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一不留神就跑出家门,挨家挨户串门,喊都喊不回家,不知道因为“爱串门子”爱过多少打,但总改不了要出去………现在,人到中年了,下班回到家没事楼也不想下去,更不愿意出门逛街,反而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宁愿安静地读一本小说,写一张字帖,喝一会茶,听一段音乐,哪怕安安静静地一个人待一天也可以………在品读一本中故事的同时联想与自己人生经历中的共鸣体感。在经历日常生活的砂轮打磨,书中的文字才能真正刺入灵魂的缝隙。 </p><p class="ql-block"> 经由在上高一女儿的电话推荐,“妈妈如果你无聊的话就去看看《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挺有意思的,讲述了两代人的人命传承…”好的,心想正合我意,一直想到书店找本书好好品读一番📖机会来了不是,谢谢女儿的推荐[玫瑰]挂断电话,看看时间还来得及去,先熟悉熟悉阅读路线和程序,下楼骑摩托马上出发🏍</p> <p class="ql-block"> 安静清雅的图书馆有四层藏书阁,悄声咨询馆内志愿者书籍具体位置,一位穿戴整齐黑白配职业装坐在电脑旁工作看似书馆管理员的同志听我表明书名时说,有点像外国文学,在四层呢,到四层以后又询问同样装着正在整理书架的同志听我说明来意后,和善有耐心地教我在公众号里查询需要翻阅的书籍,下次就可以方便自己找到了,经查这是一本中国文学应该是在二层,太感谢您!到二层咨询台一问却说没有此书[晕]是我来的不是时候?还是?难道要失望返回了?不,既来此则安于此,看不成要选看的书,那就看本其他书也可以的嘛,随即就在二层准备随便找本书了却一下心意,没想到“寻诗争似诗寻我”仿佛书籍听到我的心声,就在我放弃寻找准备随便找本书的时,转身没走几步在眼前书架上《穆斯林的葬礼》映入眼帘,仿佛正在向我招手呢[偷笑]此刻让我体验到当你不再纠结那件事的时候,也许好事就会自动来到我们身边[爱心]也让我想起另一本书《一念之转》心念的能量传递是多么美妙。带着喜悦探索新世界的心情,就近找个座位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由一位回族国家一级作家霍达著作的《穆斯林的葬礼》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穆斯林的葬礼》讲的是三代人的命运在玉器梁家的兴衰中徐徐展开。韩子奇在战火中守护"玉王"的执念,梁冰玉冲破礼教追寻爱情的决绝,韩新月如昙花般短暂绽放的生命——这些故事本该属于遥远的世界,却让我数次心酸眼红。</p><p class="ql-block"> 女儿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殉道的方式。"这句话我突然意识到,她推荐这本书或许不是偶然。十七岁的她正在青春活力自我成长的年纪,而思想固执且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固守陈规的父母始终不理解为何要执着于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霍达笔下那些在宗教与世俗间挣扎的灵魂,何尝不是当代人的精神镜像?梁君璧用虔诚包裹的控制欲,韩天星在传统与变革间的摇摆,都让我看见我们此刻状态下的矛盾的身影。最震撼的是当韩新月病危时,梁亦清留下的玉碗突然迸裂——那清脆的声响穿透纸背,将我精心构筑的中年镇定击得粉碎。原来我们拼命维护的体面,在生死面前薄如蝉翼。</p> <p class="ql-block"> 闭馆的铃声想起,我也合上了这本沉重的书籍书📒这场阅读像一次意外的考古发掘,在穆斯林家族的故事里,我和女儿竟各自挖出了理解彼此的密码。当韩子奇最终与玉器一同长眠时,我忽然明白:生命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具体的物件或训诫,而是这种跨越代际的共鸣与懂得。女儿通过书页传递的,恰是最珍贵的和解信笺——阅读书籍何尝不是在用他人的故事,讲述我们自己的心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