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翁瞎跑:嘉峪关(天下雄关)

(终南愚翁)

<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前来过嘉峪关,今天又故地重游,站在那块刻着“万里长城——嘉峪关”的石碑前,心中感慨万千。当年的我年轻气盛,背着相机四处拍风景,如今再看这“世界文化遗产”,多了一份沉稳的敬意。那时候的嘉峪关,对我来说是地理课本上的一个名字,是地图上遥远的标记;而今天,它是一段段历史的回响,是风沙中依然挺立的文明见证。</p> <p class="ql-block">走到“天下第一雄关”石碑前,我停下脚步。这块碑旁还刻着“国家级旅游景区”和“AAAAA”的标志,还有“UNESCO”的字样。这些荣誉不是空洞的标签,而是对这座关城厚重历史的肯定。我抚摸着石碑,仿佛触摸到了几百年前的烽火岁月。嘉峪关不只是长城的起点,更是无数将士守护边疆的象征,是中华文明在风沙中屹立不倒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天边泛起金黄与橙红交织的晚霞,厚重的云层压在远处的山头,像是为这座雄关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我站在古建筑前,看那飞檐翘角在余晖中熠熠生辉,远处的电线杆与古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提醒我这是现代与古代交汇的地方。风中飘扬的旗帜上隐约可见龙的图案,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回响。我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黄昏,我也曾站在这里,看夕阳洒在城墙上,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叫“天下雄关”。</p> <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我走进一座传统建筑前的广场,红色的墙壁和金色的屋檐在夕阳下格外耀眼。几位游客在建筑前驻足,像是在感受这庄严的氛围。我站在他们身边,也静静望着这古老的建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三十年前,我或许只是匆匆一瞥,而今天,我读懂了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它们不只是砖瓦堆砌的遗迹,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明的守望者。</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古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庄重而美丽。红墙金瓦在夜色中依旧醒目,周围树木随风轻摇,仿佛也在为这座雄关的重生鼓掌。我站在远处,看着这灯火通明的景象,心中升起一种踏实的满足感。三十年前的我,也许只是个好奇的旅人,而今天的我,成了这座关城的倾听者,听它讲述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也听它诉说今日的宁静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在一片树木环绕的庭院中,我看到一座传统建筑静静矗立,飞檐翘角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庄重。我走近它,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脚步声从屋檐下传来。这座建筑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它不说话,却让人肃然起敬。我想,这大概就是嘉峪关的气质吧——不张扬,却不可忽视。</p> <p class="ql-block">走进“游击将军府”,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那扇古老的门上挂着“天下雄关”的牌匾,两侧的石狮子威风凛凛。我站在门前,仿佛能看见当年的将军策马归来,衣甲未卸,便匆匆走入府中。再往前走,是“关帝庙”,庙门上方的牌匾依旧鲜亮,庙内红柱彩绘,庄严肃穆。我站在庙前,合掌一拜,不是为神明,而是为那些曾在这里守卫边疆的英雄们。三十年前,我可能只是个游客;而今天,我成了这段历史的读者和讲述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