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张天蔚总编辑生前给我的点滴印象

大廉人生

<p class="ql-block">几天前从多家网络上看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张天蔚先生于6月29日不幸逝世的消息,深感震惊和惋惜,他仅71岁啊。</p><p class="ql-block">大约在30年前,我在社会活动中偶然结识了张天蔚。其时他已任常务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彼此交换了名片,我了解他早先多年从事上海交大共青团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985年进入上海交大出版社。他中等个子,精干身材,面目可亲。此后彼此联系甚少,各忙各的。</p><p class="ql-block">2008年我从《上海广播电视研究》副主编岗位退休,天蔚总编辑知悉后,便热情邀我参加该社人文类书籍的审编,担任书稿的二审、新书出版后的评点等。</p><p class="ql-block">这一工作不坐班,不压工作量,只要自己能承受,可直接到番禺路上的出版社去取件,审读或编辑修改完,写好意见,填完表单,再去出版社交给编辑室即可。对我而言,这样既可所谓用己所长,不废武功,又能在审读过程中学到新知,扩大见识,对我来说自然是好。我思忖,天蔚给了我这么一个好差事!</p><p class="ql-block">在出版社时,有时趁天蔚稍稍有空,即去他办公室见面随聊。他总是待客如宾,递茶,亲切地聊聊彼此单位改革发展的工作近况。那时他已担任社总编辑,重任在肩。我从日常新闻报道亦已知悉交大出版社工作成就的片鳞只甲,重磅消息,例如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钱学森文集》,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包含中英文版,系统整理了钱学森早期科研文献。</p><p class="ql-block">每次见到天蔚,话毕时,他常会一边问我:不知你感兴趣吗?一边从身后书架上抽出该出版社的一二本新书送我。这些书,如《3500常用字索查字帖》《一日看尽长安花》(唐诗赏析)、《中国文化概述》等,实用性、欣赏性和知识性俱强。他见我如获至宝,也微微笑了。我想,作为我国著名的高校出版社之一,上海交大出版社的人文特色从这几本书亦可见一斑。若掀开历史卷帙,它可追溯至1897年成立的南洋公学译书院,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出版机构之一,曾出版严复的《原富》(即《国富论》)。</p><p class="ql-block">天蔚总编很重视抓出版质量和编辑业务素养,某天,我听说由他主讲的编辑业务讲座将在该社举办,便打算去听讲。天蔚知道了,笑笑:贺老师,你就不用来参加了,然而我到时候还是去认真听讲了。他的讲述逻辑清晰,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实例丰富,生动可听:还强调了编辑的责任与担当。我能有幸去听堂堂交大出版社总编辑的讲座实为幸事,增添了知识,获取了信息,又扩大了眼界。</p><p class="ql-block">2012年,该社欲出版《365夜科普》,而且争取到上海科普图书创作出版专项资助,天蔚总编辑特邀请我和王义炯、王福康两位资深出版人共同编著这部书。我们按“大师风采”“名家方阵”“热门话题”“科技广角”等12个主题编排,让读者既可了解科技前沿,又可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我们三人构思主题分工谋篇,合作默契,仅用半年多时间完成了近35万字的《365夜科普》。2013年8月,这部书终于赶在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开启之际参展面市,我们编著者与该书责任编辑姬雪萍一起在展台接待了不少热情的读者。天蔚不仅一直对该书的出版给予指导帮助,还在出版后与姬雪萍责编和社内另两位博士热情地请我们三位编著者吃饭,畅谈体会,交流信息。</p><p class="ql-block">此后,我因受本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SMG)聘用,参与编纂《上海市志.新闻出版分志.广播电视卷》这部长达150万字的志书(几年后又受命担任该志书副主编),因而不得不向天蔚总编辑告辞,失去了继续为上海交大出版社效力的审编工作。这段经历是张天蔚总编辑给我的一个更新知识,强壮自我的良机。后来,在上海广播电视台(SMG)编纂志书期间,奉李尚智主编之命,我给十多位责任编辑连续多次集中讲解志书的编纂出版知识,尤其是志书写作语言的特殊性、规范和范例,提供个人参考意见,并与大家讨论。不能不说,我之所讲也从张天蔚总编辑给予我数年之久的审编实践和讲座中汲取了精萃和帮助。</p><p class="ql-block">诗人泰戈尔形容人生历程当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想,天蔚无疑地已到达了“生如夏花”这一境界,我虔诚地祝愿天蔚在天之灵安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