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文宗路,弘扬遗山风 纪念元好问诞辰835周年系列活动之二 寻迹好问(10)去西峡丹水菊花山寻找元好问丁母忧

明天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6 月18日,又是一个好天气。中原大地的热和我们山西不一样,主要就是昼夜温差小,白天气温高到了晚上气温也低不下来。吃过早餐我们就要出发,两个地点,一个是内乡的标志性建筑忠孝塔,另一个就是去丹水寻找元好问为母亲守孝的地方(丁母忧)。</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说说内乡的忠孝塔。</p><p class="ql-block">内乡忠孝塔,也称作中原忠孝塔,是一座集收藏研究、数字展示、教育研学、文旅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该塔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御史陈讲倡导发起建造,旨在传播忠孝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复建后的忠孝塔高达68.9米,不仅是内乡县的文化地标,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内乡忠孝塔的建造背景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当时,御史陈讲深感忠孝理念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因此积极筹备建造这座塔,以物质形式推广忠孝文化。在陈讲的倡导和推动下,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和响应,大家纷纷出资出力,共同参与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施工,内乡忠孝塔得以落成,成为内乡县的一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丹水距我们居住地内乡大约就是30公里,驱车只用了50分钟。</p><p class="ql-block">丹水镇,因丹水河穿境而过得名,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地处西峡县域东南部,是西峡、内乡、淅川三县的结合部。</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菊潭县。是因为有</span>座只生长菊花的山叫菊花山,海拔780米,山下有一个清澈见底的不老泉,人们拿潭水煮菊花饮用长生不老,而得名菊潭。</p> <p class="ql-block">菊花山究竟在哪里?这给导航出了一道难题。我们去乡政府去打听打听?</p><p class="ql-block">还是问问当地人比较保险,大哥菊花山的路怎么走?</p><p class="ql-block">大哥对菊花山的路了如指掌,耐心细致地告诉我们行车路线,按着大哥指的方向非常顺利地到达菊花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问题来了海拔700多米的山岭直线台阶一直到顶。从台阶的痕迹看也没有多少人走过此路,考虑到我们年龄的问题,想找一条汽车走的道?</p> <p class="ql-block">正好一个年轻后生在此,问问他。后生告诉我们去菊花山有一条汽车可以走的路,而你们要找的那俩颗大银杏树(元好问丁母忧遗址)在山脚下的红房子后面。好啦我们终于有了方法了。</p> <p class="ql-block">小车一直沿着山路只能单行盘旋生怕对面来车,大约20分钟到达山顶停车场。第一看到的就是菊山源石碑,高大约高有2米宽约有60公分四方柱子,它既不像碑的模样也不像石柱的形状。四面文字记述着菊花山的来源出处。</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通向景区的道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著名诗人李白的诗,</p><p class="ql-block">《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p><p class="ql-block">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p><p class="ql-block">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p><p class="ql-block">‌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p><p class="ql-block">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p><p class="ql-block">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p><p class="ql-block">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p><p class="ql-block">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p><p class="ql-block">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p><p class="ql-block">诗中“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两句直接点题,描绘了李白与友人崔宗之在菊潭(今河南丹水菊花山一带)纵酒狂歌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登临菊花山,山路边有一块巨石诗碑,中英文镌刻着《菊潭圣水》诗:“圣水出菊潭,降福除病源;民间传佳话,灵气赛仙丹;甘泉惠乡邻,童叟齐称赞;名贤寻长生,千古菊花山”。 </p><p class="ql-block">沿着山径继续上行我们来到了碑林。</p> <p class="ql-block">这里虽然是这几年新立的二十几通石碑,这大大小小的碑是目前可考的菊花山现代碑刻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纪念性建筑群‌中,其核心构成如下:</p><p class="ql-block">‌三寿洞碑刻群‌:纪念唐宋时期菊花山文化盛况,碑文多记载山史沿革与菊文化渊源‌。</p><p class="ql-block">‌七高祠(竹林七贤祠)碑廊‌:存有历代文人题咏,含现代重修时新增的仿古碑刻‌。</p><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位于菊花山顶,刻有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豫西牵牛”战役牺牲烈士事迹(如白涛等英烈名录)‌。</p> <p class="ql-block">现存碑文作者多为‌集体创作‌(如地方政府、文化协会),个人署名的艺术性碑刻较少披露详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p><p class="ql-block">《内乡村路作》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田园诗作。该诗通过"日下风高野路凉"等意象,描绘了秋日乡间行旅场景,以"枣赤梨红稻穗黄"的丰饶景象勾勒出渭村秋收图景,借"缓驱疲马暗思乡"直抒羁旅思乡之情 [2-3]。诗作采用白描手法,语言平易通俗,体现了白居易关注现实生活的创作风格,是展现唐代乡村风貌的典型作品 [</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资料查得“野晴山霭霭,霜日菊鲜鲜。霜风破佳菊,佳节逼吹帽” 并非杜甫的原诗,而是后人模仿杜甫风格创作的,或是在流传过程中被改写、拼凑的句子。不过,其中确实融入了杜甫的典型意象(如“山霭”“霜菊”“吹帽”等),我们可以结合杜甫的类似作品来解读其可能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这是孟浩然描写菊花山的诗</p><p class="ql-block">《过故人庄》</p><p class="ql-block">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p><p class="ql-block">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p><p class="ql-block">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p><p class="ql-block">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p><p class="ql-block">诗人通过描绘田园风光(绿树环绕、青山斜倚)、农家生活(开轩观景、把酒话农)以及与友人的约定(重阳赏菊),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自然真切的笔触,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友人情谊的珍视,体现了盛唐时期文人对归隐自然的向往与对淳朴人际关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金元好问购置新居而描写菊潭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元好问《羊肠坂》</p><p class="ql-block">浩荡云山直北斜,</p><p class="ql-block">羊肠一径入烟霞。</p><p class="ql-block">地古村墟迥,</p><p class="ql-block">川回县郭斜。</p><p class="ql-block">石根寒浸水,</p><p class="ql-block">松杪静含花。</p><p class="ql-block">谁信京华尘里客,</p><p class="ql-block">独来绝塞看山家。</p><p class="ql-block">整首诗描绘了羊肠坂一带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风光。首联 “浩荡云山直北斜,羊肠一径入烟霞”,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云山连绵、山势倾斜的宏大画面,同时点明了诗人沿着羊肠小道进入这如仙境般的烟霞之地。颔联 “地古村墟迥,川回县郭斜”,如前文所述,进一步渲染了此地的古朴与宁静。颈联 “石根寒浸水,松杪静含花”,则将镜头拉近,细致地刻画了石头根部被寒水浸湿,松树枝头静静地含着花朵的景象,一 “寒” 一 “静”,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和静谧。尾联 “谁信京华尘里客,独来绝塞看山家”,诗人发出感慨,谁能相信身处繁华京城的自己,会独自来到这偏远的边塞之地欣赏山间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喧嚣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超脱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这通碑中了解到大量古代文人墨客均有描写菊花山的诗句,而金代元好问更是留有四首诗词之多。可见元好问人们尊称“一代文宗”。</p> <p class="ql-block">在碑林的前方就是祖师宫,那么什么叫祖师宫呢?</p><p class="ql-block">祖师宫是道教宫观中专门供奉本宗派祖师或重要得道高人的殿堂,兼具宗教传承、信徒朝拜与文化承载功能。主要供奉的是‌道教祖师神祇‌,</p> <p class="ql-block">始建年代‌:可能始建于元代,原为纪念唐宋菊花山人文盛景的建筑群组成部分(与三寿洞、七高祠并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近代变迁‌:1958年毁损,1980年代末起逐步重建,现存建筑多为1994年后新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存结构‌:包括祖师殿、娘娘殿、土地殿、山门及碑林(如《菊潭山功德碑林》)</p> <p class="ql-block">看护道观的是一个东北口音的大姐,我们把来意给她讲了;我们想了解一些有个元好问在菊花山的一些遗迹”,她说;一点也不知道,但她说我们道长很可能知道。</p> <p class="ql-block">于是由她提供的电话信息,与道长进行了联系,按照道长的电话信息,我们又在山路上寻找三寿洞碑刻和竹林七贤祠碑廊。尽管辛苦下的不少但始终没有找到一点痕迹。</p> <p class="ql-block">大姐虽然不清楚菊花山有个元好问,更不知道元好问在此的一些遗迹,但对我们这种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再三邀请我们留下来吃饭。非常感谢大姐的盛情招待。这就是元好问带给我们的一种荣誉感。</p> <p class="ql-block">我们只好告别了这位热心肠的大姐,开始了下山啦,去寻找元好问为母亲守孝丁悠处的地方,也是他购置的新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汽车还是按照上山的路原路返回,虽找到了大红房子可是无路可进,再一打听继续前行有左拐路口,一直到山底有一小村。</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疑团来啦,该怎么走?</p><p class="ql-block">往前走有几个村民正在外面吃饭聊天。</p><p class="ql-block">大哥元好问丁母悠在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回答的很干脆。</p><p class="ql-block">附近有两棵大银杏树你们知道吗?</p><p class="ql-block">这个我们知道。就在那个方向。</p><p class="ql-block">有路口吗?</p><p class="ql-block">应该有,这几年那个村子没有人住了,所以路口被树枝和杂草给埋盖住了。</p> <p class="ql-block">按照大哥所指的方向试试看,结果还就是找到了路口,路是一个羊肠小道,路边麻麻密密的竹子斜七竖八挡着前进的道路,汽车穿行中不时地下车摆弄树枝让车通过。</p> <p class="ql-block">车行至村子的尽头一户人家门口,不会走啦!只好下车徒步啦!</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子叫“寺湾村”可以说是一个废弃的地方,住户人家几乎没有,不过还有一条进山的小路,继续前行吧!爱人前面走我紧跟其后,走了一段路后感觉瘆得慌,出于安全考虑便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准备打道回府。</p> <p class="ql-block">举头远望看到了两颗参天大树。走近一看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唐代大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唐代中期,丹江是南方物资运往长安的重要水道,寺湾因地处航运枢纽而繁荣。唐代寺院常依水路而建,并盛行种植银杏(象征佛法永恒),寺湾村名中的“寺”字亦暗示此地曾有古寺存在‌。这两棵银杏树很可能属于白鹿塬某座唐代寺庙的遗存,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据民间流传;此地是李白和孟浩然游历菊花山时在此栽种的两颗银杏树,在树下两人把酒欢歌,吟诗作赋。</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于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年)因母亲张太夫人病故,辞去内乡县令一职,遵制丁忧,移居内乡县东南六十华里的菊花山白鹿塬(今河南西峡丹水镇寺湾村长寿山一带)。这段守丧岁月持续三年,期间他与当地山水、百姓深度交融,留下了深刻印记:</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在白鹿塬(菊花山寺湾村附近就在这两颗银杏树旁)搭建茅屋,自题“新斋”,过起了耕读并行的生活‌。他置田耕种,亲历农事,与村民同作息。其诗作《长寿山居元夕》描绘了山居的清冷与孤寂:</p><p class="ql-block">‌“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p><p class="ql-block">诗中“荒村”“孤影”既写实景,亦透露出丧母之痛与乱世飘零之悲。</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尽管守丧,仍心系百姓。民间流传他在春节期间微服私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对联救贫”‌:行至城北三里桥,见青年赵郎因贫债持刀拒债,门口贴愤懑对联“是亲戚是朋友助我过年;是冤家是对头登门要钱”。元好问赠银十两,并重写对联:“冤有头债有主欠账应还;素不识交朋友登门送钱”,横批“苦尽甘来”,助其渡过难关‌。</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的廉明善政与丁忧期间的亲民形象,赢得内乡民众深厚情谊:1245年他千里返内乡迁葬母亲时,受到百姓热情款待,诗中感慨:“邓下旧人多念我,感君兼有故乡情”“东家欢饮姜芽脆,西家留宿芋魁肥”‌,印证了民心所系。</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的丁忧岁月,表面是隐居守制,实则深化了他对内乡风土人情的联结。其文学创作扎根民生疾苦,个人德行渗透民间记忆,使这段山居时光成为金元之际浊世中的一方精神净土。</p> <p class="ql-block">我们于下午2;30才结束了丹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寻迹好问的行程,在下午3;40 才找到一家饭店,两人吃的是河南烩面。吃完午饭火速上高速,目的地是—河南镇平县。丹水距镇平全季酒店58公里用时1小时20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朋友咱们明天镇平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