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字之重

涛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张的书终于出版了。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快递员将一个沉重的纸箱放在他家门口时,他的手竟有些发抖。拆开包装,五百本簇新的书整齐地排列着,散发着油墨的清香。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抚摸着封面上的烫金书名,突然就红了眼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前,老张还只是厂里的一个普通钳工。每天下班后,工友们聚在宿舍打牌喝酒,他却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写写画画。起初是记录些工厂见闻,后来竟写起了小说。工友们笑他:"老张,你这些字能值几个钱?不如跟我们打两圈麻将实在。"老张只是笑笑,继续伏在那张摇摇晃晃的木桌上写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字入书的第一桩好处,便是给了这些不被理解的坚持一个交代。当老张把新书递给车间主任时,那个向来严厉的中年人竟露出了罕见的笑容:"没想到我们车间还藏着个作家!"第二天,厂里的广播站专门报道了这件事,老张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表姐林老师是中学语文教师,教书二十余载。去年她将多年积累的教学心得整理成书,由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她受邀到各地讲课,一场接一场。最让她感动的是在云南偏远山区的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位白发苍苍的乡村教师握着她的手说:"林老师,您的书我读了三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表姐后来告诉我,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文字入书的另一个意义:思想的传播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去年回老家,看见邻居李婶正捧着一本旧相册掉眼泪。相册里夹着几页泛黄的信纸,是她早逝的丈夫年轻时写的情书。"这些字要是印在书上该多好,"李婶说,"现在年轻人都不写字了,以后连个念想都没有。"我突然意识到,文字入书还承载着对抗遗忘的功能。那些未能成书的文字,往往随着岁月流逝而消散;而印在书页上的字句,却能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在二手书店的角落里,等待着一个又一个有缘的读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文字入书最奇妙之处,莫过于它带来的蜕变效应。我认识一位写网络小说的年轻人小王,他的作品在网上点击量很高,但总觉得"不像真正的作家"。直到有一天,他的小说被出版社相中,印成了实体书。当他第一次在书店看到自己的书摆在书架上时,整个人都变了。"我突然觉得要对自己写的每个字负责,"他说,"因为那些字现在有了重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张的新书在厂里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厂领导特意在职工之家辟出一个角落,摆上老张的书和几张桌椅,取名"工人书屋"。现在下班后,总有几个年轻工人坐在那里安静地读书。老张有时会去坐坐,看着那些曾经嘲笑他的工友如今认真阅读的样子,他觉得,文字入书的最大好处,或许就是能让平凡的生活开出不一样的花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铅字的重量,不仅在于纸张的质感,更在于它给文字带来的庄严与永恒。那些散落在笔记本、草稿纸上的文字,如同漂泊的游子;而一旦入了书,便如同有了归宿,可以堂堂正正地走进别人的生活,在别人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尽管数字阅读如此便捷,人们依然对纸质书籍怀有特殊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窗外,雨还在下。老张摩挲着新书的扉页,那里印着他的名字。他想起了这三年来每一个伏案写作的夜晚,想起了那些被退稿的失望,想起了工友们的嘲笑。现在,这一切都值得了。因为他的文字终于获得了那枚最重要的印章——铅字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背景音乐《无怨又无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作词:涛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曲唱:浅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