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珠江三座厝 赓续红脉谱新章

呼噜王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30日上午,一场《红色古厝映初心 赓续传承谱新章---三座厝开馆七·一献礼暨家风主题宣传活动》,在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三座厝前大埕隆重举行。赶个早,乘与会人员尚未来齐,走进慕名已久的三座厝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珠江三座厝建于清道光年间,总建筑面积2805平方米。建筑群坐东朝西,由前、中、后三座五间厢大厝呈纵向排列,中间以左右对称的护厝拖相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落。厝内大小房间80多间,建筑风格极具莆田特色,采用夯石为基、垒土为墙、取杉为架、用瓦护顶、错砖镇瓦的传统工艺,展现了当地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1845年,林恒出、林其兰父子建设了“三座厝”的中座;1854年,继建前座;1866年,再扩建后座及外院,从而组成完整的“三座厝”建筑群,三座厝从始建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三座厝,十音八乐和鸣,祥和欢乐洋溢,双边护厝一边为中医诊案,一边为中药房,前座大厝门楣高挂匾额《达济天下》。</p> <p class="ql-block">  大厅上匾书《华佗在世》,足见三座厝的先人,以行医谋生,医德口碑在十里八乡广受赞誉。</p> <p class="ql-block">  大厅两侧,家风、家训,强调忠孝齐家、仁勤善德。</p> <p class="ql-block">  中座大埕上,雕塑风卷红旗伴枪舞,迎接莆田解放的第一面红旗,就是从这里出发直插莆田标志性建筑--古谯楼上。</p> <p class="ql-block">  两边护厝前,大刀、枪、戟,火炮排列整齐,一看祖上是习武的把式。</p> <p class="ql-block">  中厅挂匾《忠义常昭》,下方党旗红艳、党徽金灿,昭示满门英烈,铁血丹心,对党无限忠诚。</p> <p class="ql-block">  上座大门上悬挂《永德堂》,大厅上书有《德泽千秋》之匾,着墨苍劲有力能透其背。</p> <p class="ql-block">  逛遍三座厝及四周,百年前这在当地绝对是衣食无忧的殷实人家,忧国忧民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义无反顾舍身忘死投身革命洪流之中,初心与使命使然一片丹心向党开。</p> <p class="ql-block">  莆田市的退休老领导陆续来到,南下的长江支队后代和闽中游击队的后代相聚在一起,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半,主持人宣布:三座厝开馆七·一献礼暨家风主题宣传活动开始。</p> <p class="ql-block">  少先队旗飞扬,《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稚嫩的歌声,唱出坚定的信念和红色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东峤镇镇长作主旨发言,老领导姚振泉、林春连、蔡尔申、张丽冰、陈文儒、王玉宝、梁国章等出席会议,前排就座的还有林汝楠子女、亲属及闽中游击队的后代代表。</p> <p class="ql-block">  主持人以拉家常的方式,与林汝楠的儿子共同回忆在烽火岁月中,在解放后林汝楠工作生活片段,林汝楠儿子说:父亲每月工资200多元,他固定邮寄40至80元给有困难的革命群众和烈士遗孤,并且承担起其三叔遗孤的部分生活费。帮助困难群众和接济烈士遗属,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先烈的牺牲,就没有我们革命胜利的今天。林汝楠的儿子向博物馆捐赠了林汝楠的日记、珍贵照片等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  市老领导为活动捐赠书籍,镇党委相关领导接受了捐赠。</p> <p class="ql-block">  秀屿区妇联表彰了珠江村的十佳模范家庭;莆田学院、市湄技院还举行大学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活动会场上还献演精彩的文艺节目。</p> <p class="ql-block">  姚振泉老领导宣布三座厝展馆开馆,花炮绽放五彩缤纷,随后老领导们一同步入展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  三座厝的祖先们留下每年赈粮济民,多代名医悬壶济世,捐建学堂积德行善,反抗腐败清政府宁死不屈,武秀才百斤大刀名震四方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27年,吴承斌在珠江开展活动,积极发展党员,并在“三座厝”成立中共珠江支部,戴天宝任书记。从此,“三座厝”成为了莆田沿海最早的革命据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林汝楠1914年12月26日出生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三座厝的一个中农家庭,乳名金环,化名许达、许志、尔宁。他九岁进笏石私塾启蒙,后以优异成绩从厦大毕业返乡。</p> <p class="ql-block">  他曾受聘于莆田中山中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不久,因身份暴露,林汝楠参加了中共闽中游击队。1946年6月,任中共闽中特委委员。同年11月,特委派他回莆田开展工作,在北高沿海地区恢复党组织和游击队活动的据点,培养新力量,发动群众开展“抗丁”斗争,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群众武装,后组建为莆田人民游击队,于1947年4月并入闽中游击纵队。</p> <p class="ql-block">  在革命战争年代,“三座厝”先后有30多人参加地下革命,其中宋梅影、林金英、林钟铭、林玉伴、林焕棋、林回兰等6位族亲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革命的坚定信仰。</p> <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林汝楠主持组建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任副政委。其间,领导闽中地委和闽中支队扩党练干,开展敌后武装斗争,接应和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闽中地区。</p> <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15日,张坤、林焕章、李国柱、林文享带领闽中游击纵队200多人在珠江祠堂集合,并在“三座厝”珠江党支部连夜缝制红旗、服装。8月17日,游击队从珠江出发,在苏塘与起义盐兵会合后,向莆田城进发。8月21日,成功进占莆田城内,将胜利的红旗插在历经千年的古谯楼上,闽中古城莆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三座厝”作为解放莆田城时飘扬在县城古谯楼上第一面红旗的诞生地,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  1947年,国民党将林汝楠的居住地三座厝列为“清剿”重点,北高、珠江等基点村轮番遭到“搜剿”。同年,林汝楠等人按省委命令,率领游击纵队转战戴云山,不幸被重兵围困而失利,多位指战员壮烈牺牲。林汝楠在烽火连天中艰苦斗争,多次战地负伤,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意志。</p> <p class="ql-block">  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珠江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三座厝林氏更是满门英烈,面对满墙的先烈遗像,豪情可泣鬼神,功绩彪炳史册。</p> <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三座厝红色血脉赓续不断,追求进步,永远跟党走,加入共产党成为新鲜血液,为党增添新力量。</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三座厝的后生踊跃参军,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三座厝每一间房都留下革命者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凶残的敌人,不管是牺牲财产或是生命都在所不惜。不管是龙钟老汉,驼背大婶,或是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她们都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p> <p class="ql-block">  是榜样,是标杆,危难之处见精神。一句话,我还有子弹,我掩护队伍突围,视死如归,气贯长虹。</p> <p class="ql-block">  革命者的情怀,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林汝楠的战斗日记和诗抄,现在都成为珍贵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了三座厝展馆,意犹未尽,逐再来到林氏祠堂,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p> <p class="ql-block">  七·一前夕,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铺尾社区的主题党日活动在这里举行,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p> <p class="ql-block">  1929年,中共珠江支部成立,积极发展进步群众加入革命队伍。同年11月,中共莆田县委委员陈兆芳、吴承斌在莆田沿海地区建立一支四五十人枪的游击队,在珠江、月塘、濑垞等建立了10多个革命基点村,珠江村成为莆田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p> <p class="ql-block">  1946年,中共莆田地方组织负责人杨杞松在忠门地区重建游击队。同年11月,中共闽中特委派林汝楠回莆田沿海协助杨杞松恢复和扩大沿海地区的武装斗争,建立了珠江、北高、忠门游击队。1947年2月,统一组建为莆田游击队,4月并入闽中游击纵队。</p> <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15日,张坤、林焕章、林文享带领游击队于珠江祠堂集结,缝制党旗和五星红旗、八一军旗及服装。17日,奉闽中司令部命令,张坤等人率领队员200多人,从珠江祠堂出发,在苏塘与起义盐兵会合,进入笏石街,于21日进入莆田县城,接管县政权,由珠江人民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插在古谯楼上,莆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  1992年祠堂照壁前修建了珠江革命烈士亭。1997年12月,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被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它还是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