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简文

无敌小眼镜

<p class="ql-block">a暮色里的守望者:钢铁厂外的拾荒人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济源钢铁厂员工宿舍楼外,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守望者”。当晨雾还未散尽,厂区的第一声汽笛尚未拉响,老人佝偻的身影已在垃圾桶旁晃动;当夜幕笼罩大地,宿舍楼的灯光渐次熄灭,他仍在那里执着守候,日复一日,每日坚持十八九个小时,以近乎“不要命”的姿态,演绎着底层劳动者的生存悲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钢铁厂的轰鸣声里,宿舍楼的垃圾桶旁,是老人的“战场”。他布满老茧的双手,熟练地翻捡着各类垃圾,皱巴巴的塑料瓶、丢弃的纸箱,在他眼中都是“宝贝”。盛夏,骄阳似火,垃圾桶散发着刺鼻的异味,热浪裹挟着蚊虫扑面而来,老人却毫不在意,汗水湿透衣衫,顺着脸颊、脖颈不断滴落,打湿了他脚下的土地;寒冬,凛冽的北风如刀子般刮过脸颊,即使双手被冻得通红、皲裂,老人依然坚守在那里,单薄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从未轻易离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十八九个小时的坚守背后,是生活的无奈与辛酸。或许在很多人眼中,捡垃圾是卑微又辛苦的营生,可对老人而言,这是维持生计的唯一方式。家中或许有卧病在床需要照顾的亲人,或许有等着学费上学的孙辈,又或许仅仅是为了能在风烛残年填饱肚子、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每一个捡来的塑料瓶、每一张废纸,都承载着他对生活的希望,哪怕这份希望如此渺小,如此脆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人的坚持,也折射出社会的某些角落存在的困境。当我们生活在便捷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着丰富的物质资源时,总有些人在为最基本的生存而挣扎。他们没有体面的工作、优渥的待遇,只能通过最原始、最艰辛的方式,从城市的“缝隙”中获取微薄的生存资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里,老人的身影显得那么渺小,却又如此醒目。他用近乎倔强的坚守,在钢铁厂外的垃圾桶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存史诗。我们不禁思考,在追求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多关注这些在生活边缘挣扎的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不必再以如此“拼命”的方式,在生活的泥沼中艰难前行。</p> <p class="ql-block">b偏见背后:当误解遮蔽了拾荒者的真实人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城市巷陌间,拾荒老人的身影总带着几分孤独与沧桑。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观点:年轻人遇见拾荒老人,最好的做法是匆匆路过,不交流、不驻足,因为他们“已经发疯了”。这种偏见如同一层厚重的迷雾,不仅模糊了我们对他人的认知,更折射出社会共情能力的缺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以“发疯”简单定义拾荒老人时,实际上是在用刻板印象掩盖他们真实的人生故事。那些佝偻着背翻找垃圾桶的身影,或许曾是扛起家庭重担的顶梁柱,或许经历过命运的沉重打击,又或许只是在风烛残年选择用自食其力的方式生活。十八九小时的坚守背后,是对生存的执着,而非精神失常的表现。每一个弯腰捡拾的动作,都是他们与生活无声的抗争,这份坚韧本应赢得尊重,却被无端贴上病态的标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冷漠的“路过哲学”,本质是逃避与自我保护的心态作祟。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习惯用简单的判断隔绝与陌生人的联系,害怕因交流陷入未知的麻烦。但正是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让善意被层层包裹。我们未曾想过,一个微笑、一句问候,或许就能驱散老人心中的孤寂;耐心倾听他们简短的话语,或许能揭开被误解的真相。将他人粗暴地定义为“疯子”,看似避免了麻烦,实则关上了理解与共情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偏见的形成,往往源于认知的匮乏与情感的疏离。当我们用“发疯”形容拾荒老人时,实际是在回避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这些在城市角落艰难生存的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渴望被看见、被尊重。年轻人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本应具备打破偏见的勇气,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接触不同的人生。一次真诚的交流,可能会发现老人眼中闪烁的智慧光芒;一个善意的举动,或许能让他们感受到久违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文明,在于对每个生命的尊重与包容。路过拾荒老人时,我们不妨放慢脚步,放下无端的揣测,以平等和善意与之对视。那些被误解为“疯狂”的坚持背后,或许藏着令人动容的故事;那些看似“怪异”的行为之下,或许是生活重压下的无奈选择。打破偏见的桎梏,用理解与关怀替代冷漠的路过,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更是一个更有温度、更具人文关怀的社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