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茅台镇—酒文化之旅

陈巍伟

<p class="ql-block">七月一日清晨的兴义,雨丝如帘,万峰林机场的玻璃窗上爬满了蜿蜒的水痕。飞机在云层里穿梭时,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变成了云海,直到机身开始下降,下方的青山绿水才渐渐清晰 —— 茅台机场到了。</p> <p class="ql-block">从遵义茅台机场打车往茅台镇去,车子沿着赤水河谷的公路蜿蜒,雨刷器左右摆动,将窗外的绿意与红土一遍遍擦亮。忽然,司机笑着说:“快到了。” 我正疑惑,一阵风顺着半开的车窗钻进来,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香气 —— 不是尖锐的酒香,而是温润的、带着粮食发酵的醇厚,混着湿润的泥土气,像一块被岁月浸过的老木头,沉稳又勾人。“这就是茅台镇的味道。” 司机说,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p> <p class="ql-block">入住赤水河畔的茅台国际酒店,拉开阳台门一股酱香扑鼻而来,赤水河畔民宅依山而筑,红军铁锁桥、彩虹桥联通两岸。</p> <p class="ql-block">等雨渐渐小,走去茅台镇子。青石板路被洗得发亮,两侧的吊脚楼依山而建,红灯笼在雨雾中轻轻摇晃。沿街多是酒坊,门楣上挂着 “XX 烧坊”“XX 酒庄” 的牌匾,敞开着门。也许是禁酒令的缘故,生意好像不这么好,看店的低头刷着手机,等顾客上门。也有路上拉客发名片的,邀你去他家酒厂参观,拉你进店品酒的。我走进一家当地老字号国营酒厂门市部,推销人员递来一小杯新酿的酒,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轻轻晃,抿一口,先是舌尖微辣,含在嘴里口味醇厚,咽下去時,一条热热的线顺着食道缓缓下滑,层次丰富得像一首老歌。主人家说,这就是酱香酒的 “坤沙工艺”,要经过多次蒸煮发酵,用各年份的原浆酒基勾兑,经品酒师鉴定,才能有这般滋味。</p>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露脸,脚步转向茅台酒厂的中国酒文化城。一踏入这座红墙环绕的园区,浓郁的酒香便混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酒源馆、酒器馆、酒俗馆等馆内陈列的出土古酒器、酿酒传说壁画,让人仿佛穿越到数千年前,看古人如何从自然中摸索出酿酒的奥秘。站在玻璃展柜前看那坛历经岁月的古酒,恍惚间竟觉得酒香穿透了时空。</p> <p class="ql-block">酒文化城内专门辟有“茅台馆”,展示了茅台酒的历史,陈列着历年的茅台酒。</p> <p class="ql-block">走出酒文化城时,夕阳已把云层染成了暖橙色。回头望,红墙、飞檐在余晖中渐渐模糊,可鼻尖的酒香、眼里的阳光、心里的震撼却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1915广场是镇子的核心。广场正中央是一个被“摔碎”的酒罐雕塑,金色的外观在阳光下闪耀,生动再现了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怒掷酒瓶振国威”的场景,酒罐内壁刻有文字,记述着茅台酒获奖事宜。</p> <p class="ql-block">广场及周边还散落着多组主题雕塑,宛如无声的史书,诉说着茅台镇源远流长的酿酒故事。</p> <p class="ql-block">杨柳湾街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青石板路蜿蜒其中,街道两旁是历经风霜的酒坊和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雕花门窗工艺精湛,房檐上挂满了灯笼,一到夜晚,灯笼亮起,营造出迷人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7月2日,清晨醒来,习惯性地推开窗,一抹久违的阳光竟直直地洒了进来。抬头望去,天空蓝得像块刚洗过的绸缎,大朵大朵的白云慢悠悠地飘着,衬得整个茅台镇都亮堂了起来。连日来的阴雨总算歇了,这样的好天气像是特意为我的酒文化之旅开了道,心情也跟着明媚起来。</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稍事休息,网约车直奔盐津河景区。远远就望见了矗立在盐津河大桥东端的国酒门,四柱三门的城楼式建筑古色古香,在阳光下更显庄重。7.8 米高的主门上方,“国酒门” 三个大字苍劲有力,门前的蟠龙华表直插云霄,仿佛在细数着茅台酒的百年风云。</p> <p class="ql-block">与国酒门隔山相望的 “天下第一瓶”,更是在阳光下耀眼得让人移不开眼。这座高 31.25 米的巨型茅台酒瓶,红白相间的瓶身反射着阳光,活像个巨人稳稳站在盐津河畔。仰头望着它 10.2 米的直径,想起资料里说它能装下近 300 万瓶 500 毫升的茅台酒,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 这哪里是个酒瓶,分明是茅台人对酒文化最张扬的告白。</p> <p class="ql-block">然后,与网约车司机商谈继续包车前往遵义参观“遵义会议旧址和乌江苗寨(与四渡赤水园另行讲述)。</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日 于茅台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