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在我记忆之中,位于河口镇城南位置的王家弄村,以前离着县城的中心,不算太远,但也不算太近,行政隶属一个叫“福惠乡”的所管辖。后来,随着县城规模的扩大,如同一团浓墨在宣纸上洇漫开来一样,县城的边界渐渐变的越来越模糊,发展到现在,曾经的行政乡“福惠”已彻底被取代,而王家弄,也由原来一个百十来户的自然村落,演变为一个规模集群的自建房或曰“城中村”的地盘。</p><p class="ql-block"> 后来,政府又把发展的重心,一度移到了城南,在此建起了一大片的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安置房以及开发商一个接一个的楼盘小区,昔日已然偏僻的一方土地,身价飙升,成了炙手可热的一片热土。我也是鬼使神差,几年前在房价最高的时候,偏偏也就选中了这儿的某个商业小区,让半生漂泊的身子,暂时安顿到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p><p class="ql-block"> 我选择的楼层为顶楼,相对于周围的建筑,目前还有点居高临下的视界。站在楼顶,可以俯瞰周边很多的建筑物,放眼望去,就连鹅湖山的风云变幻,似乎也可尽揽怀中,更别论铅山河的水流涨落,狐狸岩的堆红叠翠,横南铁路的婉转迴旋,以及晴川一树连绵的风景。由于站的高,尽管看的也远,但矮于我在的建筑,大多铺设深蓝或枣红的所谓彩钢瓦,阳光强烈时,便反射出跌宕起伏的光射,如果单从视觉的角度而言,便多少有点不适之感。</p><p class="ql-block"> 而绿水青山,似乎总让人不厌。这些年来,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所有的有闲土地之上,绿色便成为了主色彩,咫尺之间的狐狸岩,其实就是一座小山岗,几乎贴近于村庄的边缘地带,在那里,埋葬着好几代已逝的坟墓,其中也有我的亲人。其绿,更是葱郁连绵,谈不上高耸入云,然那绿,滚滚铺地,潮水似地席卷而来。</p><p class="ql-block"> 在我楼下不远的地方,尚留有点未经开发的田地,沿着铁路钱,呈现不规则的半月弯型。有几年了,只要我在家的时候,便会关注这片土地的变化。村庄的原住农民,仍旧播种插秧,虽隔着距离,依然可听到田蛙的呱呱鼓响,稻花香里,依稀可辨泥土与青草的味道。自上次返家乡后,忽然发现在那片土地的边缘,开始用红砖围上了一道墙。墙的作用,无非是隔绝与隐藏,树墙的行为,意味着即将有新一轮的开发利用。对于这种逻辑推理,大体不会有错,尽管这可能是我独自的臆想——然而我又何其希望如此。</p><p class="ql-block"> 我虽然没有作过田种过地,但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是刻进骨子里的中国基因。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或运动,大多与土地有关,烈士捐躯,誓死捍卫,不正是寸土不让之民族精神?艾青的成名诗作《我爱这土地》中有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外国人常常以嘲笑的口吻说我们中国人如何如何喜欢种菜或农作物,甚至讽刺我们可以上月球去种植物,这没错呀!从1987午开始,中国就从太空种子筛选,开始了一系列的科学实践,太空诱变、地面培育,最厉害的是,2024年底,中国空间站培育的三代太空水稻大获丰收。对于一般人而言,你或许无感,然而,对于中国人而言,那就意义非凡了。假如你曾认真地读过中国的《二十四史》,你就会发现,至少历史上大半的朝代,都是一部饥饿的记录,易子而食、树皮草根、杀人越货、盗贼蜂起,每一个惨不忍睹的文字,其实背后的真相更加地血淋淋。所以呢,中国人民对饥饿有着最鲜活、最刻骨铭心的基因。在我老家,有一句谚语,叫做“千事万事,吃饭大事”,圣人也曰“民以食为天”,再大的圣贤,若饿殍遍地、哀鸿遍野,任天大的才能,那也是无济于事。</p><p class="ql-block"> 在我楼盘之后的那片田地,我之所以用“最后的倔强”来形容它,完全是我自己对它已没了任何的把控,或许一觉醒来,各种各样最现代的机械便会隆隆地开进来,或许还配有锣鼓喧天的一场开工仪式,一夜之间,数百代的肥沃农田,便会被沙石填平,然后是一幢幢的钢筋水泥的森林,再之后,灯火阑珊花园小区,土地当然还是那片土地,一切的一切,便沉睡在发黄的故纸堆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