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源,——万国建筑博览

钟亚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名:钟 亚 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313914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月30日,我在上海与当年北大荒的知青朋友聚会之后,好友胡先生开车带我去游览素有国际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上海外滩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车停放在白玉兰广场,我们沿着外滩徒步走去。说实在话,我只知外滩,还是第一次听说外滩源,我很好奇,应该是外滩的源头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看浦东,那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总是矗立在C位,宏伟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外滩源作为外滩的起点,不仅是"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北端,更是上海现代城市发展的源头。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滩源迅速成为外国侨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849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现外滩源壹号)的建立标志着该区域的开发开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各国洋行、银行、教堂等机构纷纷在此设立,使这里成为远东最重要的国际商务区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浦江边的这栋欧式建筑是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该建筑由德籍建筑师设计,1916年建成 。1924 年,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在原址建立,苏联解体后,改称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拥有孟莎式坡屋顶、德式弧形老虎窗等特色,是上海早期领事馆建筑中至今保存最好的建筑,三面可凭栏纵览黄浦江与苏州河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外滩源壹号(原英国领事馆(1873年):英国文艺复兴风格,砖木结构,四坡顶配中式小青瓦,体现了早期殖民建筑的适应性创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不仅有百年建筑,花园绿地,连树木也是百年名贵。令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天安堂(1886年):维多利亚时期罗马式风格,修长的塔楼和陡峭尖塔是其标志性特征,作为外滩唯一未经改建的原味建筑遗迹,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原新天安堂附近的原教会公寓,可能是与原新天安堂同期建造。同属于优秀历史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外滩源现存15幢优秀历史建筑,构成了一部立体的上海建筑史教科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圆明园公寓(约1904年),位于黄浦区圆明园路115号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始建于1904年,由近代上海知名建筑师事务所爱尔德洋行设计,采用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建筑曾作为办公楼使用,1949年后转为居住功能。2022年完成修缮工程,恢复原始风貌并新增艺术展览、商业等复合功能空间。修缮保留了清水砖墙、砖雕等历史元素,并新增红色木楼梯等现代设施。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青年会大楼(1933年):装饰艺术派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密大楼(原沙弥大楼)位于圆明园路149号,建于1927年。 由新马海洋行设计,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新古典折衷主义风格,三段式立面,装饰精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为《文汇报》社址(1946年复刊至1956年迁出),并进驻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沙咪洋行等机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协进大楼位于圆明园路169号 建于1923年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曾长期作为基督教协进会使用,国民基督委员会曾占据整个三层,其余楼层由美国圣经学会等组织共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入口大厅的铸铁楼梯和木门玻璃保留时代特征。 现为洛克·外滩源的一部分,融合商业与文化业态。 一层入驻知名咖啡馆 % Arabica和中国酒馆:1945中国酒馆。 2009年外立面修复,还原原始水刷石面貌。 现为外滩源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常举办艺术展览,如2021年“回望:外滩的9个隐身片段”展。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外滩源你看不到牌匾,建筑的功能标记是门前飘扬的旗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2年开启了外滩源的保护开发。以“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理念,使这些历史建筑发挥新的功能。原英国领事馆改造为高端文化场所,圆明园公寓变为商业空间,使历史建筑融入当代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光大楼位于上海外滩源圆明园路209号, 其两侧的大楼是由同一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广学大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历史上,真光大楼原名浸信会大楼,由洽兴营造厂建造,1930年竣工,基督教浸信会书局曾设于此,并以书局创办的传教刊物《真光》为大楼命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学大楼则是1887年由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创建的同文书会(1894年更名为广学会,当时国内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外滩源的建筑体现了中西建筑艺术的创造性融合,其价值远超出建筑本身。外滩源见证了上海从小渔村到国际都市的转变历程,而且其本身就是这个转变的开端和关键。如今成为当代文化艺术舞台,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热点。并且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吸引设计、艺术机构入驻,形成历史与创新碰撞的独特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建筑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未来发展的资源。外滩源在保护中发展,促进了与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对话交流,让老建筑持续讲述新的城市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