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从“蒙昧”走向“澄明”的关键期。当前语文教育虽注重知识建构,却常忽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深度唤醒。本文基于“无知、无爱、无能”三大生命障碍的突破路径,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以“觉知”破解认知局限、以“共爱”消融情感壁垒、以“践能”实现生命自洽的教育理念,探索一条从知识传递到生命觉醒的语文教学新路径。</p><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为纲”的教学导向,强调“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培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常见这样的困境:学生能准确分析《背影》中父亲的“蹒跚”细节,却对身边父母的付出视若无睹;能背诵“海内存知己”的诗句,却在同伴交往中敏感多疑;能完成精美的考场作文,却在真实生活中丧失表达的勇气。这些现象折射出一个深层问题——语文教育若仅停留在语言技能与文本理解的层面,而未能触及学生的生命觉知,便难以真正实现“立人”的教育本质。</p><p class="ql-block">人生三大障碍——“无知、无爱、无能”,本质上是生命觉知的三种缺位。初中语文课堂作为精神成长的主阵地,应当成为学生“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世界”的觉知场域。本文将从“觉知破无知”“共爱融无爱”“践能解无能”三个维度,探讨语文教学如何通过语言实践唤醒生命自觉。</p><p class="ql-block">一、觉知破无知:在文本细读中重构认知边界</p><p class="ql-block">“认知决定外在世界的边界”,而觉知是突破认知边界的密钥。初中生的认知常呈现“自我中心”特征:他们习惯用固有经验解读世界,对熟悉的事物“熟视无睹”,对陌生的领域“望而却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文本细读培养“觉察力”——不仅要“看见”文字表面的信息,更要“看见”文字背后的视角、情感与思维逻辑。</p><p class="ql-block">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传统课堂常聚焦于“科举制度的危害”与“人物悲剧的根源”,但若引导学生从“叙述视角”切入觉知训练,则能获得更深刻的认知突破。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我”为叙述者,这个“不懂事的孩子”最初对孔乙己的态度是“不耐烦”“觉得他讨嫌”。教师可设计问题链:“如果你是当时的小伙计,会如何看待孔乙己?”“多年后回忆往事,叙述者的口吻为何变得‘同情’?”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叙述视角,学生不仅能理解“旁观者”到“觉醒者”的认知转变,更能觉察到自己生活中类似的“视角局限”——当我们以“标签化”眼光看待同学、父母时,是否也像当年的“小伙计”一样,忽视了对方作为“人”的丰富性?</p><p class="ql-block">这种“视角转换”的觉知训练,本质上是对“认知边界”的主动突破。当学生学会从“他者视角”“历史视角”“未来视角”重新审视熟悉的事物时,他们便不再是“井底之蛙”,而是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观察者”。正如文中所述:“当你对熟悉的人重新产生好奇时,便能看见你所忽视的。”语文课堂的文本细读,正是培养学生这种“好奇”的最佳场域。</p><p class="ql-block">二、共爱融无爱:在言语实践中培育情感共情</p><p class="ql-block">“经常看到别人的问题,就会发展恨;经常看到别人的需要,就会发展爱。”初中阶段的情感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自我中心”转向“他者关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教师可通过“共情式阅读”与“情境化写作”,将文本中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的生命实践。</p><p class="ql-block">《老王》与《孔乙己》的对比阅读是极好的素材。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自尊,老王“半寸长的灰指甲”“眼睛浑浊”的卑微,都指向“被时代遗忘的边缘人”。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角色访谈”活动:一组学生扮演记者,一组学生扮演孔乙己、老王,要求“受访者”用第一人称讲述“我的一天”,“记者”需通过追问挖掘“未被看见的需要”。当学生以“老王”的身份诉说“送香油鸡蛋是想换点温暖”而非“乞讨”时,当“记者”意识到“他的眼镜很旧,可能很久没换过”时,课堂便超越了文本分析,成为一场“情感共构”的生命对话。</p><p class="ql-block">这种共情能力需通过写作进一步固化。教师可设计“日常观察日记”:要求学生连续一周记录身边人的“细微需要”——可能是母亲切菜时腰的酸痛,可能是同桌翻找文具时的焦急,也可能是保安大叔擦栏杆时的疲惫。学生在记录中发现:“原来妈妈的唠叨里藏着担心”“原来同学的不耐烦是因为着急”。正如文中所言:“心里不苦,做什么都不苦。”当学生的内心被“他者的需要”填满时,爱的种子便自然生长。</p><p class="ql-block">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最终要落实在“共情力”的培养上。这种能力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言语实践,让学生在“看见他人”中学会“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践能解无能:在真实任务中实现生命自洽</p><p class="ql-block">“心想事成不是愿望,而是一种能力。”初中生常因“无能感”陷入焦虑:考试失利、人际矛盾、兴趣受阻……这些“困难”本质上是“能力不足”的外显。但语文教学的优势在于,它天然包含“解决问题”的实践属性——从口语交际中的“化解矛盾”,到写作中的“表达诉求”,再到综合性学习中的“策划活动”,都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契机。</p><p class="ql-block">以“校园文化手册编写”项目式学习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文字组”“摄影组”“排版组”,要求共同完成一本介绍学校历史的手册。过程中,学生需要采访老教师、收集老照片、撰写解说词、设计版式……每个环节都会遇到具体问题:“老教师方言难懂怎么办?”“照片清晰度不够如何处理?”“版式设计如何平衡美观与信息量?”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能激发学生的“践能”智慧:文字组学会用录音转文字工具整理访谈,摄影组用修图软件优化老照片,排版组参考杂志设计网格系统。更重要的是,当小组因分工矛盾产生争执时,他们会自发讨论“如何倾听他人意见”“如何分配任务更高效”。</p><p class="ql-block">这种“在做事中成长”的模式,暗合文中“你想影响谁,就先去爱谁,你爱谁,你就能影响谁”的理念。当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感受到“我能解决问题”“我对他人有价值”时,“无能感”便被“胜任感”取代。正如“一块西瓜被切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一个人心中的界限越多,心胸就越窄”——当学生跳出“自我设限”的思维,以开放的心态投入实践时,能力便会像滚雪球般增长。</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初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答题机器”,而是唤醒“完整的人”。当我们以“觉知”破除认知的无知,以“共爱”融化情感的无爱,以“践能”消解成长的无能时,课堂便不再是知识的“传输带”,而会成为生命的“觉醒场”。正如文中所言:“人生的美好不在于选择或者努力,而在于不断地觉察与觉悟。”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觉知者”,用语言的温度、文本的深度、实践的力度,引领他们在觉察中看见世界,在共情中温暖世界,在实践中改变世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