十一世祖是汉朝的太尉杨震,千年以来都以清正的名声著称。六世祖是晋朝的侍中杨瑶,在当时流传着美好的声誉。从那时起,家族便人才辈出,声名远扬。他的高祖是中山相杨结,曾祖是上谷太守杨珍,祖父是清河太守、洛州刺史简公杨懿的第五子杨真。</p><p class="ql-block">杨公禀受了黄河与山岳的灵气、星宿的精华,学习无需老师传授,全凭天赋。而且他心中没有卑鄙怯懦之念,行为坦荡。他像积水成渊一样积累学识,又有如鸣琴般优雅的气质。他声名远扬,价值不凡。</p><p class="ql-block">他从担任侍御中散开始了仕途生涯,不久后转任符玺郎中,被授予振威将军之职,兼管监奏曹事,又加任直寝。太子东宫建立,选拔优秀的僚属,若非声望与才能兼备之人不能胜任此职,他于是升任太子步兵校尉,加任直阁将军,不久转任长水校尉,加任骁骑将军,接着被任命为左中郎将。为国家镇守一方、树立屏障的重任,众人都认为他是合适的人选,于是他被任命为使持节、征虏将军、岐州刺史。到任还不满一个月,便名声大噪。他一去从政,六年未曾归家。后来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守丧,哀伤过度,超过了礼仪的要求,他原本任职的重要地方出现了空缺。国家要挑选能镇守一方的人才,此事自然落在了有德之人身上,朝廷顾不上他还在守丧,起用他为使持节、右将军、华州刺史。他一心守丧的请求,被皇帝看在眼里。但最终推辞不掉,只好到任。这个州是他的家乡,杨家世代有人在此治理百姓。往昔的美好风范,深厚的德音,至今仍在。回到都城后,他被任命为北中郎将,兼任河内太守。黄河上的桥梁关系重大,担任太守责任不轻。他到任不久,便深得百姓赞誉。不久又被任命为使持节、平北将军、肆州刺史,随后升任并州刺史,之后被征召为右卫将军,加任散骑常侍,代理定州刺史,加任安北将军,不久转任左卫将军,被授予抚军将军之职,接着担任卫尉卿,又任定州刺史,加任镇军将军,不久又任卫将军。</p><p class="ql-block">当时杜洛周、葛荣二寇相互勾结,朝廷大将战败被杀,局势危急,定州孤城无援,危如累卵,但杨公能够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威名震动一时。因此被封为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不久被任命为徐州、荆州刺史,但未能赴任。选拔人才、处理政务,朝廷难以空缺合适的人选,品评人物,必定要依靠有声望的宗族之人,于是他兼任吏部尚书。他兼具明察和选拔人才的能力,选官之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后来升任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p><p class="ql-block">皇室发生变故,皇帝即将东行,护卫的重任托付给了他,他兼任领军将军、中军大都督,但事情未能如愿。庄帝北逃,叛贼首领窃据京城,但不久就被擒获。皇帝车驾未归,京城空虚动荡,城池无人主持,守卫之事何去何从。于是他入宫在殿庭宿卫,出宫清扫宫廷。在短短时间里,筹划政务不知疲倦。等到皇帝车驾即将到来,他到路边迎接。皇帝心意殷切,对他十分感激。他堪称是社稷之臣,无人能及。三公之位至关重要,需要元老来担任,于是他被任命为侍中、司空公。</p><p class="ql-block">当时权臣叛逆,天下动荡不安,要想平定四方,自然要依靠德高望重的旧臣。于是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并、肆、燕、恒、云、朔、尉、汾、显九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并州刺史、北道大行台、尚书令。杨公志向坚定、见识高远,器量宽宏、举止详雅,所以庇佑百姓,闻名天下。然而权臣趁机陷害,忌恨忠良,他不顾危险,最终不幸遇害。普泰元年七月四日,他在洛阳依仁里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太昌年间国运变革,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太傅、大将军、都督秦、华、雍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他被安葬于华阴的家族旧墓。岁月流转,文字记载难以长久保存,刻在石碑上,希望能让他的事迹流传千年。</p><p class="ql-block">铭文说:天地星辰闪耀,世间人才竞相展现功业。家族世代的功勋得以延续,此时又诞生了杨公这样的贤明之人。他品德高尚,气节峻伟。气质超凡,志向远大。他兼具将相之才,无论出仕还是隐居都声誉良好。他凭借自身才能获得了朝廷的爵位和官职。在宫廷中勤勉尽职,忠诚正直。他具备多种美德,立志践行仁、义、礼、智之道。在岐州和华州教化百姓,在晋地和赵地广施恩惠。心中没有卑鄙怯懦之念,有高尚的风范。声名日益远扬,所到之处百姓不受惊扰。他处理事务公正,深得皇帝恩宠。他能调和各种矛盾,辅助朝廷。文能昭显国家命运,武能在故乡立下赫赫战功。宣扬良好的风气,整顿社会秩序。然而世路艰险,祸福无常。如同泰山上的秀木被摧折了根基。风声萧瑟,云影杳渺。他的身躯随世事而去,唯有金石上铭刻的事迹长存。</p> <p class="ql-block">杨暐</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使持节、都督雍州诸军事、卫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杨公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杨公名暐,字延年,是弘农华阴人。他是汉朝太尉杨震的后代,家族四代之中有五人位列三公,曾经降下鱼泣鸟翔的祥瑞,这些都记载在传记之中,在此可简要提及。他的祖父曾任河内太守,操守沉稳安静,年少时便声名清逸;他的父亲曾任洛州刺史,坚毅豁达,很早就有很好的名声。</p><p class="ql-block">杨公出身名门,家族声誉代代相传,他自幼便展现出英俊不凡的气质,年少时就已具备卓越的才能,如良箭一般,锋芒初露,年少时便已风度翩翩。二十六岁时,即太和年间,他开始步入仕途,担任奉朝请。当时朝廷刚刚对九品中正制进行规范,推行五教,司徒府精心选拔人才,网罗天下英杰,他被征召为司徒西阁祭酒,后转任司空外兵参军。</p><p class="ql-block">延昌年间,相国胡公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身份,在朝廷中主持政务,广泛寻访贤才,以充实幕僚团队,于是任命杨公为从事中郎。杨公为朝廷事务尽心尽力,在宴会上谈笑风生,参与议论时见解独到,满座皆为其风采所折服。即使是郭象在宰相府中,也不能独占尊贵之名;荀闿在相府任职,又怎能与杨公的风采相媲美呢?</p><p class="ql-block">不久,因为宫廷职位重要,非贤才不能胜任,他被任命为直阁将军、散骑侍郎,加授中坚将军。孝昌元年,转任尝食典御,负责为皇帝挑选美食佳酿,他见识广博,对各种珍馐美馔了如指掌。孝昌二年,被任命为冠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头戴饰有貂尾的帽子,腰挂绘有虎纹的腰带,身姿潇洒,光彩照人。后来又被任命为安南将军、武卫将军、南北二华州大中正,负责宫廷宿卫和选拔人才,对内掌管六军,对外澄清九品中正制,既深得皇帝信任,又符合百姓的期望。</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多舛,时运不济,如同玉石俱焚,美好事物皆遭毁灭。建义元年四月十三日,他在河阴之变中不幸遇害,呜呼哀哉!</p><p class="ql-block">杨公风度翩翩,言辞清雅温润,文章华丽优美,学识渊博且善于修饰。在家中兄弟和睦,被乡里传为佳话;出仕则忠诚,在家则孝顺,朝野都称赞他是道德典范。原本以为他能使家族荣耀长久,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能获得更高的官职和荣耀,然而天道昏暗不明,未能眷顾善人,他壮志未酬,遭遇如此不幸,年仅五十五岁。</p><p class="ql-block">皇帝下诏追赠他为使持节、都督雍州诸军事、卫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由于书籍容易朽坏,而石碑则能长久保存,为了永远铭记他,便刻石以志。</p><p class="ql-block">铭文说:家族的福泽源远流长,国运昌盛,美好的名声代代相传,高尚的品德不断闪耀光芒。家族成员身佩龟符虎节,身着朱红官服,光彩照人。在三公府中,氛围肃穆,人才济济。</p><p class="ql-block">到了杨公这一代,他继承了家族的美好运势,如云端之高,似山岳之峻。他胸怀宽广如万顷之湖,品格高洁如千仞之峰。他的品德如同纯金般坚贞,志向如同美玉般温润。他以仁为准则,精通六艺,追求学问,探寻真理,在淹中之地学习。他对九流之学有深入的理解,能融会贯通六艺,弘扬先贤的优良传统,阐扬高雅的文化风尚。他乐于追求学问,不知疲倦,言辞滔滔不绝。</p><p class="ql-block">他最初在宫廷中任职,后逐渐升迁至朝廷高位,在宫殿中任职,担任重要官职,成为皇帝的心腹之臣,如同国家的坚固城墙。然而,灾祸难以预料,福祸相依难以明辨。为何上天如此不眷顾他,让他突然离世,呜呼哀哉!</p><p class="ql-block">人们深感悲痛,葬礼的日子如期而至。他原本备受期待,本应光芒四射,如今人神共愤,朝野悲伤。墓室中清晨昏暗,灯光微弱,宝琴徒然摆放,美酒无人品尝。刻下他的事迹,让他的英名永远在山间闪耀。</p><p class="ql-block">太昌元年,他被迁葬于华阴的家族旧墓。</p> <p class="ql-block">杨侃</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杨君名侃,字荣业,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十二世祖是汉朝的太尉杨震。七世祖是晋朝的侍中、尚书令杨瑶。高祖是上谷太守杨珍。曾祖是清河太守杨真。祖父是洛州刺史、弘农简公杨懿。他是雍州刺史杨播的第二个儿子。</p><p class="ql-block">他承袭了华阴伯的爵位,起初担任太尉、骑兵抚军府录事参军,后来又担任车骑大将军、府录事参军,兼任长安县令、谏议大夫、行台左丞,还担任过通直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东雍州诸军事、冠军将军、东雍州刺史,之后又出任使持节、都督岐州诸军事、右将军、岐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军将军、给事黄门侍郎、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侍中、济北郡开国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国家的灾难还未平定,权力落入胡羯之手,他们滥用刑罚,首先针对的就是忠诚正直的人。普泰元年六月二十八日,杨君在长安遇害,年仅四十四岁。太昌年间国运变革,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都督秦夏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他被安葬于华阴雍州刺史庄公的家族墓地。为了永远铭记他的美德,刻石记载。</p><p class="ql-block">铭文说:在中古时期,他出自圣明的世系、贤能的家族。家族先辈的功绩如繁茂的树木,构建起巍峨的家族根基。祥瑞的云朵聚集,福禄也随之而来。高才之人必然会有所归属,家族的荣耀不断兴盛。</p><p class="ql-block">他如同紫山中的黄金、赤野里的珍珠般珍贵。才能无双可与荀彧相比,众多优秀品质犹如良马一般突出。他心性淡泊,追求平和的境界,倾心于文雅之事。对九流之学都能综合贯通,读书五行俱下,十分聪慧。他深入研究经史,能在旧学中获得新知。他以道德为耕种的目标,以仁义为安身立命的准则。</p><p class="ql-block">他性格温和,声誉美好,品德高尚,留下了美好的名声。在家是孝子,在朝是忠臣。他的官职高贵显耀,美好的品德和功绩影响深远。他具备多种才能,地位接近三公。他恭敬地侍奉君主,严谨地处理政务。诛杀残暴之人,使国家安康,君主也因此而有福运。</p><p class="ql-block">然而上天没有制止动乱,世道衰败,国运倾颓。那些暴虐之人首先对朝廷中的贤臣下手,残害当时的英才。百姓思念他留下的仁爱,世间还留存着他的美好声誉。曾经贤能的他住在华屋之中,如今却长眠于寂静的墓地。</p><p class="ql-block">墓地周围松柏萧森,山势蜿蜒。松梢上雾气惨淡,垄首间风声哀伤。人生本就短暂,而留下的言论和事迹却可以长久流传。唉,他这一去,又怎能区分谁夭折谁长寿呢!</p> <p class="ql-block">杨昱</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定州刺史杨公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杨公名昱,字元晷,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是洛州刺史、弘农简公杨懿的孙子,大丞相、太师杨椿的长子。</p><p class="ql-block">杨公的孝顺和敬爱之情,能让众人深受感动,他对长辈的敬爱比古人还要深厚。他对晚辈慈爱、对兄弟友善,心胸开阔且有远大的志向。他专心研读经典,广泛阅览各类史书,气质端庄严肃,让人难以窥探其内心的想法。亲戚们对他既敬重又敬畏,同辈人都尊崇他,他年少时就有美好的名声。</p><p class="ql-block">十六岁时,他被征召为皇子常侍。在辅佐国家事务时,对事情的可行与否必定认真考量,行事遵循规矩,有辅佐君主的才能。不久后,他担任太学博士,后转任员外郎。孝明皇帝初立太子,东宫僚属的选拔十分严格,因为杨公年少时就有辅佐协调的美誉,长大后又有品德敦厚的美名,所以让他兼任詹事丞,加授宣威将军、给事中。太尉、清河文献王征召他为掾属,不久他又兼任中书舍人。朝廷认为他有治理百姓的才能,任命他为杨烈将军、济阴内史。他到任后,一经宣扬教化,就能使当地风俗得到改变。后来他被征召授予中书侍郎之职,升任给事黄门侍郎,不久又兼任侍中、持节、催关右诸军大使,后出任泾州刺史,又被征召为尚书吏部郎,转任武卫将军、北中郎将、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p><p class="ql-block">杨公声誉和功业日益隆盛,对朝廷更加忠诚。他被任命为抚军将军、度支尚书、镇东将军、七兵尚书。淮泗地区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彭沛一带也归属此地管辖,他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徐州刺史。到任还不到一个月,就消灭了数以万计的敌人,让淮夷信服,仁义之名流传到了异域。之后他被任命为右光禄大夫、河南尹,升任车骑将军、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大行台。</p><p class="ql-block">凶恶的羯人肆意施暴,毒害忠良之士。普泰元年六月二十九日,杨公在习仙里的家中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太昌年间国运变革,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都督瀛定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司空公。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他被安葬于华阴丞相的家族墓地。为了让他的光辉事迹永不磨灭,便刻石记载。</p><p class="ql-block">铭文说:多么美好的公族啊,其祖先起源于汾水之畔,是汉高祖大风歌吟唱者之后,家族世代的德行始终没有改变。简公继承家族事业,如怀揣美玉珍珠般才华出众,司徒遵循先辈的道路,驷马并驾齐驱。</p><p class="ql-block">这位美好的人,实在是国家的杰出人才。他外表开朗,内心聪慧。他有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不在意喜怒哀乐,不贪图小利。</p><p class="ql-block">他凭借优秀的学识进入仕途,如展翅高飞的鸟儿。他在宫廷中展现风采,在朝堂上步步晋升。他外出担任地方长官,治理京城附近地区,官印和绶带层层叠加,金印紫绶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然而像后羿、寒浞那样的奸臣肆意作恶,王室动荡不安。他在危难面前奋勇向前,应对灾难反应迅速。他依照制度行事,雷厉风行,登车筹划,慷慨激昂。但他的壮志未能实现,忠诚的谋划突然中断。</p><p class="ql-block">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岁月流转。如今他的灵车出行,前往那田野之中。寒风在道路上呼啸,日光暗淡了荒川。他美好的风采最终消逝,虚名只能空传。</p> <p class="ql-block">杨测</p><p class="ql-block">墓主人名测,字法深,是弘农华阴潼乡习仙里人。他的十二世祖是汉朝的太尉杨震,八世祖是晋朝的侍中、尚书令杨瑶,高祖是上谷太守杨珍,曾祖是清河太守杨真,祖父是洛州刺史、弘农简公杨懿,他是太尉公杨顺的第四子。</p><p class="ql-block">他初入仕途担任太学博士、给事中,后任宣威将军、羽林监直寝,平西府司马,宁朔将军、散骑侍郎、朱衣直阁。</p><p class="ql-block">他年仅四十一岁,于普泰元年七月四日在洛阳依仁里遇害。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吏部尚书、都督平营二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平州刺史。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他被安葬于太尉的家族墓地。为永远铭记他的美德,刻石记载。</p><p class="ql-block">铭文说:黄河承载着德行,山岳降下神灵。这份福泽在哪里体现呢?就在这位杰出的人物身上。他很早就声名远扬,美誉流芳。他开始踏上仕途,在士大夫中声名颇高。他获得了显要的官职,得以在宫廷中任职。</p><p class="ql-block">然而,人们只相信人力可为,却难以预料天道的安排。如同狂风摧折了兰花,严霜凋零了茂草。时光一天天过去,占卜显示适合下葬的日子已到。于是灵车沿着山路前行,远离了都城。车轮缓缓滚动,驷马哀鸣。松树和杨树笼罩在昏暗之中,墓地渐渐被抚平。山川会变迁,但他美好的名声将永远流传。</p> <p class="ql-block">杨仲宣</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尚书右仆射、青州刺史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杨君名仲宣,字仲宣,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父是杨懿,曾任洛州刺史,封弘农简公。他是太尉公、录尚书事杨顺的第二个儿子。</p><p class="ql-block">杨君继承了家族忠诚纯良的美德,延续了先辈的美好声誉。他广泛涉猎各类书籍,研究九丘之学,搜罗百家思想,就像鸣鹤的声音响彻天际。因为他的贤能,官职自然降临到他身上。他以仁义著称,声名远扬,于是得到任用。他初入仕途担任奉朝请,后转任员外郎、太尉记室,又被任命为太尉掾。不久后,他离开太尉府,进入宫廷负责传达皇帝诏令,担任中书舍人、通直郎。接着,由于诏书起草等工作需要贤才,他被任命为征虏将军、中书侍郎,后升任持节平西将军、正平太守、散骑常侍、安西将军、银青光禄大夫,转任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封恒农伯。</p><p class="ql-block">然而,谗言盛行,正道消退,忠良之士遭到猜忌。那些巧言令色之人聚积诽谤,就像织成了色彩斑斓却虚假的锦缎。他年仅四十八岁,于晋泰元年七月四日在洛阳依仁里遇害。太昌年间国运变革,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都督青、光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青州刺史、尚书右仆射。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他被安葬于华阴太尉公的家族墓地。为了永远铭记他的美德,将其刻在石碑上。</p><p class="ql-block">铭文说:他如同黄河的精华、华山的灵气所凝聚,降下神灵般的品德,家族世代都有声望。啊,这位贤德的先生,内怀美质且坚守正道。他如同金属制成的镜子般明亮,像冰一样纯净。他文章有文采,品德重仁义,是真正的通儒。他精心研究六经,广泛阅读百家书籍。在家中以孝道著称,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他的价值高于楚国的美玉,廉洁如同魏国的宝珠。他参与朝廷议政,是朝廷的贤才。出仕能匡正百姓之事,入朝能在宫廷中闪耀光芒。</p><p class="ql-block">但谗言得逞,诽谤兴起,灾祸无端降临。就像齐国的城墙崩塌,燕国降下寒霜。如今他已离去,想要再去他的墓前凭吊都难以实现。送葬的队伍凄凉悲伤,灵车不停前行。杨树和柏树高高挺立,寒泉清澈见底。我冒昧地将他的美好品德记录下来,刻在这墓室的石碑上。</p> <p class="ql-block">杨遵智</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骠骑将军、兖州刺史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杨君名遵智,字遵智,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父是杨懿,曾任洛州刺史,被封为弘農簡公。他是太傅、大将军杨津的第三个儿子。</p><p class="ql-block">杨君凭借家族的显赫门第开始入仕,初任太尉行参军,后转任宁远将军、员外常侍,又升任镇(此处缺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转任卫将军。当时羯胡扰乱朝政,忌恨忠良之士,普泰二年四月一日,杨君在晋阳遇害,年仅二十三岁。(此处缺字)国运变革后,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此处缺字)州诸军事、骠骑将军、兖州刺史。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他被归葬于太傅的家族墓地。为了永远铭记他的美好品德,将其事迹刻在石碑上。</p><p class="ql-block">铭文说:华山雄踞西部,黄河向东流淌。这里孕育出神灵之气,杨家世代声名显赫。在炎汉时期(此处缺字),(此处缺字)彰显荣光。家族积累善行,福泽绵延,子孙昌盛。</p><p class="ql-block">松树生长得郁郁葱葱,桂树柔弱却有(此处缺字)。而杨君的品德,年少时就美名远扬。在家中他严肃恭敬,行事犹如神明般得当。在乡里间,他举止温恭。他才华出众,辞藻独特,儒学造诣无人能及。他能剖析细微的事理,精通各种学问。他为人谦逊,美名日益远扬。</p><p class="ql-block">从年轻时开始,他就步入仕途,身着官服。他在高位任职,恭敬地辅佐(此处缺字)。朝廷中的贤才,都纷纷与他交往。他负责镇守防卫,兼具文采与武略。他小心谨慎,忠诚正直。</p><p class="ql-block">悠悠天道,祸福无常。就像驱赶蜜蜂招来灾祸,吞食幼鸟而遭受殃咎。他正直的行为被逆贼忌恨,因忠诚而丢掉性命。严霜降临,(此处缺字)四处弥漫。逆境不会长久,权臣逆贼难以依靠。(此处缺字)兴起,新君登基。深仇大恨得以平息,人们怀念他的忠贞。朝廷施恩加封,给予他尊崇的赠官与荣耀。如今他灵柩回归旧墓,只留下美名在华山流传。墓室寒冷,杨树和柏树烟雾缭绕。阴云低垂,乌鸦哀鸣,呜呼苍天!我仰望着题写他的高尚品德,让这铭记永远留在黄泉之下。</p> <p class="ql-block">杨遁</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幽州刺史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杨君名遁,字山才,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十二世祖是汉朝的太尉杨震,七世祖是晋朝的侍中、尚书令杨瑶。高祖是上谷太守杨珍,曾祖是清河太守杨真,祖父是洛州刺史、弘农简公杨懿。他是大将军、太傅、司空公杨津的长子。</p><p class="ql-block">杨家的宗族声望千年闪耀,历代为官者人才辈出,是天下的名门望族,为海内百姓所尊崇。杨遁上承山岳的灵气,下应家族的福泽。无需到洙水、泗水之畔求学,也不必游历汝水、颍水之地增长见识。他每日都有新的进步,如同珍宝渐成,声望与日俱增。他心怀道德,以礼义谦让为行事准则。他言语可作准则,行为合乎规矩。在家中品德美好,在外声誉远扬于邦国。朝廷的征召之礼很快就降临,他初入仕途担任镇西主簿。虽然刚刚起步,才开始在官场任职,但已展现出治理国家的才能,有成为公卿的潜质。</p><p class="ql-block">后来他转任尚书郎。在宫廷中从容行走,在明光殿伏地奏事。他起草文书勤勉努力,独自值宿时表现出色,此后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现,兼具前人的美德。永安年间,天子蒙难,杨遁意志坚定如金石,效力于危难之中,因忠诚而受到重视,论功得以升迁。被任命为尚书左丞、平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他掌管政务的总汇,身处六品清贵之职。他整顿纲纪,管理事务,秉持公正,严肃僚属。后又被任命为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这是他品德高尚所应得的,当时人们对他评价颇高。</p><p class="ql-block">杨遁风度气质清朗旷达,见识和度量深远。他天性孝顺友爱,亲身践行仁义。心中明辨是非,口中不说伤人的话。他遏制贪婪竞争的欲望,杜绝声色之好。而且为人谦逊恭谨,进退举止得体。他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风范,独树一帜于当世,在当时出类拔萃。</p><p class="ql-block">然而国家的灾难尚未平定,权力落入胡羯手中,他们肆意残害忠良。普泰元年七月四日,杨遁在洛阳依仁里遇害,年仅四十二岁。太昌年间国运变革,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幽州刺史。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他被安葬于太傅的家族墓地。为了永远铭记他的美好品德,将其事迹刻在石碑上。</p><p class="ql-block">铭文说:华山屹立于西部,黄河向南流淌。这里是精灵汇聚之地,家族世代事业美好。杨家满门将相,家中列有公侯。如同蓝田产美玉,杨遁自身也修养良好。</p><p class="ql-block">他能通过诵读《诗经》表达志向,学习礼仪而立身行事。他智慧过人,几乎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凭借优秀的学识入仕为官,身着官服。获取官职对他而言,就像俯拾地上的草芥一样容易。他担任重要的官职,如同星宿般在朝堂闪耀,在众人眼中地位重要,而对他来说并非难事。</p><p class="ql-block">他美好的名声不断传播,声望日益高涨。身佩紫绶、怀揣金印,开始承担重要的使命。然而,他的生命如同刚刚到日中时分,忽然就沉入了落日之处。一旦生命消逝,就永远告别了朝堂和市井。</p><p class="ql-block">人生自有天命,无论长寿还是夭折,最终都走向同一个归宿。眼前是茫茫的寒岛,惨淡的秋光。白杨树的叶子纷纷落下,青蓬随风飞舞。令人悲痛的是他过早离世,人们相对而视,泪湿衣襟。</p> <p class="ql-block">杨逸</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尚书仆射、卫将军、豫州刺史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杨君名逸,字遵道,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十二世祖是汉朝太尉杨震,在海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从那以后,家族盛德代代传承,如长河波澜不断,枝叶遍布且愈发繁盛。他的祖父是洛州简公杨懿,品德与声望俱佳,功绩随事业而彰显。他是大将军、太傅、司空杨津的第二个儿子。</p><p class="ql-block">杨逸道德高尚,远超众人,在当时威望极高,能为国家增光、使家族兴盛,声誉极高。他天资聪慧,无需雕琢便能展现出智慧,高洁的风范和深远的器度,从幼年时便已显现。他心中专注于经史,沉醉于学问而不知疲倦,常得到师友的称赞,也备受亲朋宾客的看重。</p><p class="ql-block">他初入仕途担任员外郎,被赐予华阴县男的爵位,不久后任给事中,加授宁远将军。当时他的父亲出任定州刺史,与强大的敌人对峙,他便请求奉命行事。他召集秀容的军队,此举既关乎国家大义,也有护家之情,他泣诉许久。后来他担任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书,进谏时必定经过深思熟虑,品德超越前人,声誉在当世兴起,备受人们的赞誉和推崇。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吏部郎中,但他生性喜好闲适,最终辞官。后来朝廷任命他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南秦州刺史,他也坚决推辞未赴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使持节、平东将军、光州刺史。他到任后推行治理措施,没过几个月,便声誉远扬。家族世代兴盛,福泽不断。</p><p class="ql-block">然而,天道无情,本应让有德之人长寿。但权臣诡诈地窃取权力,忠贤之士遭到嫉恨,滥用刑罚盛行,他最终遇害。普泰元年七月十三日,他在光州州治去世,年仅三十二岁。太昌年间国运变革,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都督豫郢二州诸军事、尚书仆射、卫将军、豫州刺史。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他被安葬于太傅的家族墓地。为了铭记他的美好品德,刻石记载。</p><p class="ql-block">铭文说:山川镇守大地,日月照耀天空。精灵降下福祉,孕育出贤才。家族福泽应和着先辈的德行,功绩如同汉将夏侯婴的家族般辉煌。如同那浩瀚的大海,一眼望不到边。</p><p class="ql-block">家族不断积累善行,诞生了杨逸这样的人物。他如手握珠宝美玉,身佩香草,气质高雅。他善于清晰地表达见解,优雅地谈论名理。能追踪洛阳时期的清谈之风,继承正始年间的高雅传统。</p><p class="ql-block">他初入仕途,如激水起飞、乘风扬翅。来到宫廷,成为百姓所仰望的人物。身处宫廷,他的风范无人能及。在宫殿中手持戟护卫,忠诚之心尽显。入朝辅佐朝政,声誉远扬,美名树立。出镇一方,百姓安康,诉讼平息。</p><p class="ql-block">本以为他能长久前行,扬鞭策马施展才能。却没想到他如未到秋天便失去光彩,正值春天却凋零。如今他舍弃这世间居所,回归旧墓。亲人落泪,道路上一片悲凉。墓地周围松柏萧条,山冈起伏。他的高雅如同古代贤人,身死而名声却得以传扬。</p> <p class="ql-block">杨仲礼</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赵郡太守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杨君名仲礼,字仲礼,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家族中多有显贵之士,世代都有通达之人。家族的风流韵事不断被人传颂,治家的方略也传承有序。他的祖父是洛州刺史、简公杨懿,他是卫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杨暐的第二个儿子。</p><p class="ql-block">杨仲礼上承家族世代的美德,下享家族的福泽。他天生聪慧出众,胸襟宽广且有涵养。他孝顺友爱,在家中备受称赞;忠诚坚贞,在众人中赢得美誉。他被征召为司徒参军事,加授宁远将军。</p><p class="ql-block">杨仲礼兼具仁义之德,品行忠诚纯良,本应福泽深厚、长寿安康。然而,当时王道尚未太平,政权落入权臣之手,他们滥用刑罚,残害忠良。普泰元年七月四日,杨仲礼在洛阳依仁里遇害,年仅十八岁。</p><p class="ql-block">太昌年间国运变革,朝廷追赠他为赵郡太守。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他被安葬于仪同的家族墓地。人们痛惜这如芳兰般早逝的英才,于是刻石以铭记他。</p><p class="ql-block">铭文说:他禀受了山岳的灵气,诞生于世代荣耀的家族。他的道德超越了汉代的五公,功勋足以流传百代。他将孝道化为忠诚,以仁爱之心待人。无论出仕还是隐居,都名声远扬;在取舍之间,毫不含糊。</p><p class="ql-block">然而,祸福无常,世道如风雨般晦暗。如同一株秀美的兰草过早凋零,让满座之人悲痛欲绝。泉水在夜里静静流淌,日光在白昼温暖照耀。他的生命和名声都已消逝,只剩下这刻着文字的金石,显得如此空洞。</p> <p class="ql-block">杨叔贞</p><p class="ql-block">北魏故兰陵太守杨君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叔贞,字也是叔贞,是弘农华阴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父杨懿,曾任洛州刺史,被封为弘农简公。杨君是雍州使君、仪同公杨暐的第三个儿子。他初入仕途担任开府参军事。</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时国家的危难尚未平定,权力落入胡羯之手,滥用刑罚之下,忠贞之士首当其冲。普泰元年七月四日,他在洛阳依仁里遇害,年仅十七岁。太昌年间,王朝变革,朝廷怜悯他年少而未能展现才华,追赠他为兰陵太守。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他归葬于华阴仪同公的墓地。为了永远传颂他的美德,特刻此铭文于石碑之上。</p> <p class="ql-block">杨思善</p><p class="ql-block">这是北魏时期已故中书侍郎、钜鹿太守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杨君名思善,字思善,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父是杨懿,曾任洛州刺史,被封为弘农简公。杨思善是大丞相、太师、司徒公杨椿的第五个儿子。</p><p class="ql-block">他最初入仕担任秘书郎,后任通直郎。但当时国家的灾难还未平息,滥用刑罚盛行,普泰元年六月二十九日,他在习仙里遇害。</p><p class="ql-block">太昌年间,王朝发生变革,朝廷惋惜他如草木生长茂盛却未能结果般,过早离世,于是追赠他为中书侍郎、钜鹿太守。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他被附葬于大丞相的家族墓地。</p> <p class="ql-block">杨严</p><p class="ql-block">您名叫严,字子诠,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您的祖父是大丞相、太师、兖州刺史,您的父亲是其第三子。您最初出仕担任员外散骑侍郎。然而当时国家的危难尚未平定,滥施刑罚之风盛行,您在普泰元年六月二十九日于曲城遇害,年仅二十一岁。太昌年间政权更迭,朝廷怜惜您如草木般茂盛却未能结果实(指年纪轻轻就离世,未能充分施展才华),追赠您为汝南太守。在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您被附葬于兖州德君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杨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㙝</span></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尚书仪曹郎中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土㙝,字土㙝,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p><p class="ql-block">其祖父是杨懿,曾任洛州刺史,被封为弘农简公。君是大丞相、太师、司徒公杨椿的第十子。当时国家的危难还未平定,权力落入了胡羯等少数民族势力手中。在那贪求无度、肆意妄为的乱象下,忠良之士首当其冲地受到迫害。君就像遭受灾祸的鸟巢中的幼雏一般,在普泰元年六月二十九日于习仙里遇害,年仅六岁。</p><p class="ql-block">太昌年间政权变更,朝廷怜悯他如同禾苗一样未能抽穗开花便夭折,追赠他为尚书仪曹郎中。在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将他附葬于大丞相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杨子誦</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尚书驾部郎中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叫子诵,字同样为子诵,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父是杨椿,曾担任大丞相、太师、司徒公,还曾任征虏将军、兖州刺史。</p><p class="ql-block">君上承山岳之灵气,下享家族之福泽。幼年时就聪慧出众,长大后更是尊崇仁义之道。然而,当时国家的危难尚未平息,政权落入了胡羯等少数民族势力手中。在那滥用刑罚的恶劣局势下,忠贞之士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君年仅八岁,于普泰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在习仙里遇害。</p><p class="ql-block">太昌年间,国运变革。朝廷怜悯他如同禾苗一样,还未开花结果就夭折,于是追赠他为尚书驾部郎中。在太昌元年十一月九日,将他安葬于华阴县兖州敬侯的墓地。为了永远铭记他的卓越与壮烈,便将这些事迹刻在玄石之上。</p> <p class="ql-block">杨广</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琅邪太守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广,字鸿广,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父是杨懿,曾任洛州刺史,被封为弘农简公。君是大丞相、太师、司徒公杨椿的第六子。</p><p class="ql-block">君上承山岳的灵气,下享家族的福泽。年幼时就聪慧不凡,长大后更是崇尚仁义。十七岁时开始入仕,担任太尉参军事。然而,当时国家的危难尚未平定,权力落入胡羯等少数民族势力手中,滥施刑罚之风盛行,忠良之士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君年仅二十二岁,于普泰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在习仙里遇害。</p><p class="ql-block">太昌年间政权更迭,朝廷惋惜他如草木开花却未能结果(指年纪轻轻离世,未能充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追赠他为琅邪太守。在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将他安葬于华阴大丞相的墓地。为了永远铭记他的美好品德和事迹,将这些内容刻在玄石之上。</p> <p class="ql-block">杨幼才</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尚书主客郎中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幼才,字也叫幼才,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父是杨懿,曾任洛州刺史,被封为弘农简公。君是雍州使君、仪同公杨暐的第四子。</p><p class="ql-block">君上承山岳的灵秀之气,下享家族的福运喜庆。幼年时就聪慧早熟,长大后更是崇尚仁义。然而,当时国家的危难尚未消除,权力落入了胡羯等少数民族势力手中。在滥施刑罚的情况下,忠良之士最先受到迫害。君年仅十五岁,于普泰元年七月四日在洛阳依仁里遇害。</p><p class="ql-block">太昌年间政权变革,朝廷哀伤他如同禾苗尚未抽穗开花就夭折,追赠他为尚书主客郎中。在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将他安葬于仪同公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杨地伯</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尚书殿中郎中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叫地伯,字思穆,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父是杨懿,曾担任洛州刺史,被封为弘农简公。君是大丞相、太师、司徒公杨椿的第八子。</p><p class="ql-block">当时国家的危难还没有平息,权力被胡羯等少数民族势力掌控。在那滥用刑罚的黑暗时期,忠贞之士首当其冲遭受迫害。君年仅十三岁,在普泰元年六月二十九日于习仙里遇害。</p><p class="ql-block">太昌年间政权更替,朝廷怜悯他就像禾苗还没抽穗扬花便夭折,追赠他为尚书殿中郎中。在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将他安葬于华阴大丞相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杨子谐</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尚书虞曹郎中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子谐,字子谐,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父是杨椿,曾任大丞相、太师、司徒公、征虏将军、兖州刺史,谥号敬侯,君是杨仲彦的第六子。</p><p class="ql-block">君上承山岳的灵秀之气,下享家族的福泽喜庆。他自幼聪慧出众,长大后更是崇尚仁义。然而,当时国家的危难尚未平定,权力落入胡羯等少数民族势力手中。在那滥施刑罚的动荡局势下,忠贞之士首当其冲受到迫害。君年仅十一岁,于普泰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在习仙里遇害。</p><p class="ql-block">太昌年间政权更迭,朝廷哀伤他如同禾苗尚未抽穗开花便夭折,追赠他为尚书虞曹郎中。在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将他安葬于华阴兖州敬侯的墓地。为了永远传颂他的美好品德与事迹,将这些内容刻于玄石之上。</p> <p class="ql-block">杨子谧</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尚书金部郎中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子谧,字子谧,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父是杨椿,曾担任大丞相、太师、司徒公、征虏将军、兖州刺史,谥号为敬侯,君是杨仲彦的第五子。</p><p class="ql-block">君上承山岳的灵秀之气,下享家族的福泽。幼年时就聪慧不凡,长大后更是崇尚仁义。然而,当时国家的危难尚未平定,权力落入胡羯等少数民族势力手中。在那滥用刑罚的混乱局势下,忠贞之士首当其冲遭受迫害。君年仅十三岁,于普泰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在习仙里遇害。</p><p class="ql-block">太昌年间国运变革,朝廷哀伤他如同禾苗还未抽穗开花便夭折,追赠他为尚书金部郎中。在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将他安葬于华阴兖州敬侯的墓地。为了永远传颂他的美好品德和事迹,将这些内容刻在玄石之上。</p> <p class="ql-block">杨孝桢</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尚书左民郎中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叫孝桢,字道干,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父是杨椿,父亲是大丞相、司徒公、骠骑将军、司空公杨昱,君是杨昱的第四子。</p><p class="ql-block">君上承山岳的灵秀之气,下享家族的福泽喜庆。年幼时就聪慧出众,长大后更是崇尚仁义。然而,国家的命运多有艰难,权力落入胡羯等少数民族势力手中。在那滥用刑罚的黑暗时期,忠贞之士首当其冲遭受迫害。君于普泰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在习仙里遇害,年仅十九岁。</p><p class="ql-block">太昌年间政权更迭,朝廷哀伤他如同禾苗还未抽穗开花便夭折,追赠他为尚书左民郎中。在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将他安葬于华阴司空公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杨孝邕</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辅国将军、东梁州刺史杨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叫孝邕,字道喈,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十三世祖是东汉的太尉杨震。高祖是杨真,曾任清河太守。曾祖是杨懿,曾任洛州刺史,被封为弘农简公。祖父是杨椿,父亲是大丞相、太师、司徒公、骠骑将军、司空公杨昱,君是杨昱的长子。</p><p class="ql-block">君天赋卓越,如同蕴含着赤野的精华。他声名远扬,有白眉般出众的美誉,年少时便有黄童般的才名。他初任员外散骑侍郎,朝廷因他家世代为朝廷重臣,一时之间对他颇为推崇。后来他升任员外散骑常侍。虽然这一官职颇为显贵,但仍不能完全匹配他的才华和声望。不过他依旧举止从容,以自身为众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时国运衰落,凶恶的羯族肆意施暴,忠良之士必然会被残害,就像倾覆的鸟巢中不会有完好的鸟蛋。君年仅三十四岁,于普泰二年三月一日在洛阳遇害。路过的人都为他的陨落而感伤,亲朋好友都痛恨上天的无知。太昌年间政权更迭,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东梁州诸军事、辅国将军、东梁州刺史。经过择定合适的时间,最终将他入土为安。在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将他附葬于骠骑司空公的墓地。在此简略镌刻他的生平梗概,以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铭文是:杨氏家族世代辅佐君王,公卿之位承载着高尚的品德。光辉的丞相(指杨椿),处于宗族之首,沉静寡言。贤德的杨昱公,美好的谋划如同云朵般充满天空。杰出的您诞生于世,天生就具有纯真的品质。您如在丹霄中振翅的鸟儿,似在青溟里翻腾的蛟龙。您有豹子般的勇武气概,又有堪比山岩奇文的华美文采。您以孝道为品德之基,崇尚仁义之道。本应用您的才能来治理政事,长久地为国家效力。然而,所谓的善有善报不过是虚妄之言,上天的辅佐也成了空谈。您如被削去的山峰、被毁坏的建筑,光辉中途熄灭。黑暗的墓穴中没有破晓之时,松门永远关闭。天长地久,这铭刻着您事迹的墓志不会被磨灭。姑且凭借这碑刻,来传颂您的美好功业。</p> <p class="ql-block">元馗</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司空府参军事元君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元馗,字孝道,是恭宗景穆皇帝的玄孙。君出身于高贵显赫的皇族世家,如挺拔的秀木生长于深厚的根基之上,似天河之水一脉相承。因此,他天资聪慧,很早就展现出了成熟的气质,文章义理方面的才华也早早显露。他学识渊博、品行端正,远近之人都对他极为关注。虽然他年纪尚小,但见识和才学远超同龄人。</p><p class="ql-block">司空杨公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征召他担任司空府参军事。当时他还只是个孩童,但仪态神情已然超凡脱俗、豁达开朗。府中的同僚们,没有不赞叹佩服的。君是杨氏的外甥。后来太保在关右遇害,君也不幸受牵连遭遇灾祸。当时,朝野上下没有不为之痛惜的。</p><p class="ql-block">普泰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君在华阴去世,年仅十七岁。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都督徐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徐州刺史。太昌元年,岁次壬,农历十一月初一为辛卯日,十九日为己酉日,将他安葬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杨穆</p><p class="ql-block">君名叫穆,字长和,是弘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他的祖先是东汉太尉杨震,也是晋代仪同杨瑶的后裔,是清河太守的孙子、侍郎杨德的长子。</p><p class="ql-block">君性格淳朴沉稳,行为端正。曾担任郡功曹,后被任命为荡襄将军、渭南县令,又两次治理华阴,并兼任督察华山郡事务。因为君出身公族,品德出众,所以能担当这些职务,他受到乡里人的敬重,众人都推举他担任相应官职。可惜他命运不长,五十三岁时在家中遇害。朝野上下都为此悲号哀悼,人们怜悯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他的儿子显广,仰望苍天倾诉自己的悲痛,叩问大地却无法挽回父亲的生命。于是在玄石上刻下文字,为父亲作墓志。铭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贤明之人的事迹代代彰显。啊,伟大的父亲,生于昌盛之时。您拥有如金锡般珍贵的品质,如玉璋般美好的资质。遵循礼仪无可挑剔,言辞声音……(此处原文有缺失难以完整翻译)。圣明的上帝,如此威严显赫。为何这样有德行的人,却不能长寿(此处原文有缺失,根据语境推测)。那幽深的松林之门下,您的魂魄在此凄然栖息。哀伤啊……(此处原文有缺失),您将永远安息在这墓穴之中。</p> <p class="ql-block">大魏宫内司高唐县君杨氏墓志</p><p class="ql-block">宫内司杨氏,是恒农郡华泠人。她是东汉太尉杨彪的后裔,北济州刺史杨屈的孙女,平原太守杨景的女儿。由于祖父为官的缘故,全家迁居到了清河。</p><p class="ql-block">皇始初年,南北分裂,此地承蒙王朝的恩泽,局势的顺逆随时间变化。时机一到,杨氏家族带着历城归附朝廷,杨氏也因此入宫。她刚到可以盘发插笄的年纪,性情贞洁纯粹,虽然历经流离之苦,但纯洁的品质尤为突出。她出入宫廷,言辞温婉动人。因此,文昭太皇太后挑选她为才人,充任宫女。又因为她忠诚谨慎、心思缜密,精通佛典,对长辈的孝敬出自天然,能够把祭祀的事务处理得十分妥当。她被升任为细谒小监。杨氏在女红方面的技艺极为精湛,无人能及,后又转任文绣大监。她教化管理一宫之人,教授技艺很有方法,使得上下关系和睦融洽,于是被改授为宫大内司。</p><p class="ql-block">宣武皇帝念及杨氏对先后(可能指先帝及皇后)的勤勉侍奉,以及她长久以来积累的品德值得怜悯,赐予她高唐县君的爵位,并享有高唐的食邑。然而,天命无常,就像司马迁昔日感慨的那样,不幸的是杨氏过早离世,在洛阳宫中去世,享年七十岁。全宫上下都悲痛怜悯,一同悲泣流泪。大家于是一起镌刻铭文、撰写诔文,来记载她的事迹。</p><p class="ql-block">铭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光明磊落的贤哲之人,有着耀眼的美名。善始善终,才能卓越。这位宫内司杨氏,她究竟有着怎样的美名呢?她的孝敬出自天性,能振兴家族。她把祭祀之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能不断扩展自己的德行。教授技艺有条有理,使得上下之人都虔诚恭敬。她勤勉努力,可惜不幸早逝,全宫悲痛落泪。刻石记载她的美名,留给后人观看。</p><p class="ql-block">正光二年(岁星运行到星纪的位置),十一月初一为乙未日,初三为丁酉日记录。</p> <p class="ql-block">杨胤</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平东将军、济州刺史、长宁穆公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大魏熙平元年(岁星运行到实沉的位置)夏季四月,公患病未能痊愈,在京城去世。公名胤,字庆孙,享年六十五岁,是恒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到了冬季十一月初一为甲子日,十二日为乙酉日,公被安葬在华山的北面。于是撰写铭文如下:</p><p class="ql-block">雄伟的山峦仿佛神灵关闭了通道,它维系着天地。优良的树木疏落排列,山间的风烟显得肃穆而深邃。公的资质醇厚,品德独一无二。就像繁茂的树枝,高耸入云并抽出了穗。公十分贤明,声誉美好。如同那清澈的泉水,带着珍珠,冲刷着沙石;又像那轻柔的蕙风,分开月色,拨开云霞。正当时准备进一步弘扬大道,辅佐我大魏皇家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如同山岩崩塌、树木折断。山阳县的百姓哀伤,汝南县的百姓恸哭。大雁在盟津悲啼,积雪仿佛凝结在帝王的车盖上。这是多么凄凉啊,在那苍翠的山麓。</p><p class="ql-block">公的十二世祖是东汉太尉杨震。六世祖是晋代仪同三司、尚书令杨瑶。曾祖是治书侍御史、中山相杨继。祖父是平南将军、洛州刺史杨晖。父亲是宁远将军、长宁男杨祐。公曾持节都督,担任平东将军以及华、荆、秦、济四州的刺史。</p> <p class="ql-block">杨胤的季女</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华、荆、秦、济四州刺史杨胤小女儿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此女,十三世祖是东汉的太尉杨震,七世祖是晋代的尚书令杨瑶。她是曾祖库录二曹给事、京兆太守、平南将军、洛州刺史杨晖的曾孙女,祖父宁远将军、长宁男杨祐的孙女,父亲是持节都督华州、东荆州、南秦州、济州诸军事、四州刺史、长宁男杨胤的小女儿。她被安葬在华山华阴潼乡的南原。</p><p class="ql-block">大魏神龟二年(岁次己亥)七月初一为戊寅日,二十九日为丙午日,撰写此墓志。她的父亲是平东将军,谥号为穆公。</p> <p class="ql-block">杨熙仙</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华州主簿杨秀才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熙仙,字法云,是恒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p><p class="ql-block">君天资卓越豪迈,风度潇洒超逸。其气质如涵盖烟霞般超凡,内心似心怀水月般纯净。在才华方面,与东汉南皮盛会中如应玚、刘桢般文采出众的才俊相媲美;在才学境界上,可比西汉兔园雅集中如邹阳、枚乘般的贤才,古今同辉。</p><p class="ql-block">君在童年时,心智就清晰聪慧。到了能穿戴成人服饰的年纪,不凡的风骨气质愈发彰显。当时车骑王公声名显赫,冠绝一时。他归服正道时,连高祖都对他极为敬重。君年仅十二岁时,乘车去拜访王公。当时王公正在接待宾客,座位已满。君从容自在地越过众人,自行拉开坐榻就座。其言行举止,中规中矩,尽显不凡气度。王公感叹道:“都说有年少聪慧如无对手的人物,就像江夏的黄童。以往只是听闻,今日终得一见。”</p><p class="ql-block">君聪慧通达且多才多艺,学习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于六书八体,无一不精通;天文地理之学,也都十分熟悉。他不随波逐流,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只取其精要之处。他既精通养生之道,又善于言谈,尤其在探讨精微的道理时,能追本溯源。追忆古人时心怀哀伤,评论人物能切中要害。他言辞温和,音韵优美,流畅自如,如同高风掠过松枝,断云拨开明月,清爽美妙至极。</p><p class="ql-block">到了二十岁时,州中长官多次以礼聘请他。前些年他担任华州主簿,今年又被举荐为秀才。就如同公山弗扰和正礼一样,一人身兼两种荣耀。他如同千里马,在千里长途上奋勇向前。既受到才能被赏识的举荐,得以到京城观光。在与主考官的应对中表现出色,在射策考试中位列甲科。</p><p class="ql-block">延昌年间,仪同崔公在东观负责撰写史书、删定典籍,因律历方面的知识不够明晰,便邀请君一同参与修订。朝廷以名声与才学为标准选拔人才,任命君负责整理起居注。当时洛阳人才济济,达官贵人众多,而君却能凭借寒门出身而被人知晓,这是有原因的。他文采出众,对典章制度也很精通。无论是在彩云笼罩树木的清晨,还是在香风拂动繁花的夜晚,他在宴会上,或是挥笔写下让王粲惊叹的文章,或是清谈言论让彦辅折服。</p><p class="ql-block">这样优秀的人,本应成为国家的栋梁,可所谓的善有善报又在哪里呢?上天竟夺去了这位良才的生命。君年仅三十一岁,于延昌四年(公元 515 年)冬季十二月十二日壬子,在京城阮曲里去世。到了熙平元年(公元 516 年)二月十二日己酉,暂时安葬在洛阳公路涧西,其先人东汉太尉杨秉墓的东南方。于是撰写铭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山峦因松树幽深而能藏风吐云,人因品德高尚而能蕴含大道、坚守本真。美玉般的品德永远闪耀,如水石般的气质万古长春。学业素养既已深厚,便以此侍奉君主与亲人。君的前途本应远大,学业素养也不会荒废。可天道为何如此,让人为之落泪。金鸡不再啼鸣,绿柏徒有苍翠。虽然君已长眠地下,但他美好的名声不会消逝。</p><p class="ql-block">君的十三世祖是东汉太尉杨震,七世祖是晋代尚书令杨瑶。他是曾祖库录二曹给事、京兆府君杨晖的曾孙,祖父宁远将军、长宁男杨佑的孙子,父亲是持节都督华州、荆州、南秦州诸军事、左将军、三州刺史、长宁男杨胤的儿子。君正是出身于这样的世家。</p> <p class="ql-block">杨宜成</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平东府长史参军、长宁男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宜成,字长茂,是恒农郡陕阴县潼卿习化里人。君的十三世祖是东汉太尉杨震;七世祖是晋代尚书令杨瑶。君是曾祖库录二曹给事、京兆府君杨晖的曾孙,宁远将军、长宁男杨祐的孙子,父亲是持节都督某州、东荆州、南秦州诸军事,左将军、南秦州刺史,后来追赠为使持节、平东将军、济州刺史、长宁男杨配。</p><p class="ql-block">君时年二十九岁,就已器量高雅宽宏,美好的名声远扬,担任平东府长史参军之职。然而,善恶有报之说并未应验,上天过早地折损了这如珪璋般珍贵的人才。君年仅三十三岁,于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春正月十七日,在京城沅曲里去世。到了当年三月十日,将其安葬在洛阳,位于其先人东汉太尉康公(推测可能为文中有误,或许是杨震等相关先人)墓的东北方,与墓隔着公路涧。</p><p class="ql-block">铭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山岳降下神灵的福祉,杨氏家族世代兴盛。君的祖辈父辈,皆能辅佐帝王。他们美好的声誉如桂树的香气般远扬。品德如同往昔的贤良,声名传颂无穷。到了君这一代,其仁义如清澈的水镜,胸怀宽广如万顷汪洋,内心纯净如天空中的明月。说话必定有条理,行事从不走邪路。其才华出众,可与古代贤才相媲美。</p><p class="ql-block">寒暑循环往复,岁月流转。但美好的事物却过早凋零,如同花朵被毁、高松断枝。良人逝去,众人泣涕成池。虽然君与世人阴阳两隔,但他的名声将如同古代的贤良一般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杨俭</p><p class="ql-block">北魏故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雍华二州诸军事、华州刺史、夏阳县开国侯杨君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俭,字景则,是恒农华阴人。他是散骑常侍杨育的孙子,曾任荆、齐、恒、雍、华五州刺史,七兵尚书、行台卫射、侍中、司空公、临贞恭侯杨钧的第三子。东汉太尉杨震,便是君的先祖。杨氏家族的渊源如大河一般宽广,长河之波奔腾不息。家族累世功勋,荣耀相继,其兴衰符合火德的终始循环,也历经了金土的变迁。家族中有人开创帝业,辅佐帝王;有人文德昭著,为朝廷栋梁。就像散发着芬芳的香草,虽生长于不同之处却同样芳香;又似精美的玉器,虽出自不同工匠之手却同样珍贵。从杨震到君这一代,任正公之职的有九人,任仪同之职的有三人,任侍中、中丞、常侍之职的各有十二人,任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之职的有六人。即便如郑武公继承周邦,赵宣子世代为晋室卿相,其家族的隆盛显赫,与杨氏相比也逊色很多。</p><p class="ql-block">君从家族的福泽中禀受了清新高雅的气质,如挺拔的树木秀出于林。他的睿智恰逢千载难逢的机遇,才华正合五百年一出的贤才之期。他雄逸超迈,特立独行,前无古人,旁人难以企及。远望他能看见其风采,接近他却觉深不可测,其才德广博高深,难以估量。他求师问道,在学府中钻研经典,学习时定要攻克疑难,课后也不懈怠。所以能够探究幽深隐秘的道理,洞察为官理政之法。因此,他文武兼备,美名远扬,从家族传扬至整个国家。</p><p class="ql-block">君性情淳朴至孝,哀伤感悟之情超过常人。二十一岁时,母亲去世;三十岁时,司空父亲离世。他如婴儿般号哭,悲慕之情深沉,送葬时的哀伤之情,如狂风般震撼人心,似猛火般炽热,即便玄鸟也会为之感动落泪。</p><p class="ql-block">孝昌年间,君被起用为奉朝请、侍郎。不久,被任命为左将军、太府少卿。接着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颍州诸军事、颍州刺史。卸任回朝后,被任命为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永熙年间,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北淮州诸军事、卫将军、北雍州刺史。永熙三年,皇帝西巡,君被任命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大统元年,被任命为使持节、本州军当州大都督、东秦州刺史。大统二年,就地被任命为仪同三司,将军、州职不变。大统三年,回朝后,随大军在渭阳讨伐高欢,因战功被封为夏阳县开国侯。</p><p class="ql-block">君赶上昌盛的国运,如蛟龙腾飞、凤凰栖梧、虬龙跃渊,声名冠绝后起之辈。他负责监察事务时,令权贵豪强畏惧;出任地方官时,政绩卓著,颍川因他而再次兴盛;入朝为官时,如扬雄般才华出众;他驾车出行,多次出镇藩地。他安抚百姓的功绩,在秦鲁之地广为流传;善政的美誉,在夷夏之间为人传颂。后来他调任重要官职,传达皇帝诏令,为百官表率,深受皇帝恩宠,位居显要。本期望他能辅佐朝廷成就大业,统一天下,成为首辅大臣,登上更高的台阶。然而,上天不佑,他突然离世,年仅四十八岁。</p><p class="ql-block">大统八年正月,君患病,在华州习仙里去世。君去世后,皇宫为之动容,士大夫们都为之哀悼。大丞相亲自前往吊唁,赏赐财物,哀伤之情更甚。皇帝下诏追赠他为使持节、雍华二州诸军事、华州刺史,将军、仪同、开国侯等职衔不变,谥号为安侯,这是符合礼仪的。三月丁酉朔六日壬申,将他安葬在华阴之原。墓穴永闭,君将长埋于地下。担心岁月变迁,他的美好事迹被遗忘,于是刻石记录他的盛大功业。铭文如下:</p><p class="ql-block">那茂密的树林中,高大的树干直插云霄。君胸怀宽广,卓越超群。他知晓天文地理,学识渊博,文采斐然。他的声名光彩夺目,如旭日初升。本可像伊尹、吕望一样,使国家兴盛如周、殷。然而福报无凭,命运无常,他随物化去,功业被埋于一坟之中。他如展翅高飞千里的鸿鹄,凭借自身之力跨越艰难;如顺利渡过大河,功劳源于他的品德。啊!我公心怀深沉,辅佐朝廷建立诸多功绩,弘扬帝德。他风范既振,如毛诗所赞。他有功却不居功,深沉静默。本期望他能带来更大的祥瑞,显扬于王国。奈何上天不佑,他中途离世。苍天降下灾祸,夺去了这位贤哲的生命。美玉凋零,彩烟消散,灵景失色。亲疏之人永别,令人嗟叹。他的子孙哀伤至极,痛彻心扉。其功绩不朽,义节长存。瞻仰他的宏大楷模,特宣扬他的伟大功业。</p> <p class="ql-block">杨俭老婆</p><p class="ql-block">魏使持節驃騎大将軍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北雍東秦華東雍州五大州諸軍事東雍州刾史西道大行台尚書右僕射侍中夏陽縣開國侯故楊儉夫人羅氏墓誌銘夫人河南洛陽人。春秋卌八,保定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遘疾薨於長安。保定三年歲次癸未二月廿五日歸窆華隂之舊塋。夫人有八子:長子文義 次子文殊 次子文勰 次子文舉 次子文朗次子文雅 次子文若女適聞府儀同金城郡國公故紇豆陵善世子儀同榮定。说</p> <p class="ql-block">杨泰</p><p class="ql-block">君名泰,字保元,是弘農郡华阴县同乡习仙里人。他是并州刺史的孙子、泰州使君的儿子。其家族祖宗德行美好,如树木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子孙众多,这在史册典籍中都有清晰的记载,早已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君出身于富饶优渥的家族,承接着家族的福泽与荣耀。年少时就展现出如金璋般高贵的品质,年长后更怀有如瑚琏般可堪大用的才能。他擅长射箭和驾车,骑射技艺更是无人能及。在景明三年,被征召补任为伏波将军、千牛备身。此后,他七次担任清贵的官职,逐步晋升到州牧的高位。</p><p class="ql-block">延昌四年,他被任命为持节督朔州诸军事、前将军、朔州刺史。到任三年,当地政治教化广泛推行。北方边境一片安宁,塞外连扬起尘土的战事都没有。然而,行善得善报的说法似乎难以应验,君突然离世。熙平二年五月三日,君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持节平西将军、汾州刺史。熙平三年二月,他的灵柩迁葬回故乡,葬于弘农华山的东北方五里之处。为了铭记他,在玄石上镌刻文字,将他的大德记载下来,让其在九泉之下也为人所知。铭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家族的渊源如浩荡的长河,遥远的世系连绵不绝。家族起源于唐叔虞,在周朝时期开始兴盛。伯侨从晋国分出,被封为杨侯。如那皎洁的赤泉侯杨喜,家族的荣耀传承千年。汉朝时杨家出了四位公卿,他们都是辅佐帝王的功臣。他们有着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治理四方,是朝廷的榜样。帝王的事业因他们而光明,他们的功绩被人们传颂。</p><p class="ql-block">到了君这一代,家族的兴盛达到了新的高度。家族的事业如繁茂的枝叶,家风如沧浪之水般清澈。家族中为官者接连不断,印绶相望。君曾带着仪仗出塞,到朔方担任州牧。</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人都会死去,但仁德之人为何离世如此之快。人的生命并非金石般长久,而是像草木一样脆弱。君就像未到秋天就凋零的花朵,正当春天却坠落的绿叶。瑶台上不再有他的声响,高堂中熄灭了烛火。他踏上了那通往神灵的道路,离开了人间。逝去的车驾无法追回,车轮的痕迹也渐渐消失。妻子儿女号啕大哭,悲伤的哭声相互环绕。漫长的黑夜刚刚降临,墓穴的门何时才能知晓白昼的光明啊。</p> <p class="ql-block">杨睿景</p><p class="ql-block">北魏已故假辅国将军、伏波将军、东雍州刺史杨史君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景,字叡景,是恒农华阴人。他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裔,汾州刺史的第三个儿子。杨家世代为官受禄,家族中不乏公卿之臣,真可谓是以淳朴之心治理百姓、以赤诚之心侍奉君主的家族。</p><p class="ql-block">君的父亲杨保元,在世宗在位时担任千牛备身,后来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兼任龙右职务。因为之前勤勉尽职,被赏赐为华阴伯,不久后被授予持节都督朔州诸军事、前将军、朔州刺史之职,最终在任上去世。皇帝嘉奖他的功绩,追赠他为持节平西将军、汾州刺史。</p><p class="ql-block">君有着如美玉般美好的品质,怀揣着才华等待时机。等到朝中宰相执政时,征召他为幕府参军。后来因为地方多有忧患,又授予他假辅国将军、伏波将军、给事中的官职。大统十一年八月,君在冯翊去世,年仅四十一岁。</p><p class="ql-block">君胸怀宽广,常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以仁爱和担当为己任。然而,所谓“善有善报”却成了虚言。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他的一腔赤诚抱负被埋没于漫长岁月,那些优秀的品质只能在当时被人知晓。无论是认识他的人,还是不认识他的人,听闻他的死讯都为之落泪。皇帝下诏追赠他为假节骠骑将军、东雍州刺史,这是符合礼仪的。大统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君被安葬在华阴的潼乡。</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如同蝴蝶梦般变幻,山河变迁。人生一世,浮沉不定,不过百年而已。君的长子名叫杨士虚,已去世;次子名叫杨勒。</p> <p class="ql-block">杨泰夫人</p><p class="ql-block">夫人姓元,是河南洛阳人,她是高柳府君、临虑侯元凤凰的长女。她出身于高贵的家族,如同美玉般的山峰上长出的花朵,与皇室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她家族世代的事迹,可以简单说一说。</p><p class="ql-block">夫人自幼聪慧,长大后性格柔顺。她在宫廷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之后嫁给了君子,操持家务、侍奉丈夫,夫妻相敬如宾。她使得夫家和娘家都十分和睦,国家也因此增添祥瑞。即便《诗经》中用“夭夭灼灼”赞美桃花、用“鄂不韡韡”感叹常棣花的繁盛,若用来与夫人的品德和情义相比,还是有所不及。</p><p class="ql-block">等到华阴伯去世后,夫人以母亲的典范来教导世人。朝廷于是封她为县君,把万年作为夫人的汤沐邑。后来又晋升为敷西县主。夫人的长子元熙之,官至大鸿胪卿。次子元叡景,早年就离世了。原本期望夫人能享受丰厚的俸禄,弘扬大家的风范,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她突然离世。夫人享年七十一岁,于大统十五年在长安去世。朝廷册赠她为华山郡主,这是符合礼仪的。到了大统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她与夫君合葬于华阴潼乡。合葬并非古制,始于周公。现在刻下这篇铭文于石碑上,让夫人的事迹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夫人的长子叫元熙之,任骠骑大将军、北华州刺史、大鸿胪卿、华阴县开国男。其他儿子分别是元叡秀、元叡景、元叡和、元叡弼、元叡邕。</p> <p class="ql-block">杨钧</p><p class="ql-block">北魏故使持节侍中、司空公、都督雍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雍州刺史、临贞县开国伯杨公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君名钧,字季孙,是弘农人。他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十二世孙。当年杨震曾有三鱼衔书的祥瑞之兆,预示着家族九德隆盛、福祉深厚。杨家忠诚的事迹被记载于石上,治国的训诫如同金错刀般珍贵。西汉时杨家官员身佩龟纽印绶,荣耀非凡;东汉时家族中人头戴轩冕,地位显赫。这些都已在史册上光彩夺目,在此就不再详细叙述了。</p><p class="ql-block">君的祖父曾任平南将军、洛州刺史,才华出众,品行高洁,风范超群。父亲曾任河间太守,声名远扬,风度潇洒,为人所称道。</p><p class="ql-block">公禀受了五常的聪慧之气,拥有七纬的灵秀之质。他如在云雾中奔驰的骏马,又如在霜雪中独自挺立的孤松,气质出众。他具备廊庙之才,有朝廷中能明鉴人才的谋略,精通七始六术的深奥学问,擅长运用五饵三端的巧妙策略。因此,他成为当时的领袖人物,声名远播四方。</p><p class="ql-block">公容貌魁伟,志向远大,器量不凡。他处事稳重公正,风度高雅明朗。他熟习骑射之术,精通声律之学。善于阐述名理,擅长谈论学问。对于马融、郑玄所注解的经书奥秘,孙武、吴起的攻守谋略,他无不精通。</p><p class="ql-block">二十岁时,公开始入仕,担任散骑侍郎,随后被举荐为出使齐国的使者。当时江南地区风俗清明,出使这样的地方,若非贤才难以胜任此任。公当之无愧地获得这一选拔,被议论之士传为美谈。不久,他暂代散骑常侍之职,恭敬地奉行王命,西去安抚诸戎。即便像魏绛那样善于和戎,也无法超过他的功绩。</p><p class="ql-block">当时高祖的圣明日益彰显,对经典和法律十分用心。于是设置大理之职来管理百姓,审慎选拔贤达之人来整理法典,任命公为评事。公在内能充分运用五听之法来断案,在外谨慎地进行九思。他超过了季羔的贤明,也无愧于张释之的公正。等到都城迁至嵩山、洛水之地,大力改革官员的流品,淘汰不良之人,选拔优秀人才,公被任命为廷尉正。</p><p class="ql-block">世宗即位后,河洛地区繁华起来,但外戚和宦官却肆意妄为。公调任洛阳令、华州大中正。他到任后,不用严厉手段,那些作恶之人就自行收敛。九品中正制得以澄清,各种弊端得到改善。不久,他代理河南尹之职。公为人柔和却难以侵犯,刚直却不会受到伤害。他处理大小事务都能合乎情理,出入办事都很得当。即便像赵广汉、张敞那样明察如神,王尊、王章那样政令严密,也与他的治理之道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后来,公被任命为司空、皇子长史,仍兼任中正之职。他在梁、楚之地逍遥自在,在朝廷中往来周旋。他能提出正确的建议,弥补朝政的缺失,声誉美好。</p><p class="ql-block">荆州地处偏远,当地百姓狡黠难制。对于荆州刺史的人选,皇帝很难抉择,于是任命公为持节龙骧将军、荆州刺史。公到任后,下车伊始就开始治理,秉持威严抵御外敌,奉行朝廷的六条政令,推行五教。他如同镇南将军那样是当时的智囊,也会像太傅羊祜那样离任后让百姓落泪。他的宏大规划和谋略,必定兼而有之。</p><p class="ql-block">公返回朝廷后,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廷尉少卿。后来因为齐地土地肥沃,但民风狡诈,要改变风俗、引导百姓走上正道,需要贤明之人,于是公又被任命为使持节平北将军、齐州刺史。齐地的百姓望着公的光辉而有所期待,如同汶水、济水之畔的人们沉浸在公的德泽之中。后来,公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公天生孝顺,孝心至极,哀伤如同枯枝,悲痛如同社稷崩塌。即便吴季札守孝超过礼仪,献子的哀伤超过常人,与公相比,公也毫不逊色。</p><p class="ql-block">守孝期满后,公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恒州、柔玄、怀荒、御夷三镇二道诸军事、安北将军、恒州刺史。这里是旧都所在,是故乡的根本之地。此地繁华如同耿、亳,富裕超过菀、许。但它与戎族接壤,民族混杂。时常能听到鸣镝之声,胡笳之音也不时响起。这里局势变化如同乌徙风行,过去号称难以治理。公以礼来引导百姓,以威来统一政令。士兵们作战英勇,能屡立战功。这使得盗贼放下武器,百姓纷纷献上马匹和谷物。</p><p class="ql-block">后来,公又以原职被任命为廷尉正卿。他处理诉讼,接受各方的建言,监狱得以安宁,申诉的人也减少了。恰逢茹茹族内乱,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要安抚他们并观察时机,此事需要深远的谋划,于是公被任命为散骑常侍、暂代镇北将军、抚军将军、都督怀朔、沃野、武川三镇诸军事、怀朔镇大都督。不久,又被授予七兵尚书之职,仍兼任原将军之职、北道大行台。</p><p class="ql-block">公身兼文武重任,内管外治。本将登上更高的台阶,弘扬宏大的治国方略。然而,时运不济,天下大乱,镇兵叛乱,公遭到围攻。公亲自冒着箭雨和石头,坚守城池。但叛军日益强大,救援却迟迟未到。公在危险中坚守气节,身处险境却更加坚定。正光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因病在镇所去世。天子为之震惊哀悼,群臣悲痛万分。</p><p class="ql-block">建义元年(岁次戊申)九月乙卯朔三十日甲申,公将被安葬在华山之下。恰逢圣主即位,有记载功勋的典章制度,于是追赠公山河之地以酬谢他的卓越功绩。诏书说:“表彰德行和功勋,其业绩会在往昔的史册上闪耀;尊崇贤才、记载功绩,其意义会在经典中焕发光彩。已故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华州刺史杨钧,器度声望崇高,优雅忠诚,深沉有谋。他明于法令,学识渊博,毫无保留。在内能辅佐五典,在外能推行六条政令。他的声名远播楚地,功勋在燕塞地区十分显著。本应辅佐帝王的谋略,宣扬朝廷的法度,可惜他已逝,宏大的规划未能实现。朕一直难忘他的功绩。可追赠他为使持节侍中、司空公、都督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临贞县开国伯。”</p><p class="ql-block">若说雕刻的金属难以腐朽,镌刻的石头能永远流传,那么就刻下这篇铭文,让公的事迹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铭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家族的渊源邈远,世系长久。在两周时期家族兴盛,从晋国分出后更是荣耀。曾有大鸟悲临坟墓,长蛇奔赴葬礼的奇异之事。家族的城池高大,护城河深邃。先辈们品德高尚,风范远扬。公如纯金般珍贵,似美玉般温润。世代崇尚忠贞,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到了公这一代,神情出众。如高松独自繁茂,像山峰挺拔屹立。他遵循儒家经典,有远大的志向。品行端正,内心纯净,闲暇时也能有美好的情思。他熟悉文法,精通书记之事。安于简陋的生活,忘却了物质的享受。他意气风发,光芒四射。威严如霜雪,忠诚如白日。</p><p class="ql-block">公曾治理京都地区,辅佐朝廷。他的治政之道顺畅,清风得以宣扬。他到荆州任职,六条政令得以完美施行。在恒州,他让百城统一有序。</p><p class="ql-block">遥远的北方边境,茫茫的紫塞之地。烽火在赵魏之地飞扬,雾气在燕代地区弥漫。边鼓在夜晚响起,戎尘在白天遮蔽了天空。朝野上下一同忧虑,人神都为之感慨。皇帝咨询四方贤才,于是任命公这位虎臣。众人都认为这一任命十分恰当。</p><p class="ql-block">公在那里制定纲纪,捍卫边疆。他的温暖如同棉衣,恩惠如同美酒。然而,叛乱兴起,丧乱频繁。大雪纷飞,寒冰巍峨。书信无法传递,驿站无法通行。公如同陷入深渊,被困在罗网之中。他含着苦胆身披铠甲,泣血枕着戈矛。发誓如同金石般坚定,至死也不改变。</p><p class="ql-block">公的功勋卓著,鸿功已经彰显。朝廷追崇他的光辉业绩,赐予他高官厚禄。他的荫庇如同槐树的树荫,光辉照耀着朝堂。他可与李膺、魏尚相比,功绩能继承陈平、张良。</p><p class="ql-block">时光如同西下的太阳,流水向东奔腾。占卜显示着命运,《周易》预示着变迁。公的灵魂如同惊鸟,消失在山林之间。金樽不再斟酒,宝琴不再弹奏。银河已经隐没,斜月刚刚移动。刻下这篇铭文在玄石上,让公的事迹永远在山坡上清晰流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