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休学的原因与对策—陈默教授(2025.7.2)

张妍君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日,濮阳县一行9人怀着对家庭教育全新认知的期待与热忱,迈着坚定且充满求知欲的脚步,踏上了新乡辉县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研修之路。</p> <p class="ql-block">在“河南省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研修班”的现场,一位女性讲师正围绕“厌学”与“休学”现象展开深入剖析。她指出,许多孩子并非真正“不能学”,而是“不愿学”,这种状态往往与课堂缺乏吸引力、学习压力过大、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密切相关。她以生动的案例说明,当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选择逃避学校生活时,背后往往隐藏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在研修班的合影环节,学员们齐聚舞台,留下珍贵的纪念。这场研修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理念的碰撞与成长的契机。大家纷纷表示,通过系统学习,对“厌学休学”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掌握了更具实操性的应对策略。</p> <p class="ql-block">陈默,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带来了极具启发性的观点。他强调,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理解与陪伴,而非控制与施压。许多孩子厌学、休学,其实是在用“沉默”或“逃离”表达内心的痛苦。父母若能及时察觉并调整沟通方式,往往能有效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p> <p class="ql-block">“家有厌学休学生”这一主题引发了现场强烈共鸣。屏幕上展示的卡通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在学习中的无力感与挫败感。讲师指出,孩子厌学的背后,往往是家庭关系、师生互动、同伴交往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些,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厌学学生自身的认知原因”时,讲师指出,许多孩子并非天生不爱学习,而是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或对未来充满幻想而忽视现实努力,又或是在长期压力下产生逆反心理。这些认知偏差如果不及时引导,很容易演变为逃避行为。</p> <p class="ql-block">在分析“厌休学生的生理原因”时,讲师列举了几个关键点: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内容过难等。这些生理层面的挑战,往往被忽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状态。理解孩子的身体极限,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讲师进一步剖析了“厌休学生的自身心理原因”,包括长期紧张、竞争压力、难以面对父母期望、孤独感等。这些心理负担如果长期积累,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学习动力,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讲师强调,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是孩子重建信心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在探讨“厌休学生的亲子关系原因”时,讲师指出,情感负担、恋母情结、同性父母排斥、早期创伤、反控制心理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孩子厌学的诱因。家庭关系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态度。</p> <p class="ql-block">在“厌休学生的手足关系原因”部分,讲师提到,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忽视、比较等,也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家庭中若缺乏公平与理解,孩子很容易将负面情绪投射到学习上。</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厌休学生的同伴关系原因”时,讲师指出,社交技巧缺乏、心态不良、个性缺陷、被霸凌、特殊事件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孩子如果在学校中缺乏归属感,很容易选择逃避。</p> <p class="ql-block">在分析“厌休学生的家庭危机事件原因”时,讲师提到家庭经济崩溃、父母失业、亲人去世、亲人入狱等重大变故,都会对孩子造成深远影响。这些事件往往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他们陷入情绪低谷,甚至放弃学业。</p> <p class="ql-block">在探讨“厌休学生的亲子关系原因”时,讲师再次强调了情感负担、恋母情结、同性父母排斥、早期创伤、反控制心理等关键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p> <p class="ql-block">在研修班的尾声,讲师以“一人生病全家吃药,一人跌倒全家成长”作为总结,强调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孩子的成长问题需要整个家庭共同面对与调整。只有父母先学会理解与改变,孩子才有可能走出困境,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与生活的信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