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中”与“繁花竞放”专题展——郑州博物馆观展记

小满梧桐🌿

<h1> 郑州博物馆。“天下之中”与“繁花竞放”一个为郑州历史专题常设展,一个为带有副标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十年摄影精品展郑州巡展”的临展。<br>  <font color="#ed2308"><b>【天下之中】</b></font><br> 郑州,位居九州之中,地控八方之枢,独特的区位优势搭建起宏阔的历史舞台。“天地之中”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观念。以嵩山为中心,夏、商、周三代建都立国于此,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刻下了“天地之中”的深深印记,成为华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br> 伴随着“天地之中”观念,中岳嵩山为历代王朝所尊崇,逐步形成了佛道儒三教汇聚、文人学士群集的繁盛局面。围绕“天地之中”的理念建构,保存至今的代表性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传统建筑群体,不仅是几干年来中原建筑史的真实映射,也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独特的文化记忆。</h1> <h1>  刚进展厅这儿,就碰到一家人,年轻的妈妈在认真地对着展板对孩子讲解,可惜一开口就读错字了——身边的爸爸纠正,一看我经过,又忍不住不好意思地笑起来。见我认真看展,还问我,是不是老师?哈哈,我只好说,只是个人兴趣爱看博物馆。不管怎样,能耐心带孩子来博物馆讲解,不是把孩子扔给讲解员的爸爸妈妈,都是耐心愿意陪伴孩子成长的好父母。</h1> <h1> 【中州要津】<br>  郑州雄踞中原腹地,北有黄河蜿蜒,西部嵩岳峙立,东域平原辽阔,山川形胜得天独厚。地理优势使得郑州成为交通四方的枢纽。历史上,鸿沟、通济渠的开凿加强了郑州与外界的通达,敖仓、洛口仓等重要粮仓的设立,见证了这里对天下经济命脉的把控,“得中原者得天下”,郑州因此成为群雄逐鹿的主战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是重彩的篇章。</h1> <h1> 【鸿沟通运 粮聚敖仓】<br>  为振济天下、富国强兵,魏惠王十年(前360)兴工开凿鸿沟,与济、汝、淮、泗诸水相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运网络。鸿沟与黄河交汇处的荥阳(今郑州古荥镇),逐渐发展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作为军事要地和交通枢纽,秦王朝在此兴建了规模庞大的敖仓,敖仓位于北方漕运总干线的中间位置,联结四海,辐射八方,地位极为重要。</h1> <h1> <b><font color="#ed2308"> 王景治河。</font></b>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水患持续60余年。东汉永平十二年(69)夏,王景奉诏主持对黄河和汴渠的综合治理,他测量地势,开凿山阜,建立水门,修筑了自荥阳(今郑州荥阳东北)至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海口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及汴渠堤防,使黄河、汴水分流。<font color="#ed2308">经过此次治理,黄河在此后800年中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大大减轻了水患灾害。这是我国古代治理黄河的一次重大胜利。</font><br> 王景(约20~90),原籍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东汉水利工程专家。永平十二年(69)受命主持治理水运交通命脉汴渠和黄河堤防,功效卓著,使黄河相对安澜近八百年。永平十五年(72),拜为河堤谒者。建初七年(82),任徐州刺史,次年迁庐江太守,后卒于任上。任庐江太守期间,王景推广牛耕、养蚕,带领百姓修复芍陂、发展生产,使境内日益富庶丰饶。</h1> <h1> 【运河交汇 仓廪广布】<br>  鸿沟开凿于战国时期,西汉时逐渐被汴渠所代替。隋大业元年(605),炀帝下令开挖的大运河,由向南至余杭(今杭州)的通济渠和向北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组成。隋唐大运河利用了先前朝代众多的运河河道。作为南北运河的枢纽要地,郑州藉漕运之利,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自大运河与黄河汇合处至洛阳,设置有河阴仓、洛口仓等大型粮仓,对国家粮食的集散调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1> <h1> 【军事要冲】<br> 郑州乃中天下而立,八方辐辏。这里名山雄峙,控御险要,平原广袤,占得天独厚之利,居经营四方之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翻开郑州历史长卷,有关战争的记录层见叠出、不可胜数,这其中既有智勇双全、耐人寻味的郑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又有可歌可泣、影响深远的崔苻泽奴隶起义;既有硝烟弥漫、气势恢弘的汉末官渡之战;又有彪炳史册、千古流芳的岳家军克服郑州的传奇……从农民起义到诸侯争霸,从楚河汉界到抗金烽火,一幕幕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征战,留下了惊心动魄、慷慨悲欢的无尽旧事,演绎出曲折离奇、吟咏不息的几多传奇。诸多战事产生的重大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h1> (铁刀,汉) (铁矛/环首铜刀,汉) <h1> <font color="#ed2308"><b>秦、魏华阳之战。</b></font>华阳之战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与魏、赵联军之间的一场鏖战。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赵国与魏国进攻韩国的重要城邑华阳,韩国无奈向秦国求救。秦昭襄王派遣名将白起等率军救援韩国。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长途奔袭,突现华阳战场,大败魏、赵联军。此战秦军共斩杀联军十五万人,占领大片土地和城池,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h1> <h1></h1><h1> <font color="#ed2308"><b> 春秋战国时期郑州的军地位与著名战役。</b></font>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郑州规模较大的战争约80次,其中包括开启我国迂回进攻之始的郑、卫制北(今荥阳境内)之战,不战而胜的郑烛之武智退秦师战例,首开春秋时代诸侯兼并战争的郑国伐郐之役,第一次大规模奴隶起义崔苻泽(今中牟东北)奴隶起义,以及秦国“示天下要(腰)断山东之脊”的华阳之战等。<br></h1><h1> <font color="#ed2308"><b> 秦汉时期郑州的军地位与著名战役。</b></font>秦汉时期的郑州,以荥阳为中心,地处交通要道,经济文化发达。秦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较大规模的战争有10余次。如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围攻荥阳,后吴广战死于此;楚汉战争时,刘邦与项羽在这里长期对峙、反复争夺,最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汉建安五年(200),在中牟爆发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等。</h1> <h1> <font color="#ed2308"> <b>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州的军地位与著名战役。</b></font>这一时期,郑州局势飘摇不定,先后被曹魏、晋、汉、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统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政治和军事集团,为了争夺中原统治权,在这里干戈相见、纷攘不休,发生的战争大大小小不下数十起,主要有晋赵王司马伦之乱、晋李矩袭汉刘畅荥阳之战、晋耿稚袭汉刘粲小平津之战、后赵镇压梁犊起义等。连年的战争,使得本来繁荣富庶的中原大地变得满目疮痍。</h1> <h1> <font color="#ed2308"><b>隋唐时期郑州的军地位与著名战役。</b></font>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繁荣时期。隋唐大运河开通以后,作为全国水陆交通枢纽的郑州,此时期发生的战争主要分为三类:隋、唐、后周王朝的统一战争;平叛和削藩战争;隋末、唐末农民起义。其中的著名战役主要有瓦岗军起义、唐击窦建德虎牢之战、后晋平范延光汜水之战等。</h1> <h1> <font color="#ed2308"><b>宋金元明时期郑州的军地位与著名战役。</b></font>北宋建立以后,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在地方管理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自宋以降,由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以及思想钳制的强化,发生在郑州的战争罕有地方割据之乱,大多为改朝换代的攻伐之战和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战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岳飞郑州抗金、元末刘福通红巾军起义中牟之战、明末农民军荥阳大会和李际遇起义等。<br></h1><h1> 岳飞郑州抗金。南宋绍兴十年(1140),金兵大举南侵,岳飞受命御敌。闰六月二十五日,岳飞部将杨成率部抵达郑州南郊,打败金军万户漫独化5000以上人马,金军仓皇撤离。这是岳飞收复中原的重要战役,充分显示了岳家军指挥有方、勇猛顽强的精神。在此前后,岳家军陆续攻克洛阳、郾城、临颍、颍昌等地,金军闻风丧胆,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h1> <h1> <font color="#ed2308"><b>【华夏圣地】</b></font><br> 来到“天下之中”第二展厅。<br> 中岳嵩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嵩山脚下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拥有中国古代国家级礼制建筑的典范—汉三阙,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等,其类型之多、规格之高、历时之久、影响之深,世所罕见。2010年,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h1> <h1> <font color="#ed2308"><b> 观天授时。</b></font>中国自古重视天象观测和历法修订,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相传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在阳城(今登封告成)测日影以求得地中。唐代在其址上竖立石表,名曰“周公测景台”。元世祖忽必烈为恢复农业生产,任用郭守敬和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在全国建立了27座天文观测站,而登封观星台作为其中重要的一座,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font color="#ed2308">郭守敬依据大量观测资料精密计算,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font></h1> <h1> “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这是流传在登封告成镇一带的民间俗语。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地都有个中心,这个中心就在今登封市告成镇。据传,周初周公姬旦在这里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测得此地为天地的中心。告成原北塞门外有一块石头,如胆状,人们认为其与天心配合,故名地胆石,寓意天之中,地之腑。</h1> <h1> <font color="#ed2308"><b> 【礼制典范】</b></font><br> 礼制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内核,集中地反映了阶级社会中的等级、人伦、天人关系和行为准则,维系着王朝的统治基础。嵩山位居中原腹地,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自古被视为“万山之祖”,因而成为历代帝王接天通地、永固江山的封祀对象。<font color="#ed2308">嵩山脚下的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少室山神和夏启之母的场所,是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祭祀、封禅文化的实物遗存,</font>堪称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h1> <h1> 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城门、宫殿、祠庙、第宅、陵墓等前面的礼仪建筑,一般成对出现,用来标志入口,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阙体分为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或由正阙和副阙组合而成。阙出现很早,周朝时就有记载,汉代是建阙的兴盛期。<font color="#ed2308">我国现存古阙30余座,是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中绝大多数为汉阙,除中岳“汉三阙”为祠庙阙外,其余均为墓阙。</font></h1> (汉三阙) <h1> <font color="#ed2308"><b>太室阙</b></font>位于登封中岳庙前600余米处,是汉代太室祠前的神道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为当时阳城县长吕常所建。阙身除镌有阙铭外,其余均以石块为单位雕刻画像,现存较为完好的有50余幅。<br> <font color="#ed2308"><b>少室阙</b></font>位于登封城西少室山东麓,是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少室阙建于东汉延光二年(123)前后。阙身以长方形石块垒砌,主阙顶部为四阿式,上雕瓦垄、垂脊,四边雕柿蒂纹瓦当和板瓦。子阙比正阙低,顶为半四阿式。阙壁雕饰画像,现存较完整的有60余幅,内容丰富多彩。<br> <font color="#ed2308"><b>启母阙</b></font>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城北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为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颍川太守朱宠所建。启母阙结构与太室阙相同,阙壁四周雕饰画像,较完整的现有60余幅。</h1> <h1> <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中岳庙</font><font color="#333333" style="">位于</font>登封市太室山南麓,背依黄盖峰,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称。中岳庙前身是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南北朝时期成为中原地区道教活动中心。庙院现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近400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色调和谐。现存建筑格局至少可以上溯到金代,多复建于清代,为我国五岳中规模最大的历史建筑群。</h1> <h1> <font color="#ed2308"><b>嵩阳书院</b></font>位于太室山峻极峰下,前身为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的嵩阳寺,五代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宋景祐二年(1035)赐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保存了传统书院的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体现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三大功能。</h1> <h1> <font color="#ed2308"><b> 程门立雪新儒学。</b></font>儒学以孔子为宗师,后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创新,到汉武帝时,儒家学说被奉为官学,成为文化主流。但汉朝以后,儒学地位下降,衰败长达千年,直到进入宋代复以理学形式再度兴盛,即赫赫有名的程朱理学。以嵩阳书院为中心的嵩山地区,是理学传播的重要基地,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颜、程颐兄弟曾在嵩阳书院讲学著书,为儒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h1> <h1> <font color="#ed2308"><b>初祖庵</b></font>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北五乳峰下,是宋代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而建。初祖庵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是宋《营造法式》刊行后现存最早、地域关系最直接的一处建筑实例,其主要构件仍然保持着北宋时期的面貌,<font color="#ed2308">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木石结构建筑。</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b>科技摇篮。</b></font>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走来,人类每一点前行,每一次跨越,背后无不是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的力量。勤劳勇敢的郑州先民,秉“天地之中”之利,汇聚吸收多元文化,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创造出一系列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这些发明创造涵盖陶瓷、冶金、天文、纺织等诸多方面,曾引领中国古代科技之先河,在世界科技文明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h1> (铜觚/铜爵,商) (黄褐釉绞胎枕,唐) (三彩双龙柄尊,唐) (月白釉瓷碟/青釉瓷盘,宋) (白釉黑彩草叶纹钵形瓷碗,金) <h1> “天下之中”郑州历史主题展看到这里就暂告一段落。这个主题下应该还有别的展厅,不过时间有限,就先转战到别的展厅去了。“繁花绽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十年摄影精品展郑州巡展”这个展览纯属真正的路过,既然遇见了,那便进去看看吧。虽然个别照片可能是摆拍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摄影技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管是抓拍和是摆拍,记录的,都是真实生活的一面。就算是摆拍,那也是反映的是当时审美,以及摄影师眼中最值得展现的被摄影对象的美。</h1> <h1> 【中国铁路50年瞬间撷取】<br> 原瑞伦摄。50年来,中国铁路从蒸汽、内燃到电力机车,直至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这组作品记录了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动人历程。<br> 1.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8时58分首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通过北京居庸关隧道,与古老的长城交相辉映。</h1><h1> 2.2009年3月17日,京沪高铁大胜关大桥正在吊装中铁路建设者们居高临下,面对脚下的滚滚长江水从不恐惧,安全优质地完成了大桥建设任务。</h1><h1> 3.1971年3月28日,包头开往北京永定门站的141次慢车上,列车员在售卖商品。</h1><h1> 4.每年春运,广州站返程客流急聚增多,铁路职工齐上阵维持站车秩序,缓解旅客拥堵的局面。图为1998年广州站春运旅客上车的情景。</h1><h1> 5.80年代,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左)和搭档王金宝在K264次列车上为列车工作人员表演相声。</h1><h1> 6.1995年11月16日,全长2536公里的京九铁路全线铺通。图为广东和江西两省交界的和平县百姓在定河特大桥两侧注视着全线铺通接轨的历史瞬间。</h1> <h1> 【凤凰于飞】<br> 万全摄。2015年11月2日,上海,首架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在中国商飞总装厂房内下线。C919客机是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2015年11月2日完成总装下线,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飞,2022年12月9日全球首架交付航空公司。</h1> (海上阅兵,2018年,张雷摄) <h1> 【速度】<br> 丁嘉一摄。2021年12月6日,浙江安吉,晨雾之中,一列高铁列车从光伏电站上方疾驰而过。</h1> <h1> 【世界大港宁波舟山港】<br> 李浙东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宁波舟山港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智能自动化程度和作业效率越来越高,已从一个河埠码头变成了世界大港,现有北仑、穿山、梅山等19个港区,目前集装箱航线超300条。<br> 1.1976年8月12日,甬江口炸山填海,宁波港建设拉开序幕。</h1><h1> 2.1982年6月22日,宁波港第一座万吨级煤炭码头建成。</h1><h1> 3.1991年10月22日,当年的集装箱装船,还需人工辅助。</h1><h1> 4.2004年8月2日,宁波港开始重点开拓国际集装箱业务。</h1><h1> 5.2017年5月23日,当时全球最大的巨轮靠泊鼠浪湖港区。</h1><h1> 6.2023年5月10日,繁忙的集装箱码头。截至当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h1> <h1> 【通达】<br> 黄欣仪摄。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深中通道位于珠江三角洲伶仃洋海域,是世界级“桥、岛、隧、水下互通”跨海集群工程,也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交通枢纽工程。</h1> <h1> 【风到哪里去】<br> 郑家裕摄。2023年2月23日,湖北宜昌秩归县两河口镇云台荒村,云海中的风力发电机组。</h1> <h1> 【作业】<br> 雷鸿摄。2018年11月30日,浙江舟山,在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中,电力施工人员在380米高空组装输电铁塔附件。</h1> <h1> 【 破冰】<br> 李佑坤摄。2018年1月24日,气温降至入冬以来的最低点零下26摄氏度,中国最北部的海上油田锦州9-3油田被海冰包围,现场及时调集大马力破冰船进行破冰作业。</h1> <h1> 【就位】<br> 胡志民摄。2020年12月23日,上海,两名工人站在苏河湾中心大楼建设工地高耸的钢柱上,协助钢梁就位。</h1> <h1> 【老与小】<br> 宋清中摄。2021年11月18日,河北张家口崇礼滑雪场,萌宝王予玑在宠物狗“旺仔”的陪伴下滑雪。当时只有11个月就能单板滑雪的王予玑,后来出现在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短片中。<br> 杨军摄。2022年1月22日,北京八一湖,60岁的张宝江(工厂退休工人,冬泳17年)从冻冰不久的湖面破“壳”而出。</h1> <h1> 【欢乐】<br></h1><h1> 伟学敏摄。2021年12月4日,广东中山隆昌村,小朋友在乡村运动会迎面接力比赛项目中拿到农产品。</h1> <h1> 【一次经验】<br> 柯国盈摄。2021年5月1日,浙江台州,在首届台州市少儿滑轮比赛双鱼过桩比赛中,一位小朋友不慎跌倒。</h1> <h1> 【功夫】<br> 梁丹斌摄。2021年5月3日,浙江台州温岭,小广场上,两只小狗相互搭着前腿,似在学着晨练的人们打太极。<br> 屈兰根摄。2016年5月22日,北京天坛公园,一位练功老者的功夫让外国游客大为吃惊。</h1> <h1> 【“一字马”】<br> 辜鹏博摄。2020年7月,湖南长沙,高考结束后,考生跨出一个漂亮的“一字马”。</h1> <h1> 【悬崖村系列作品】<br> 陈杰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坐落在海拔626米至1600米土壤肥沃的山坳中,村民进出村,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走过12级218步藤梯,被外界称为“悬崖村”。凉山州和昭觉县先后投资修建了钢梯,并将“悬崖村”山下的勒尔小学建成了在全县硬件和师资力量最好的完全小学。如今,“悬崖村”经过几年的改造,已经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br> 1.2020年5月16日,钱地有三在昭觉县城的新家里。他说在县城里住的房子好、上学更方便,还有他最爱的篮球场。2.2020年5月13日,搬进昭觉县城的新家后,吉克石里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起舞。当天,她的新床和新衣柜填充了这个房间。3.2021年10月12日,昭觉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的幼儿园。4.2016年5月14日,在三位家长的保护下,15个孩子从山下的勒尔小学出发放学回家。5.2016年11月19日,当地政府为“悬崖村”架设了钢梯。孩子们攀登最后两段钢梯。<br></h1> <h1> 【新三峡人系列作品】<br> 李凤摄。三峡库区1994年正式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到2010年三峡百万移民工程全部完成。走进高峡平湖,走进三峡人中间,在环境变化的同时,三峡人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1.2021年10月3日,搬迁到重庆巫山县城的一对新人回巫峡老家结婚。2.2015年5月5日,湖北夷陵太平溪码头,一对双胞胎女孩回到祖辈搬迁前的家园。3.2022年8月10日,湖北宜昌,市民在江边看电影。4.2012年3月8日,湖北秩归郭家坝,刘敏华把老家的桃花树背往新家,老家已淹没在水下。</h1> <h1> 【绿野良田】<br> 张茂摄。2021年,海南三亚,由袁隆平院士领衔成立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有近百亩试验田,里面选育着近2000份水稻种质资源。从2016年开始,工作人员每年秋季就奔赴三亚南繁基地进行水稻播种,待到次年四五月份水稻成熟采收后,再带着培育出的优质的耐盐碱水稻品种返回山东青岛总部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图为2021年4月5日,科研人员正在为水稻搭建防鸟网。</h1> <h1> 【飞行表演】<br> 李建束摄。2018年11月,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举行,在附近农田作业的农民观赏特技飞行表演。</h1> <h1> 【生命的礼物 23年见证:坠洞幼女当娘了】<br> 陈更生摄。1995年10月15日,1岁半的女孩李恒随母亲来到河南郑州看望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父亲时,不慎跌入工地一个8米深的桩基洞中,被卡在直径不到40厘米的洞体中间。300多人展开立体营救。3个多小时之后,成功将李恒从深洞救出。这组照片记录了此后23年,李恒的人生经历。<br> 1.1995年10月15日,医生抱着李恒紧急送往医院。2.1999年6月3日,李恒展示珍藏的当年被救照片。3.2005年10月4日,李恒帮助家人干农活。4.2011年7月23日,中州大学组织学生到上海实习,李恒第一次到上海外滩。5.2014年6月7日,李恒参加专升本考试后走出考场。6.2017年12月3日,出嫁时刻,李恒向父母道别。7.2018年3月7日,李恒的儿子出生。看到儿子那一刻,李恒露出幸福的笑容。<br></h1> <h1> 【缙云山火】<br> 龙帆摄。2022年8月,重庆缙云山爆发山火。8月25日,救援力量正全方位对山火进行扑救。</h1> <h1> 【缙云山“人链”】<br> 郑新洽摄。2022年8月,重庆缙云山爆发山火。8月25日,自发前来的救援者在隔离带排成“人链”,—点点地往山上运送物资。</h1> <h1> 【神仙山护林员】<br> 李渤摄。2021年,河北阜平,年过古稀的东风林场专职护林员段金龙在神仙山主峰海拔1869米峰顶的石头小屋居住。东风林场面积3000亩,每年10月1日至次年5月底,段金龙都需要驻扎在山顶,每天巡山要走20公里以上。30年来,神仙山的事故记录为零。2020年9月,段金龙获“全国最美护林员”称号。</h1> <h1> 【从人工繁育到野化放归】<br> 何海洋摄。为了保护大熊猫,1978年,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在四川卧龙建立,以卧龙为基地的人工圈养繁育研究工作也同时开展。2012年,四川启动大熊猫野化放归和野外引种,以改善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来促进大熊猫种群复壮。2021年7月7日,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目前,科研人员正着力提高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促进圈养种群间基因交流,使大熊猫种群更加健康、数量稳定增长。<br> 1.2022年7月12日,卧龙神树坪基地,科研人员检查大熊猫幼崽身体状况。2.2011年2月19日,卧龙核桃坪基地,身穿熊猫服的科研人员将半岁的大熊猫“淘淘”放入背篓,转移到野训基地。3.2021年9月16日,卧龙神树坪基地,育幼室里的4对大熊猫双胞胎。4.2017年1月11日,雅安碧峰峡基地,2016年新生的8只大熊猫集体亮相。5.2018年12月27日,四川都江堰,圈养大熊猫“琴心"被放归保护区。这是首次在成都野化放归大熊猫。6.2014年11月28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一只大熊猫望着远方。当年因为汶川地震离开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十多只大熊猫回到了故乡。</h1> <h1> 【温州往事系列作品】<br> 萧云集摄。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发扬“走追千山万水,说尽千喜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1993年,温州提出“第二次创业”,率先在全国喊出了“质量立市”的口号。温州民企也由此开始了品质和品牌之旅,如今已成为中国的品牌大市。勤势、肯干、不怕苦的温州人在改革开故的浪潮中趟出了独特的温州发展路子。<br> 1.1983年4月12日,浙江温州苍南县宜山镇的水运码头。 2.1996年8月16日,小巧的菲亚特出租车行驶在温州市区。3.1985年2月7日,苍南县灵溪镇,机关青年学习交谊舞。4.1994年10月20日,苍南县钱库镇,农村妹子也有手机了。5.2000年4月11日,在金温铁路沿线向旅客兜售食物的温州人。6.2021年5月14日,苍南县灵溪镇,温州女子勇于尝试,开启电商直播。<br></h1> <h1> 【从九眼楼长城远眺北京】<br> 从北京延庆的“万里长城第一楼”极目远眺,百余里外,中央商务区(CBD)清晰可见。 </h1> (鲲鹏极目,徐波摄) <h1> 【烈焰苍穹】<br> 陈肖摄。1.2022年7月24日,海南文昌,长征五号B遥三火箭发射问天实验舱。2.2020年11月24日,海南文昌,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3.2022年5月10日,海南文昌,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h1> <h1> 【只此青绿】<br> 王正坤摄,2022年4月29日,重庆巫山,长江巫峡翠屏峰超然卓立,只此青绿,郁郁葱葱。</h1> <h1> 【空中猎杀】<br> 刘毅摄,在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一只猎豹腾空而起,后空翻抓住了同样凌空跃起的黑斑羚。</h1> <h1> 【江豚的微笑】<br> 雷吉平摄。湖北宜昌段,一头江豚在捕鱼。</h1> (仙鹤颂,周民摄) <h1> 【欢颜】<br> 2020年9月21日,在地处帕米尔高原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孩子们身着民族盛装参加文艺演出。</h1> <h1> 【田间演出】<br> 东哈达摄。2021年9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乌兰牧骑在丰收乡丰收村农田里为劳作的农民表演节目,深入宣传“乡村振兴”国家战略。</h1> <h1> 【雪山前的瓦恰乡一家人】<br> 帕米尔塔吉克人系列作品,李馨曌摄。2018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的交通工具由小毛驴变成了现代交通工具。</h1> <h1> 【格桑花丛中的两姐妹】<br> 帕米尔塔吉克人系列作品,李馨曌摄。2012年,斯莱缇小姐妹带着妈妈绣的塔吉克小花帽站在格桑花丛里,格桑花耐寒抗风,增添了盎然生机与活力。</h1> <h1> 【丰收的季节】<br> 帕米尔塔吉克人系列作品,李馨曌摄。2019年秋收季节,农用机械前的合影。塔吉克族孩子们经常帮父母劳作。</h1> (昆韵清梦,杨建川摄) (国风清韵,范毅摄) <h1> 【游大龙】<br> 文洁摄。“姑田游大龙”是闽西客家传统的元宵节庆活动,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1> <h1> 【中国龙】<br> 罗韬摄,2022年珠海航展上的歼-16战机,在空中遨游似蛟龙。</h1> <h1> 展览走到结尾。一个红衣女郎飞扬的长裙与路过的老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恰好反映了,这是一个飞扬自信又包容的的时代。活在此刻,挺好。</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