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游学(一一六零)陕西华县皮影

石头

<p class="ql-block">  华县皮影造型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人物高约1尺,大头突额,色彩艳丽,图案精细。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活动自如。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夸张诙谐。华县皮影戏的唱腔多为"碗碗腔"。伴奏的乐手司掌琴、弦、钹、鼓以及铜制的打击乐器等。皮影戏不仅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  [华县皮影头茬] 华县皮影制作技艺(省级) 渭南市华州区 陕西省文化馆藏</p> <p class="ql-block">  皮影戏发源于汉,唐以后流传民间。13世记初,随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14世纪传入波斯,明成化年间(1465~1488)传入埃及,明万历年间(1573~1620)传入土耳其。众多史籍和资料证实: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陕西影戏源于华州。在世界上享有"电影的前驱"和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皮影戏"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是对华州皮影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华县皮影仪仗与场] 华县皮影制作技艺(省级) 渭南市华州区 陕西省文化馆藏品。</p><p class="ql-block"> 华</p> <p class="ql-block">  [天降神将] 华县皮影制作技艺(省级) 渭南市华州区 汪天稳 汪海燕。</p><p class="ql-block"> 华县皮影制作过程包括:选皮、制皮、雕工、花饰、染色、出厂检验等。选皮选用当地3~5岁秦川牛皮为原料,表面平滑光亮,无斑点,坚韧富有弹性。雕工基础雕刻技法是″推皮走刀",即以手劲运转牛皮,以皮触刀,皮走刀不走,刀路光滑。断口茬应平齐,齐口应平直,尖口应锐,圆口应润。线条明畅生动,阳刻线条要齐整无毛茬,无断茬,暗刻只刻线,不雕透。</p> <p class="ql-block">  "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素有"傀儡戏"之称,作为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兼具娱乐与教化功能。在古朴悠扬的音乐伴奏下,艺人灵巧的双手赋予皮影灵动的生命,瞬间变幻出千军万马的宏大场景,细腻逼真的表演尽显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华州皮影唱腔分为"时腔"和"老腔″两大类。″时腔″即为"碗碗腔″,其剧目多以言情故事为主,唱腔特色委婉细腻、曲折动人。"老腔"剧目以楚汉故事为主,唱腔粗犷激昂,铿锵奋进,至高潮时全台演员齐声吼叫,因此又称"满台吼"。</p> <p class="ql-block">  [穆桂英] 华县皮影制作技艺(省级) 渭南市华州区 薛宏权</p> <p class="ql-block">  皮影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的最高艺术水平,因此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华县皮影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  华县皮影多为正侧面,以轮廓勾画,造型别致,色彩艳丽,雕工细腻,线条明畅为特色。皮影戏中人物与景物的造型与制作,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的手法,对人物及场景进行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的处理,造形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