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河南工程学院发展历程回顾(河工明月湖诗刊2025年第1期总第76期)

明月湖诗刊

<p class="ql-block">脚印——河南工程学院发展历程回顾(散文诗)</p><p class="ql-block">作者:耿广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青石板上的刻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百年前的晨光漫过汴梁城垣时,某扇木窗正推开纺织机的第一声嗡鸣。河南省官立中等工业学堂的门牌上,墨色还未干透,却已映出杨靖宇们笔挺的身影——他们把经纬织进救国的蓝图,让纱锭的旋转成为最早的心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南省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开封旧址建筑</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两个老校区的红砖墙上,分别爬满了岁月的藤蔓。那些被棉絮磨亮的操作台,那些在图纸上洇开的煤黑色墨迹,像两条并行的河流:一条流淌着“白衣”的经纬哲学,一条燃烧着“乌金”的能源密码。老槐树还记得,某间教室的油灯下,有人用算盘核计着矿井的深度,有人用圆规丈量着布匹的幅宽,而窗外的梧桐叶,正把“实业兴学”的字样,轻轻叠进年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钟声里的合辙</p><p class="ql-block"> 2007年的钟声敲碎了旧时光的界碑。当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煤灯与河南纺织高专的纱锭在图纸上相遇,龙湖岸边的泥土便开始生长新的刻度。合并的印章落下时,不是断裂,而是两串脚印在雪地里重叠——一串沾着纺织厂的棉绒,一串嵌着煤矿的岩屑,共同拓印出“河南工程学院”的笔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于是,教学楼的玻璃幕墙开始反射双重的光影:东边的实验室里,智能纺织的代码在屏幕上织就云纹;西边的实训基地中,煤矿安全的仿真系统正模拟岩层下的星光。校徽里的齿轮与纺轮咬合时,所有的过往都成了伏笔——那些被岁月打磨的老机床,那些泛黄的教案本里夹着的煤样标本,突然在某一刻苏醒,化作课堂上“一白一黑”的惊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大地书写的诗行</p><p class="ql-block"> 龙湖的涟漪漫过2600亩土地时,脚印已长成楼宇的筋骨。纺织服饰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清代服饰与3D打印的面料模型对视,如同历史与未来交换信物;工业软件产业学院的机房中,代码的河流正冲刷传统工科的堤岸,让“智能”的新芽从纺织经纬与煤炭岩层的缝隙里钻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南工程学院纺织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那些走向世界的脚印更像一组标点:在澳大利亚的校园里拓印合作办学的逗号,在欧盟伊拉斯谟计划中画下交流生的破折号,在马来西亚的工业园踩出实习就业的省略号。而中原时尚大会的聚光灯下,人工智能与时尚产业共舞的身影,正把“地方性、应用型”的注脚,写成霓虹闪烁的排比句。</p> <p class="ql-block">四、向未来拓印的年轮</p> <p class="ql-block">  此刻,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所有的脚印都在生长新的纹路。老校区的梧桐道上,晨读的身影与百年前的学子重叠;新落成的实验楼里,工业软件的光标正在绘制下一代工程蓝图。当“分数优先”的招生规则如春风拂过志愿表,当智能视觉工程的新专业在课表上绽放,那些曾深埋于纺织纤维与煤炭晶体中的梦想,正沿着“双行业特色”的坐标轴,向着星辰的方向拓印黎明。</p><p class="ql-block"> 脚印从不是终点,而是大地写给时间的十八行诗,以成人之礼迈出脚步的铿锵。当某一天,有人在龙湖边拾起一枚带字的鹅卵石,会看见上面刻着:所有跋涉过的晨昏,都在时光里凝成了星子——它们是纺织机的余响,是煤矿灯的微芒,是每一步前行时,土地给予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南工程学院科研综合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南工程学院原党委副书记耿广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