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守其本,吾心持长青💕——初语“通关”手记🎊

苏立子(覃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2018年盛夏到2025年盛夏,这场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通关",我走了整整“五”个春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8年,我大四,带着两年培训班和一对一家教的"实战经验",像揣着武功秘籍的少侠般意气风发,站上了804班的讲台。可当我真正面对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时,才发现那些"江湖技巧"在真实的课堂里竟如此不堪一击——我像台复读机般重复着标准答案,学生们却用游离的眼神和悄悄传递的纸条告诉我:这不是他们想要的语文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登讲台的我,笨拙得可笑。大学课堂里养成的"学术腔"挥之不去,精心准备的PPT上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全盘教授,不管学情。甚至,大跨专业的我,基本的教案其实都还不怎么会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我运气好,那时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还在学校,听了我的一节差到不行的新教师汇报课,耐心地为我写了一长篇的问题,一一指导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学校给我指了一个超级厉害的师傅。我调开课,每天搬着小板凳跟着师傅的课堂走。她讲什么,我都去听。印象最深的是一节随堂的复习课。主要的任务是攻克单元的字词关。我学习师傅报拼音、报字形、报同音……五花八门,让我开了眼界。最最精彩的还是师傅只是轻轻松松几句话,便让学生们牢牢记住那些易错字词。师傅的课,就是这样,总让人感叹何为行云流水,何为水到渠成。温柔地引导学生,如春风化雨;耐心地等待花开,润物无声。听课是一方面,学师傅听课,又是我的另一门功课。每次学校教研活动,我总是会紧挨着师傅坐。有时,师傅会轻声细语地为我点评其他老师的课,指出亮点与不足;有时我会缠着师傅问我的疑惑;有时师傅也会和其他老师们交流,我就在一旁默默记录,生怕错过任何细节。师傅总是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学期后,我完成了自己的实习,离开了初中课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次归来,我开始了从头教的摸索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七年级开始,我重新审视教材,细致备课,尝试将师傅和从其他老师课堂“偷学到”的技巧融入自己的教学。同时我也开始新的学习——听名师课,学名师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等。名师之所以为名,在于其能化繁为简,点石成金。我把于漪的"情感教育"、钱梦龙的"导读艺术"、余映潮的"板块教学"抄满笔记本;王崧舟讲《长相思》时眼含热泪,我在旁边写:"好的语文课,要让文字住进孩子心里";王君老师带学生"青春诗行",我立刻在班里试了"每日一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自己的风格,学的是杂七杂八,看到喜欢的就“拿来主义”了用。也幸好这是一班基础很好的孩子,他们的反馈让我不断调整教学策略,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节奏和风格——热烈的情景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个充满激情的人,就算课下再难受,站上讲台就可以马上焕发活力。这是我的优势所在。我也很感性,很有表现欲,很适合用情境去带动学生领悟情感,这亦是我的特长。于是两者融合,我开始探索适合我的和有我特色的语文课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像我之前所写,我们走出课堂去看“昆虫记”;带上小蜜蜂,围成一团开始听“说书先生”讲“西游”;我们在直播中看《皇帝的新装》,也自己表演课本剧,感受戏曲的魅力;学习《天上的街市》,我们开始观察生活,开展了“天才诗会”。不仅是写,不仅是演,我们还跨学科综合,去唱,去画。“天才摄影展”“名著分享展”闪亮登场,孩子们在多元体验中绽放光彩,语文课堂成了他们成长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届,我跟了两年,又教到了当时的“八下”,再次回到七年级,开始新的一个轮回。也就是我的这一轮“通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汲取了前面五个学期的经验,再次站上七年级的讲台,还当起了新教师的“师傅”。现在的农村学校,好像都是这样,我被迫快速成长,肩负起更多责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开始新的探索,开始学习自己总结归纳一套阅读方法,一套做题方法;也开始自己整理收集练习、资料等。自费购买的资料,在办公桌旁堆成了一座小山。我也随着资料的积累,变得越来越自信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一年,我带着自信和从容迎来了这新的一批学生。依旧站在4班的教室里,可能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可这一届学生基础较差,七年级时很多同学阅读题长期空白,书写也不好,更不提那动不了笔的作文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我又开始研究新方法。“每日积累”的小卡片传递,每日记录校园早餐,每周一次优秀作文阅读,每学期一次的线上读书分享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慢慢地,他们的潜力开始爆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我们从《春》的热爱中出发,感悟四季景物的美好,学会了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我们也从《世说新语》启程,在文言文里摸索,不再害怕看不懂的课外文言文,总能动笔写一写;从《观沧海》唱起,读诗歌不在是负担,而是享受;从《骆驼祥子》中品味人生,学会了分析人物性格。我的热烈情感,也终于感染到了他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晴天”老师,期待的“语文课”,从40到80的进步,妙词佳句的频频现世等等,都是我们共同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教语文的这条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坚定。此刻,当一群语文大佬再聚在我的课堂时,我依旧不紧张,但不再是初生牛犊的青涩懵懂,而是相信自己的游刃有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孩子们因语文而热爱生活,当课堂成为灵魂相遇的地方,便是对"万变守其本,吾心持长青"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或许就是我等了七年的"通关证书"——它不在抽屉里,不在奖状中,而在每一节有笑有泪的课堂上,在每一个被文字点亮的瞳孔里,在每一次"老师,我想再读一次"的请求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继续做快乐的语文老师,继续教快乐的语文,用热烈的情感,用合适的情境,让我的孩子爱上语文课,也爱上文字——这是我永远的"通关密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