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张掖北武当风景区

保温管科技

<p class="ql-block">张掖北武当风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城北郊,是西北地区著名的道教圣地,素有“塞上小武当”之称。</p><p class="ql-block">景区特色</p><p class="ql-block">‌道教建筑群‌:景区内建有玉皇阁、真武庙、三清殿等道教建筑,依山而建,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山势险峻,植被茂密,登顶可俯瞰张掖城区及黑河湿地,尤其适合日出日落观景。</p><p class="ql-block">人文景观‌:传说在山崖绝壁上修建的庙宇曾用羊驮砖石建造,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景点亮点</p><p class="ql-block">天然石景‌:包括石鸡拉骆驼、石门、石棺材等天然形成的奇观,形态逼真。</p><p class="ql-block">生命之水‌:山泉从石壁流出,滋养了山上的植被,形成独特生态。</p><p class="ql-block">景区融合自然风光与道教文化,既有观赏价值,又可体验传统道教文化氛围。 ‌</p> <p class="ql-block">‌张掖北武当是位于中国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的道教圣地,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建议安排1日行程深度游览。‌该景区始建于1698年,与湖北南武当遥相呼应,以道教文化遗存和独特丹霞地貌著称,核心游览区包含27座古庙遗址与天然石景群。</p><p class="ql-block">交通攻略</p><p class="ql-block">自驾路线‌:从张掖市区出发沿X214县道向北行驶25公里,途径靖安乡抵达合黎山北侧景区入口,全程约40分钟。半山腰设有停车场,建议早晨8点前抵达以避开人流高峰。</p><p class="ql-block">公共交通‌:每日7:30/13:00在张掖汽车东站有直达景区班车,返程末班车17:30发车,单程票价15元。</p><p class="ql-block">必游景点清单</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大殿‌:仅初一、十五开放,平日可远观建筑群全貌,殿前沙枣树林荫道适合拍照。‌‌</p><p class="ql-block">‌天然石景群‌:包含石门、石棺、石鸡拉骆驼等象形景观,其中转铃子岩壁可俯瞰黄河支流与村落全景。</p><p class="ql-block">张三丰遗迹‌:探访传说中武当派创始人驻留的祖师庙遗址,现存明代风格壁画残片。</p><p class="ql-block">深度文化体验</p><p class="ql-block">古道徒步‌:沿明代隐士墓群分布的隐士谷步道行走(需向导带领),全程3公里耗时约2小时。</p><p class="ql-block">道教活动‌:农历三月三真武大帝诞辰日有大型法会,可观摩晨钟暮鼓仪式。‌‌</p> <p class="ql-block">张掖北武当山简介:</p><p class="ql-block">张掖北武当山,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名山。以下是对张掖北武当山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张掖北武当山地处张掖市区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自然环境:山中林木葱郁,空气清新,四季景色各异,是休闲避暑的绝佳去处。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叶满山,冬季银装素裹,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二、历史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北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山中古建筑群错落有致,香火鼎盛,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观光。</p><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山中融合了道教、佛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游客在游览的同时,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和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三、主要景点与特色</p><p class="ql-block">古建筑群:北武当山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包括庙宇、楼阁、亭台等,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山中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有奇峰异石、飞瀑流泉、古树名木等,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宗教活动:山中定期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如庙会、祈福等,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体验宗教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四、旅游价值与意义</p><p class="ql-block">旅游价值:张掖北武当山不仅是一处自然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山。游客在这里可以领略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意义:游览北武当山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可以增长见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繁荣。</p> <p class="ql-block">张掖市,古称甘州,是中国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东靠武威市、金昌市,西至嘉峪关市、酒泉市,南与青海省接壤,北和内蒙古毗邻。截至2024年1月,张掖市共辖1区5县,总面积3.86万平方千米。2023年年末,张掖市常住人口达110.46万,其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区秦陇语群的兰银片区。张掖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有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还有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七彩丹霞、田畴沃野、湿地、荒漠沙丘等地貌。张掖市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弱水流域即为月氏所居。西汉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占有河西后,归属匈奴右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从酒泉郡分出西部置敦煌郡,同时分出焉支山以东置张掖郡。</p><p class="ql-block">1985年,撤县设市,属张掖地区。2002年3月,张掖地区撤地设市,原张掖市改为甘州区。</p><p class="ql-block">张掖市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也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p><p class="ql-block">张掖文化沉积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27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还有祁连山草原、张掖丹霞等景点。张掖市经济以现代农业、生态工业、全域旅游业、数字经济、会展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领域为主,是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和能源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2024年,张掖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88亿元,比上年增长5.3%。</p> <p class="ql-block">名称衍变</p><p class="ql-block">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酒泉郡置张掖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得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p><p class="ql-block">考古遗存表明,早在五千年前,张掖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弱水流域即为西戎中的月氏所居。</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月氏、乌孙驻牧。</p><p class="ql-block">秦汉至南北朝时期</p><p class="ql-block">西汉初为匈奴属地。汉武帝时设张掖郡,取“张中国之掖,断匈奴右臂,以通西域”之意,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在浑邪王故居角乐得城始置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出西部置敦煌郡,同时分出焉支山以东置张掖郡。张掖郡辖张掖、姑臧、休屠、武威、揟次、鸾鸟、朴媪围、苍松、宣威、令居、枝阳等县。</p><p class="ql-block">晋代迁郡治于黑河东岸的今张掖城,改名为永平县。前凉、前秦、后凉和北凉均曾建都于此。</p><p class="ql-block">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郡县改设军镇,西凉州辖武威、敦煌、枹罕、鄯善4镇,张掖军隶武威镇。北魏后期,改镇为州,张掖继续保留西凉州建制,辖张掖、西郡、临松、建康、酒泉五郡。西魏至北周,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改西凉州为甘州,辖三郡:临松、西郡并入张掖郡(领永平、山丹、兰池、万岁、仙堤、金山六县)、建康郡(领表氏一县)、酒泉郡(领福禄、安弥、乐涫三县)。</p> <p class="ql-block">隋唐至宋元时期</p><p class="ql-block">隋代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并县撤郡,由州辖县。甘州撤销金山、兰池、万岁、仙堤,并入山丹县;撤销安弥、表氏,并入福禄县;改永平县为酒泉县,甘州直辖酒泉、山丹、福禄县。隋代后期,改州为郡,改甘州为张掖郡,改酒泉县为张掖县,改山丹县为删丹县。张掖郡辖张掖、删丹、福禄三县。</p><p class="ql-block">唐代,为甘州张掖郡治,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河西被吐蕃占领后,置武威、敦煌两个军镇,甘州隶属武威军镇。</p><p class="ql-block">五代,甘州为回鹘所居。北宋至南宋,西夏占据甘州后,置甘肃监军司、镇夷郡、宣化府。南宋时,改镇夷、番和郡为州,镇夷郡直辖镇夷、番和州及西凉府;撤宣化府置甘州城司,镇夷州直辖甘州城司及删丹县。</p><p class="ql-block">元代,甘州前后设过两个省级都会: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置甘肃路总管府,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改为甘州路总管府;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置甘肃行中书省,辖七路二直隶州,即甘州、永昌、肃州、沙州、亦集乃、宁夏府、兀刺海路和山丹、西宁州。</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p><p class="ql-block">明置甘州左、右卫,属陕西行都司。</p><p class="ql-block">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取甘州,在张掖置甘肃卫,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撤销。洪武二十六年从庄浪(今永登)移陕西行都司于张掖,先后辖甘州左、右、中、前、后5卫及永昌卫、凉州卫、庄浪卫、西宁卫、山丹卫、肃州卫、镇番卫共十二卫,并直辖镇夷、古浪、高台、碾伯4个守御千户所。永乐年间,在张掖设甘肃镇,辖属四道:分巡西宁道(驻甘州卫城)、分守西宁道(驻凉州卫)、肃州兵备道(驻肃州卫)、西宁兵备道(驻西宁卫)。</p><p class="ql-block">清代,置张掖县,为甘州府治。</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甘肃巡抚由甘州移驻凉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甘州置甘肃提督,领甘肃、宁夏、西宁、安西四镇总兵;改分巡西宁道为甘山道。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撤销陕西行都司置甘州府,撤销甘州卫置张掖县,山丹卫改为山丹县;撤销高台、镇夷2千户所,设置高台县。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改甘山道为甘肃道,移治肃州;以张掖县丞分驻东乐,置东乐分县。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甘州府分张掖置抚彝厅(甘州分府)。至此,甘州府下辖二县(张掖、山丹)、一分县(东乐)、一厅(抚彝)。</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存道废府,州、厅、分县俱称县;撤销甘州府,抚彝厅、东乐分县改称抚彝、东乐县。张掖、山丹、东乐、抚彝4县归河西道(治武威)管辖;高台县属边关道(治酒泉)。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为行政区,张掖等4县由省直辖,高台县仍属安肃行政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抚彝县改为临泽县;东乐县改为民乐县,并移治洪水镇。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甘肃省分设七个行政区,河西设第六、第七两个行政区,张掖、山丹、民乐、临泽县属六区(治武威),高台县属七区(治酒泉)。</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隶属武威专区和张掖专区。</p><p class="ql-block">1970年,张掖专区改称张掖地区,辖张掖、民乐、临泽(驻沙河堡)、高台、山丹等5县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驻红湾寺)。</p><p class="ql-block">1985年,撤县设市,属张掖地区(今张掖市)。2002年3月,张掖地区撤地设市,原张掖市随之改为甘州区。</p><p class="ql-block">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p><p class="ql-block">2003年,张掖市乡镇由93个撤并到57个,同时配套推进合并村社建制。</p><p class="ql-block">2015年,甘肃省民政厅批复同意甘州区撤销长安乡、明永乡,设立长安镇、明永镇;高台县撤销黑泉乡、罗城乡,设立黑泉镇、罗城镇。</p> <p class="ql-block">自然地理</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经纬度范围为东经97°23'38″~102°37'57″,北纬37°51'24″~39°53'19″。东靠武威市、金昌市,西至嘉峪关市、酒泉市,南与青海省接壤,北和内蒙古毗邻,总面积3.86万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气候</p><p class="ql-block">张掖市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有光热丰富,昼夜温差大,风沙多,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干燥少雨,降水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张掖春季升温快,夏季干燥炎热,降雨集中,秋季短暂,冬季寒冷漫长。平均气温7.8℃,极端最低气温达-28.2℃,极端最高气温达39.8℃,平均气温年较差30.9℃。无霜期平均146天,最长达194天,最短为10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3076小时,年总辐射10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2.3-354毫米,年蒸发量1648至2154毫米。年蒸发量的地区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大,山区最小为1625至1798毫米,川区最大1843至2280毫米,全区年蒸发量1625至2280毫米,祁连山区1535至1729毫米。</p> <p class="ql-block">地质</p><p class="ql-block">张掖市地处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分界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其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变,可追溯到距今20亿年以前的元古代,后经多次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走廊南北山地隆起,中部下沉。</p><p class="ql-block">地质运动</p><p class="ql-block">20亿年以前,发生的阿拉善运动,使敦煌——阿拉善古陆形成,张掖市北部和龙首山一带随之上升为陆地,到中晚元古代(距今9.5—6.15亿年),北部龙首山一带经长期剥蚀之后,又下沉为浅海,沉积厚达2000多米的蓟县系碎屑岩。到震旦纪时,气候变冷,出现了冰川期,走廊南山、龙首山一带为海水覆盖,形成海洋型的冰川沉积地层。震旦纪末期发生强烈的托莱运动,祁连海槽褶皱隆起,张掖全部上升为陆地。晚泥盆世末,河西及张掖地区全部变为陆地。早石炭纪晚期,北祁连海向北扩大,海水已达龙首山一带,并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进入中生代后,由于印支运动,走廊南山西北东南向的高大山岭已经形成。侏罗纪时,北山及龙首山一带又下沉成为潮水盆地、湖泊及南部的山间盆地,由于气候温润,植物茂密,不少地区形成了煤层。白垩纪以来,由于燕山运动,走廊地带及北部的潮水盆地继续下沉,加上气候干燥,形成了红色、灰色河湖相的碎屑岩沉积。全新世以来,由于气候进一步变干,湖泊干涸,风砂地貌形成,绿洲不断遭受侵蚀。</p> <p class="ql-block">地质构造</p><p class="ql-block">张掖市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是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跌落的第一级分界处,也是重力梯度的分界带,南北地貌差异很大,地壳厚度在此发生明显变化,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张掖又处于天山——内蒙褶皱系北山褶皱带的南部,按板块构造分解,有阿拉善古陆板块、北祁连古洋板块和南祁连古陆板块三个单元。境内主要构造形迹有祁吕贺山字型构造西翼和东西向构造,在此基础上又迭加了河西系、雅布赖弧形系等构造体系。</p> <p class="ql-block">地层</p><p class="ql-block">张掖市地层在多次构造变动而受到挤压破碎、扭裂和位移,构造形迹纵横交错而复杂,归纳起来有走向断层和平推断层两类。特别是距今248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时期,地层在极为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发生不同程度的褶皱、继承性断裂、强烈上升与急剧沉降及地震,形成现今地质地貌格局。境内地层经受了前加里东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六次主要褶皱构造运动,形成复杂的地向斜、地背斜和短轴背斜、短轴向斜。北部以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白云质大理岩、石英岩为基底的震旦系及其之后沉积地层为盖层的中朝地台阿拉善台块;南部和中部为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北祁连褶皱带和走廊过渡带,在屡次构造运动影响下形成一系列地向斜、地背斜及断裂构造和断陷盆地。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使祁连山、龙首山、大黄山、榆木山急剧上升,成为年轻的中华式高大险峻山体及山前沉降剧烈的断陷盆地。在区域地质构造格局控制下,南部和北部地层岩性、变质作用和岩浆侵入及矿产分布差异较大,褶皱、断裂和新构造运动特征也不同。</p> <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位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汇处,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具有地势高亢,多高原和山地,沙漠戈壁分布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整体地势为南北高中间低,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海拔介于1284至5564米之间,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南部为祁连山地区,地势平坦,绿洲、河流、沙漠、戈壁相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中部为黑河水系冲积形成的绿洲平原区,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是全市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集聚区;北部为合黎山和龙首山剥蚀残山区,呈显著的荒漠景观,是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的天然屏障,南麓呈童山秃岭。</p> <p class="ql-block">水文水利</p><p class="ql-block">水文</p><p class="ql-block">张掖市境内有年径流量在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小内陆河40条,分属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东部的东大河、西大河、西营河属石羊河水系,出山后流入武威、金昌;中部东起马营河、童子坝河、洪水河、海潮坝河、大堵麻河、大野口河、黑河、梨园河、摆浪河、讨赖河、洪水坝河、马营河、丰乐河等诸多河流属黑河水系,除西段讨赖河、洪水坝河、马营河、丰乐河出山后流入酒泉、嘉峪关外,其余出山后均由张掖市境内开发利用;西部的石油河、白杨河属疏勒河水系,出山后流入酒泉玉门。</p><p class="ql-block">地表水是张掖市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及前山地带的26条河流,是全市开发利用的重点河流。张掖市河流年径流量为24.75亿立方米,其中:黑河干流15.8亿立方米,梨园河2.37亿立方米,洪水河1.19亿立方米,马营河0.90亿立方米,其它沿山支流4.49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山丹、民乐两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逐渐与黑河干流失去地表水力联系)。</p><p class="ql-block">黑河</p><p class="ql-block">张掖辖内,含黑河上游部分河段及全部中游河段,全长299千米。河床陡峻、水流湍急,天然落差3000多米,水力资源丰富,也是张掖市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其中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河道,长度313千米,是黑河流域产流区;莺落峡至正义峡为中游张掖绿洲,河道长为204千米,为黑河径流主要利用区;正义峡以下为下游,河道长为411千米。</p> <p class="ql-block">水利</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张掖市全市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80处,其中:集中式供水厂129处(千吨万人水厂29处),地下水机电井计量设施安装率达到95%以上,全市共计有61座水库,总蓄水量达35835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小海子水库</p><p class="ql-block">小海子水库总库容104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73万立方米,死库容175万立方米,2016年对下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上中下库从4月12日开始蓄水,其中上库正常蓄水位为1368米,相应库容66万立方米;中库正常蓄水位为1368米,相应库容518万立方米;下库正常蓄水位1368米,相应库容463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土壤</p><p class="ql-block">张掖市全区共有21个土类、55个亚类、74个土属,约96个土种。地带性土壤有灰棕漠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高山土等;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泽土、盐土、风沙土等。耕作土壤则集中分布在走廊绿洲,主要土类有灌漠土、潮土等。</p><p class="ql-block">自然灾害</p><p class="ql-block">张掖市处于祁连山北麓的肃南、民乐等地区长期面临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多种地质灾害影响,且区域内已有各类地质灾害风险点位233处,主要集中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民乐县。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构成较大挑战。</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平山湖蒙古族乡因降雨量骤增引发山洪暴发,并造成两名游客被困。</p> <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水资源</p><p class="ql-block">张掖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1400毫米,水资源总体呈现短缺局面。全市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净地下水资源量1.7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6.5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量1250立方米,亩均仅327立方米,分别为中国平均水平的75%和19%。</p><p class="ql-block">土地资源</p><p class="ql-block">2023年年末,张掖市共有湿地面积196914公顷,包括森林沼泽107公顷,灌丛沼泽5290公顷,沼泽草地134700公顷,内陆滩涂50079公顷,沼泽地6737公顷;耕地面积368737公顷,其中:水田155公顷,水浇地351994公顷,旱地16587公顷;园地有10648公顷,包括果园5995公顷,其他园地4653公顷;林地达396625公顷,其中乔木林地129720公顷,灌木林地224995公顷,其他林地41910公顷;草地1916193公顷,其中包括天然牧草地702319公顷,人工牧草地5542公顷,其他草地1208331公顷;还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511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994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0877公顷。</p> <p class="ql-block">矿产资源</p><p class="ql-block">张掖市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泛,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发现各种矿产地285处,能源矿产地55处、黑色金属28处、有色金属21处、贵金属5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26处、化工原料非金属7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91处。按储量规模分:大型矿产地17处,中型矿产地21处,剩余均为小型矿产地。已发现各类矿产64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43种(含亚矿种则为48种)。铁、钨、钼、芒硝、萤石、凹凸棒石、水泥灰岩等资源储量居甘肃省之首。其中铁、钨、白云岩、萤石、凹凸棒石资源储量占甘肃全市的80%以上(其中铁、钨占甘肃已查明铁资源储量的93%、90%以上),芒硝、熔剂用灰岩资源储量占甘肃全省50%以上。2022年新发现和评价2处以上大中型矿产地,新增煤炭资源储量4.5亿吨、铁矿0.3亿吨、铜矿900万吨、钨矿0.6万吨、钴矿0.2万吨、金矿4吨、萤石40万吨、石英岩10000万吨、石灰岩5000万吨、凹凸棒石粘土矿1000万吨。</p><p class="ql-block">可再生资源</p><p class="ql-block">张掖市水能、光能、风能、生物质能极为丰富,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总装机比重高达75.8%,市域内的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山丹县和民乐县等大部分地区均为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太阳总辐射量高于6100兆焦耳/平方米,水能资源可开发总量达到4500兆瓦。</p> <p class="ql-block">生物资源</p><p class="ql-block">植物资源</p><p class="ql-block">张掖市分布的植物有1000多种,书载600余种。其中野生植物方面芳香植物25种,观赏植物40多种,饲用植物20多种,药用植物80多种,淀粉植物19种,油料植物18种,染油植物16种,烤胶植物12种,橡胶植物6种,菜食植物20多种,固沙植物20多种,还有各种花卉70多种,各种食用菌20多种。除耐寒性针叶林和一些落叶阔叶林外,超旱生性小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较为广泛,还有大面积的盐生植物、少量喜温、中性及一年生种子植物。其中张掖黑河湿地保护区范围内还分布有植物30目66科248属43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8种。祁连山国家公园张掖片区有野生维管植物95科465属1501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7种,如管花肉苁蓉、水母雪兔子、桃儿七等。截至2020年,张掖市森林面积达到888.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65%,森林蓄积量2021.49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原面积达3225.07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48.7%。</p><p class="ql-block">动物资源</p><p class="ql-block">张掖市共有野生动物262种,占全国1636种的16%,占甘肃全省578种的45.3%。其中兽类59种,占全国450种的13.1%,占全省137种的43.1%;鸟类203种,占全国1186种的17%,占全省441种的46%。属于国家保护一、二类野生珍贵兽类有雪豹、野驴、马熊等17种,占全省35种的48.6%;一、二类野生珍贵鸟类黑颧、白尾海雕、大天鹅等38种,占全省66种的57.7%。有候鸟种类61种,祁连山张掖片区还是中国雉鸡类集中分布地区,有食虫鸟类105种,野生脊椎动物29目79科35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4种。初步查明有各类昆虫1300余种,林地土壤中还有多种原生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p> <p class="ql-block">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张掖市全市划定10个自然保护地,包括1个国家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自然公园、2个省级自然公园。</p> <p class="ql-block">张掖国家湿地公园</p><p class="ql-block">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甘州城北郊,是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设立,以永续保护与适度利用湿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为目的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区划面积1347.6公顷,边界范围东至昆仑大道延伸段,西至张掖滨河新区西三环路;南至北三环路、滨湖路,北至滨河大道、乌江镇谢家湾村、三闸镇三闸村耕地。</p><p class="ql-block">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也成为“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湿地公园。</p><p class="ql-block">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率达72.8%,湿地水质达到Ⅲ类以上,部分泉水水质达到Ⅰ类以上标准,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湿地公园现有植物45科122属197种,野生动物100多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黑鹳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等23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是中国城市内动植物资源颇具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2011年被国家旅游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被评选为全市“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4年被评选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6年12月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p> <p class="ql-block">人文</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张掖市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一直在中原与西域的文化经济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化沉积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有独特的裕固族、蒙古族、藏族风情等,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p> <p class="ql-block">饮食</p><p class="ql-block">张掖人的食肉与战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由于地处各民族部落交融地带,又是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古时候的张掖人争夺草场、守卫疆土都需要实力来支撑,古张掖地区的饮食便具有明显的符合战争实用的习惯,讲究快做、快吃、快饱,吃饱了还不易饥饿的特点。现代张掖人保留了这种餐食习惯,喜食牛羊肉也成为张掖的地方特色,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作为主食来享用。</p><p class="ql-block">甘州臊面</p><p class="ql-block">甘州臊面是张掖有名的汉族传统小吃,不仅是日常饮食的主食之一,更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早餐。主要讲究“薄、亮、筋”,就是面要薄,汤要亮,面条吃起来要筋道、软滑。所用的面条是用双擀杖擀的,最多时一张面可达15公斤,擀好后,切成的面条形同韭叶,薄似纸片,长如丝带。汤以鸡汤为佳,牛、猪排骨汤亦可,加入胡椒粉、姜粉、醋、酱油等调味品及适量水淀粉,使汤达到一定的色度和浓度,最后配以白水肉丁、油炸豆腐片、葱花、香菜等佐料即可。2015年8月13日,甘州臊面(张掖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临泽四坝蒸饼子</p><p class="ql-block">四坝蒸饼子也叫面筋,由于适口性强、制作方便,从数十种面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临泽面食品牌。饼子在蒸荜上绷到薄如羽翼、轻如纱绢的程度后入锅蒸熟,逐张抹油卷筒切条,达到内虚外筋、柔软光滑、通透洁净、绵软爽口的境界,再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更是浓香四溢。2010年7月6日,临泽四坝蒸饼子(张掖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青稞面搓搓</p><p class="ql-block">青稞面搓搓在当地又叫青稞面搓鱼子,是一种既营养又健康的面食。以民乐特产的青稞面为原料,用凉水加少许食碱和面、揉匀,再用热毛巾盖住焐上半小时后,把面切成小块放在案板上,先每只手里搓1至2条,搓到30厘米左右后把两只手里的合并在一起,再用两只手同时来回搓成60至80厘米。也有把面掐成指头肚大小,搓成两头尖中间粗、长约2至3厘米左右的面鱼。搓好后用开水煮熟,佐以香油炝盐末、蒜泥、醋、红辣子等调味品。青稞面搓搓作为民乐特色小吃,源自民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15年8月13日,青稞面搓搓(张掖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地方特产</p><p class="ql-block">张掖葡萄</p><p class="ql-block">张掖市由于北纬38°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张掖葡萄品质优势明显,也让张掖成为中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以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为主,全市共种植各类葡萄6.95万亩,年产量达6.6万吨。近年来,张掖市先后荣获“全国鲜食葡萄金奖”“甘肃十大名果”“中华名果”称号,2009年获绿色食品认证,2015年获原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p><p class="ql-block">山丹羊肉</p><p class="ql-block">山丹县肉羊养殖历史悠久,是河西走廊的肉羊养殖大县。且由于山丹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山丹羊肉肉质细腻、味美、无膻味,且营养丰富的特色。“山丹羊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认定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好中优”目录,是河西走廊最具悠久历史的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习俗</p><p class="ql-block">裕固族传统婚俗</p><p class="ql-block">裕固族婚俗是裕固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裕固族古代语言、民歌、神话传说、谚语故事、传统礼仪等丰富的内容,也蕴藏着承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内容,如萨满教、原始崇拜、佛教信仰等。其内容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参与人数之广泛、形式多样。</p><p class="ql-block">裕固族婚俗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也有自由恋爱。到了婚龄,由男方准备聘礼,明媒正娶,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裕固族婚礼仪式繁多而隆重,主要有:求亲订婚、选人请客、娘家宴请、姑娘戴头面、惜别送亲、打尖迎亲、马踏帐房、射箭拜天地、冠戴新郎、看验酒席、酒宴颂歌、新娘打茶、回亲等十几项程序28个礼节。主要程序要进行3天,第一天在女方家举行出嫁仪式,第二天在男方家进行婚娶仪式,第三天结束。另外,裕固族还有一种婚俗,即东部裕固语的地区“勒系腰”婚和西裕固语地区的“帐房杆子戴头面”婚,它只是一种仪式,而不是真正的婚约,现已失传。裕固族婚礼仪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大河乡、皇城镇、康乐乡。</p> <p class="ql-block">送年食</p><p class="ql-block">张掖有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p><p class="ql-block">社火</p><p class="ql-block">张掖的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花样别致,其地方色彩浓厚,民族特点鲜明。社火一般由各乡村、街道和民间团体进行组织活动,到每年腊月即开始排练,正月初三正式演出,正月十五进入高潮。张掖的社火种类有:秧羔子、舞狮、耍龙灯、旱船、高跷、铁芯子、地蹦子、还有八仙子、霸王鞭、倒羊角等。近年来,陇东到张掖的移民又将太平鼓、安塞腰鼓、老年秧歌带进了张掖,使张掖社火更加繁华、热闹,场面更加宏伟。</p><p class="ql-block">秧羔子是张掖社火的核心和主体。每个社火队,必有秧羔子,秧羔子是一种以打击乐伴奏的跑跳集体舞。领舞者为指挥,此角色一般有善于言辞又灵活多变者扮演。秧羔子舞队共16人,分为四排,每排4人。在舞蹈进行的间歇间,由他插一段类似戏剧噱头的“杂活”,俗称“卖膏药”,因此,又叫“膏药匠”。在跳完一个系列的套路后,“膏药匠”还要针对不同的场合韵白一段颂词。秧羔子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但套路繁多,共有72种,如单摆尾、双摆尾、单万字、双万字等。</p> <p class="ql-block">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张掖市境内文物遗存丰富,是甘肃省仅有的四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保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270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4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30处。还有已公布的42处历史建筑,护11处中国传统村落,市域范围内的古树群12处、各级古树名木213株。国有馆藏文物总量达12027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2780余件(套)。</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9月,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河西宝卷、裕固族服饰、裕固族婚俗、裕固族民歌、甘州小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8项,417项县区级非遗项目;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73人、市级非遗传承人394人、县级非遗传承人744人,保护项目涵盖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门类。张掖市建成省级非遗工坊15家,非遗保护传承中心5家,非遗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23家,各级重点项目传习所52家,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裕固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还已建成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和河西宝卷、甘州小调等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项目传习所16个。现有各类博物馆105个,其中91个被命名为“甘肃省历史再现工程”,总数名列甘肃省第一。</p> <p class="ql-block">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p><p class="ql-block">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河西宝卷、裕固族婚俗、甘州小调。</p><p class="ql-block">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肃南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河西宝卷、裕固族民歌、剪纸、裕固族人生礼仪、甘州小调、顶碗舞、皮影戏、邵家班子木偶戏、秦腔獠牙特技表演、裕固族皮雕技艺、裕固族剪马鬃、裕固族祭鄂博、肃南蒙古族民歌、高台民歌、山丹县耍龙、甘州社火、高台通背捶、八虎棍、裕固族刺绣、裕固族织褐子、甘州黄河灯阵、高台黄河灯阵、肃南藏族民歌、乌江镇狮子舞、四家武术、临泽泥塑、山丹烙画、面塑、九粮九轮酿制工艺、金氏中医正骨法、四月八河灯会、高台清街习俗、高台铁芯子。</p> <p class="ql-block">艺术</p><p class="ql-block">民间舞蹈</p><p class="ql-block">张掖舞蹈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就已形成,距今已两千多年。舞蹈丰富多彩,久盛不衰。舞姿古朴而优美,粗犷而豪放,舞蹈动作幅度大,跳起来灵活自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舞姿简练,但套路复杂;语汇不多,但跳耍时路数变化多样。现代流行张掖的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六种:太平秧歌舞、跑牦牛舞、跑黄羊舞、顶碗龙灯舞、顶碗舞、太平车舞、灯杆会舞。</p><p class="ql-block">甘州小调</p><p class="ql-block">甘州小调是流传张掖一带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音乐,是一种音乐演唱形式,由曲牌和曲子组成,据考证,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甘州小调曲调朴实优美,曲目内容丰富,具有高亢流畅、婉转悠扬的特点,且题材广泛,歌调众多,大致分为“花儿”(少年)、小曲小调、打夯号子、秧歌社火曲、酒歌等。丝绸之路的开通,使甘州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节点,为甘州小调积淀了丰厚而又独特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风景名胜</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张掖市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禀赋高、类型多样、文化历史深厚,富集除海洋以外所有地貌景观,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湿地芦苇、绿洲沃土、七彩丹霞、峡谷湖泊、戈壁沙漠等极端地貌,涵盖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气候、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大主类,21个亚类,56个基本类型。截至2022年,张掖市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1家,其中AAAAA级景区1家,AAAA级景区19家,AAAA级以上景区数量位居西北五省第二。</p><p class="ql-block">张掖市不仅有中国最美之一的祁连山草原、张掖丹霞、黑河湿地、黑河峡谷和平山湖大峡谷,有中国最大的山丹马场、保存最完整的汉明长城、历史文化名山焉支山、名城骆驼城、红西路军战斗遗址和烈士陵园,有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沙漠公园,有中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张掖大佛、坐佛山丹大佛,有与敦煌莫高窟同时代的马蹄寺石窟群。</p><p class="ql-block">甘肃高台骆驼城的消失,引人深思,在荒凉残破的古城废墟里,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面对大自然,我们还要心存敬畏。</p> <p class="ql-block">重要景点</p><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景区</p><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肃南县境内。海拔在2000至3800米之间,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5至10千米,面积在300平方千米以上,七彩丹霞以其面积大、相对集中,且层次交错、色彩斑斓、气势磅礴而称奇,有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颜色,有无数沟壑、丘陵,色调顺山势起伏而呈波浪状。七彩丹霞主要发育由1.35亿年至6500万年的白垩纪“红层”,厚层砾岩和砂岩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彩色丘陵地貌,是全球唯一、中国独有的神奇地貌。</p><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之一,色彩艳丽、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中,最具特色的景观有小布达拉宫、睡美人、神龟问天、神龙戏火、大扇贝、赤壁长城等十余处,七彩丹霞经研究考证,其彩色丘陵地层的形成和诞生是以百万年为地貌单元,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地质遗迹,同时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享有“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等美誉。</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p><p class="ql-block">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为历代皇室敕建的寺院。这里保存有中国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像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乐北藏》,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所承载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西夏历史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以及张掖多民族融合的鲜活史书。</p><p class="ql-block">走进甘肃张掖大佛寺,悠久的西夏皇家寺院,彩绘睡佛太震撼了!</p><p class="ql-block">大佛寺现存古建筑包括山门、牌坊、钟楼、鼓楼、大佛殿、大成殿、藏经殿、土塔及金塔殿,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现有大佛殿、佛教艺术陈列厅、佛教经籍陈列厅、土塔、山西会馆、金塔殿等展厅对外开放。牌坊位于山门之后、正殿之前,两侧对称的钟鼓楼,钟南鼓北。雄踞中心位置是大佛殿,平面呈长方形,高20.2米,长48.3米,宽24.5米,面积1183.35平方米。殿宽9间、进深5间。殿身两层楼阁,殿门两侧有佛经变故事砖雕。大佛殿四周墙面及上层板壁绘明清时期诸天礼佛、山海经故事、西游记故事及佛经变故事壁画,面积约53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梨园口战役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梨园口战役纪念馆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大沙河景区,五湖广场以南。始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25万平方千米,是河西走廊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红西路军纪念馆。馆内现珍藏红西路军珍贵文物,书画作品、武器实物等190多件,图片资料800多份,文字资料30多万字。主要陈展红西路军在临泽境内转战的历程,再现了红西路军广大将士英勇杀敌的历史场景。200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中宣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9月,通过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验收评定。</p><p class="ql-block">裕固族民俗度假区</p><p class="ql-block">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俗度假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红湾寺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裕固风情苑、裕固族特色村寨为核心,形成了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内有裕固风情苑、特色村寨、红色记忆主题公园、西柳沟民俗风情特色街区、索朗格国际赛马场等自驾游和房车露营基地,并推出了“气泡星空户外帐篷”、民族歌舞表演、特色美食、咖啡屋等旅游服务项目。</p> <p class="ql-block">山丹军马场</p><p class="ql-block">山丹军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一大马场。</p><p class="ql-block">山丹军马场在先秦两汉之前,便是乌孙、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驻牧和相互纷争的天然牧场。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诏设苑马寺负责马政,在河西各郡分设牧师苑(牧马场),山丹军马场也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山丹军马场也曾为新中国国防建设作出过特殊的贡献。1967年,山丹军马场为毛泽东、彭德怀、贺龙选送过坐骑。山丹军马场也被誉为亚洲第一大马场。</p><p class="ql-block">山丹军马场风光秀美,素有“丝路绿宝石”之美称。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拥有草原百万多亩,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还是理想的塞上影视场地,《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红色康拜因》等30多部影视片均在此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