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券上的纪律史诗:镌刻在岁月里的作风印记​

旅券育心

<p class="ql-block">  当六张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门券在掌心依次铺展,泛黄的纸面上跃动着中国共产党百年作风建设的精神密码。</p><p class="ql-block"> 三湾改编纪念馆的门券边缘,仿佛还留着1927年秋天的霜痕,那次"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创举,将党的组织力深深植入革命肌体,从此部队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拥有灵魂的钢铁集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纪念馆的门券上,墨迹似乎仍在诉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庄严承诺,这些从实践中淬炼出的铁律,像无形的纽带将红军与百姓紧紧相连。</span></p><p class="ql-block"> 古田会议旧址的门券印着苍劲的会址剪影,1929年的闽西星火中,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纲领如惊雷破晓,为人民军队标定了永不偏移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 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和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的门券透着红土地的质朴,"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务实作风,让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赢得了"真正的铜墙铁壁"。</p><p class="ql-block"> 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门券泛着窑洞油灯的暖光,那场涤荡思想尘埃的风暴,用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利刃,锻造出了全党空前的团结统一。</p><p class="ql-block"> 西柏坡纪念馆的门券带着滹沱河畔的泥土气息,"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与"六不"规定的严格约束,在革命胜利前夜敲响了拒腐防变的警钟,指引着共产党人"赶考"路上的永恒航向。</p> 三湾改编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至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完成“三湾改编”,创造性地将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由此开始改变了起义军中旧军队的习气和不良作风,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p> 门券欣赏 门券里的作风建设故事 <p class="ql-block">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铸牢作风根基</p><p class="ql-block"> 展开这张印着枫树坪古樟图案的门券,仿佛能看见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在江西永新三湾村进行的伟大变革。当时部队士气低落、组织涣散,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将党的组织延伸到基层。在改编后的行军途中,党员干部主动承担最艰苦的任务,伤病员优先分配担架和粮食,干部与战士同吃野菜粥。某次遭遇敌人围堵,正是连党支部迅速组织党员组成突击队,高喊“跟我上”冲锋陷阵,带领部队成功突围。</p><p class="ql-block"> 这一制度创新,让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扎根基层,从此部队作风焕然一新,纪律性与战斗力显著增强,为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p>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制定的军队纪律规范。1928年4月3日由毛泽东在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正式颁布。其初始版本包含"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三项纪律,以及"上门板""捆铺草"等六项具体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 1930年后逐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核心精神通过红军战士归还门板、捆绑铺草等具体实践,成为人民军队弘扬<span style="font-size:18px;">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的</span>重要见证。</p> 门券欣赏 门券里的作风建设故事 <p class="ql-block">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铁律立威,厚植鱼水深情</p><p class="ql-block"> 门券上印着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大字,反映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背后是无数用纪律守护民心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1928年,红军在桂东沙田镇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严格执行。有位司务长为改善战士伙食,误摘了老乡菜地里的一把青菜,毛泽东得知后,立即让其照价赔偿,并在全军通报批评。还有一次,部队借宿老乡家,战士们离开时不仅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老乡挑满水缸、修补好破损的农具。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让“铁的纪律”深入人心,老百姓感慨:“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p><p class="ql-block">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连接党和群众的纽带,树立起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p> 古田会议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古田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因会议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召开,史称“古田会议”。</p><p class="ql-block"> 为纠正党内和军队中出现的极端民主化、非组织化等错误倾向,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p><p class="ql-block"> 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殊国情中建党、建军的历史性难题,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因而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p> 门券欣赏 门券里的作风建设故事 <p class="ql-block">古田会议:思想铸魂,校准作风航向</p><p class="ql-block"> 抚摸印着“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的会址门券,思绪回到1929年的闽西。</p><p class="ql-block"> 当时红四军内部存在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等错误思想,严重影响部队作风。古田会议上,毛泽东主持通过《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p><p class="ql-block"> 会后,各级干部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错误倾向。红四军某连连长因打骂士兵受到严肃批评,在全连作检讨,并立下“绝不体罚战士”的承诺。此后,他主动与战士谈心,帮战士解决生活困难,连队凝聚力大增。</p><p class="ql-block"> 古田会议像一座灯塔,让人民军队在思想淬炼中找准作风建设的正确方向,永葆忠诚本色。</p> 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坐落于福建上杭才溪,是展现中央苏区革命历史的重要窗口,更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生动见证。</p><p class="ql-block"> 1930年至1933年间,毛泽东三赴才溪,深入乡村、工厂、田间开展调查研究,写下著名的《才溪乡调查》,树立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实践典范。馆内珍藏的文献、实物与场景复原,鲜活再现了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务实作风:他们扎根群众,与百姓同甘共苦,在扩红支前、经济建设、政权建设中躬身力行,以“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初心,创造了“才溪乡模范”的辉煌成就。</p><p class="ql-block"> 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不仅是革命历史的存证之所,更是一座精神丰碑,激励后人传承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让苏区干部好作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p> 门券欣赏 门券里的作风建设故事 <p class="ql-block">  在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一张小小的门券,串联起一段段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动人过往。</p><p class="ql-block"> 1930 - 1933年间,毛泽东三进才溪,怀揣着对苏区建设与群众生活的深切关怀,深入调研。他白天穿梭于田间地头,与群众一同劳作,亲身体验生产的艰辛;夜晚则手提灯笼,走家串户,访贫问苦,耐心倾听群众心声 ,用十多天的时间,通过与群众深入交流,撰写了《才溪乡调查》,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苏区干部们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务实与担当。当时,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并实行经济封锁,苏区物资供应日益艰难。为保证前线红军吃饱饭,后方机关干部主动从吃大锅饭改吃“包包饭”,即每人买一个饭包,挂上写了名字的小竹牌,由炊事员统一放在锅里蒸,吃饭时找自己的饭包即可。干部们还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有的同志还用“包包饭”把一日三餐改成了两餐,“节省粮食带头”也写进山歌《苏区干部党员十带头》中,影响广泛而深远。</p><p class="ql-block"> 当你手持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的门券踏入其中,这些历史片段仿若就在眼前,激励着后人传承与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p> 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整风运动 <p class="ql-block">  延安革命纪念馆坐落于陕西延安,是展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窗口,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以丰富的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生动再现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岁月。</p><p class="ql-block"> 其中,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1941 - 1945年间,党针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问题,开展了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通过学习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空前团结统一,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p> 门券欣赏 门券里的作风建设故事 <p class="ql-block">延安整风运动:涤荡思想,锤炼过硬作风 </p><p class="ql-block">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门券背后,镌刻着一段关于作风建设的不朽传奇。1941 - 1945年,延安整风运动如惊雷响彻黄土高原。当时,党内存在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良风气,严重阻碍革命发展。党中央以非凡魄力开展整风,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p><p class="ql-block"> 这场运动中,党员干部通过系统学习、深刻自省与坦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打破思想桎梏,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延安整风不仅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团结,更锻造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其蕴含的作风建设智慧,至今仍指引着新时代的奋进征程。</p> 西柏坡纪念馆:“两个务必”与“六不”规定 <p class="ql-block">  西柏坡纪念馆坐落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史料,生动展现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 1948 年 5 月至 1949 年 3 月,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党中央在此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新中国宏伟蓝图。</p><p class="ql-block"> 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党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对自身作风建设的深刻警醒与长远谋划,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考验 ,为党的作风建设注入了永恒的精神力量,至今仍是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指引。</p> 门券欣赏 门券里的作风建设故事 <p class="ql-block">西柏坡纪念馆:敲响警钟,永葆赶考清醒</p><p class="ql-block"> 门券里蕴含的历史记录,时刻提醒着那段“进京赶考”前的重要历史。1949年,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并制定“六不”规定。当时,一些干部因革命即将胜利产生骄傲情绪,中央立即敲响警钟。某部干部在筹备进城物资时,有人提议采购奢华办公用品,被上级严厉制止,要求一切从简。党中央迁至北平后,严格执行“不做寿、不送礼”等规定,拒绝了地方送来的贺礼。这些举措让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踏上建设新中国的新征程,使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成为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p> 结语 <p class="ql-block">  这些门券串联起的,不仅是六个光辉的历史节点,更是一部共产党人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作风建设史诗,每一道折痕都镌刻着初心如磐的精神传承,每一处字迹都闪耀着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