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进藏日记 2025.7.1-2第十三天 第十四天

六月河

<p class="ql-block">进藏日记2025.7.1-7.2 </p><p class="ql-block">第十三 - 十四天</p><p class="ql-block"> [日期] 2025.7.1 第十三日 天气 [天气情况:阵雨] </p><p class="ql-block">第一天:昌都 - 德格</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昌都,阳光穿透淡薄的云层,给这座藏东重镇镀上一层金黄。我们怀揣着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从昌都出发,踏上G317国道,向着德格前行。</p><p class="ql-block"> 离开昌都后,沿途风光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我们翻越了几座山垭口,每一次翻越都是与高原的一次深度对话。这些山垭口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站在垭口,狂风呼啸,极目远眺,连绵的山脉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雄浑壮阔。矮拉山隧道海拔3970米,长4800米,是“藏东第一隧”,穿越其中,感受着现代基建的伟大力量,出隧道后,景色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天地。</p><p class="ql-block"> 一路前行,我们还遇到了可爱的猕猴群。它们在路边嬉戏玩耍,看到车辆经过,有的好奇地张望,有的甚至大胆地靠近,向我们讨要食物。这些灵动的小家伙,给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不少乐趣。</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抵达德格。这座小城充满了浓郁的藏文化气息。德格印经院闻名遐迩,古老的建筑、精美的雕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雨中漫步在德格街头,看着街边色彩斑斓的藏式建筑,品尝着当地特色美食,感受着这座小城独特的魅力,一天的疲惫也随之消散。</p><p class="ql-block"> [日期] 2025.7.2 第十四日 天气 [小雨] </p><p class="ql-block">德格 - 色达</p><p class="ql-block"> 清晨,告别德格,继续向着色达出发。今天的行程同样精彩,我们首先来到了雀儿山隧道。雀儿山,这座曾经的“川藏第一险”,垭口海拔5050米,如今,有了长7079米的雀儿山隧道,天堑变通途。在隧道旁,十八军英雄纪念碑静静伫立。看到纪念碑的那一刻,心中涌起一股崇敬之情。我们几个老兵庄重地站在纪念碑前,庄严地敬礼。60多年前,十八军战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这片雪域高原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为了修建川藏公路,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深深震撼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离开雀儿山隧道,沿途美景目不暇接,远处的卓达拉雪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草原上的野花被雨水浸润得愈发鲜艳,牛羊在湿润的草甸上悠闲踱步,好一幅朦胧又生机勃勃的高原风光图。</p><p class="ql-block"> 临近色达,在翁达附近,我们再次邂逅了藏猕猴。细雨中,它们躲在路边的岩石下或树杈间,湿漉漉的毛发贴在身上,却依旧活泼地互相梳理着毛发,偶尔抬头望向我们的车辆,眼神里带着几分好奇。路边“禁止投喂”的指示牌在雨中显得格外清晰,我们便隔着车窗静静欣赏这些小家伙在雨中的憨态。</p><p class="ql-block"> 下午终于抵达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色达海拔3900米,这座因佛学院而闻名的地方,在细雨中更添了几分神秘的宗教氛围。为了不影响喇嘛和觉姆们的学习,景区通过乘坐景交车的方式严格控制每日上山人数。我们选择了晚7点10分的班次,没想到刚登上观景台,细密的雨丝便连绵落下,却也让我们邂逅了雨中佛学院的独特景致。</p><p class="ql-block"> 起初,白昼的光线还未完全褪去,雨水顺着绛红色的木屋屋顶成串滴落,整片建筑群在雨雾中宛如被蒙上一层薄纱,密密麻麻的小屋依山势层叠,红色在湿润中愈发深邃浓郁。最高处的坛城在雨幕中闪烁着金光,飞檐上的铜铃被雨水冲刷得锃亮,随风轻响。我们撑着伞、裹紧冲锋衣,举着相机在雨中拍摄——镜头里,雨水打在经幡上,彩色的布条在风里飘摇;转经筒被雨水浸润得油亮,偶尔有修行者披着红色僧袍走过,身影与背景的红屋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随着夜幕渐沉,雨势稍歇,佛学院的灯光次第亮起。绛红的屋顶在夜色中化为沉沉的剪影,而屋内透出的暖黄灯光,像无数颗星星坠入山间,与天边最后一点微光、与远处坛城的金顶交相辉映。雨水在镜头前凝成水珠,让画面多了几分朦胧的诗意,我们一边呵着白气擦拭镜头,一边贪婪地按下快门——这场雨中的相遇,让色达佛学院少了平日的喧嚣,多了份静谧与庄严,仿佛连诵经声都被雨水洗得更加清澈,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进藏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