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二次访会宁,心里总惦记着那些孩子们。上一次来,是隔着书信和成绩单的牵挂;这一次,脚步真正踏进了这片黄土地,心也终于落到了实处。我们几位上海的退休老师,因一份善念聚在一起,资助了几个会宁的孩子读书。日子久了,思念便浓了——想看看他们长高了没有,想听听他们的笑声是不是还像信里写得那样清亮。</p> <p class="ql-block">有缘千里来相会。六月四日那天,我们刚下汽车,暴雨就倾盆而下,像是老天爷特意为我们洗尘。可就在这样狂风骤雨里,原柳岔村的村支书带着几位家长冒雨迎了出来。他们说:“会宁一年到头难得下雨,你们一来,天就开了眼,这是甘霖啊!”我站在校门口,望着“桃林中学”那排红砖楼,湿漉漉的地面上映着阴沉的天光,心里却暖得发烫。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不是我们带来了雨,是我们带来的这份心意,让这片干涸的土地有了回响。</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车子颠簸在石子路和土路上,像在摇篮里晃。我们先去了文岔村的李娜家,她爷爷握着我的手,眼眶红了又红,嘴里只反复说着“谢谢老师”。后来又去了柳岔村的郭宝议和何儒海家,每到一处,老人们都拿出最好的饭菜招待我们——其实就是一锅煮土豆、一盘野菜。可我们六个老人吃得格外香。那味道,一下子把我们拉回了自己年轻时的岁月。四五十年前那会儿,谁没饿过肚子?谁没啃过野菜?如今日子好了,我们愿意从退休金里省出一点,帮这些孩子少走些弯路。令人欣慰的是,如今会宁八成的家庭生活都已改善,孩子们脸上有了光,这比什么都强。</p> <p class="ql-block">我们所做的,从来不是施舍,而是一份责任,一份希望。我们不图回报,只盼这些孩子将来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只要他们品学兼优,未来有出息,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这世界需要一点光,我们愿做那盏灯,哪怕微弱,也要照亮一段路。</p> <p class="ql-block">张玉梅老师那天站在孩子家门口,戴着粉色帽子,笑得像个孩子。她和孩子的父亲、爷爷站在一起,背景是白墙木窗的老屋,蓝天绿树衬得人格外精神。她没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轻轻拍了拍孩子爷爷的肩,说:“孩子读书的钱,我们接着管。”那一瞬,我看见老人眼里闪着泪花。这份情,不在言语,而在心与心的贴近。</p> <p class="ql-block">在红军会师纪念馆前,我们合影留念。纪念碑高耸,红绸如焰,五角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站在一起,像一群朝圣者。重温长征路,听讲解员讲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心里沉甸甸的。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如今站在革命老区的土地上,为这里的孩子尽一份力,仿佛也完成了某种传承。</p> <p class="ql-block">柳岔村的支书陪着我们一路走,张老师和他并肩站在街边合影。那天多云,街上有公交车驶过,树影斑驳。他们笑着,像老朋友重逢。其实才认识几天,可在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天生就更近一些。</p> <p class="ql-block">在太平中学,我们趁午休时间去看孩子们。他们穿着校服,站在“学生誓词”的展板前,眼里有光。张老师给一个小女孩递上巧克力,她羞涩地笑了,又紧紧抱了抱她。那一刻,我悄悄按下了手机快门——没有摆拍,只有真情流露。这些孩子,正一点点长大,而我们的爱,也在他们心里悄悄生根。</p> <p class="ql-block">李娜家的老屋前,我们一群人站在一起合影。门帘是粉红色的,门开着,屋里陈设简单却整洁。大家笑得灿烂,像一家人。这画面,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温暖,不在高楼大厦,而在人心相照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后来在何儒海家的院子里,我们围坐吃饭。桌上铺着报纸,几盘家常菜冒着热气。老人坐在一旁,看着我们吃,自己也笑得合不拢嘴。那顿饭,吃得比任何酒席都踏实。我们不是来“慰问”的,我们是来“回家”的。</p> <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那位中年阿姨和小男孩的合影。她搭着孩子的肩,笑容温柔得像母亲。男孩虽不善言辞,但靠在她身边的样子,分明写着“安心”二字。那一刻我懂了,所谓爱心,不是金钱的流动,而是情感的连接。</p> <p class="ql-block">饭桌上,三个人围着一桌家常菜,说说笑笑。绿色的蔬菜、白米饭、茶壶冒着热气,窗外是宁静的院落。这顿饭,吃的是情,暖的是心。</p> <p class="ql-block">又一张饭桌前的合影,依旧是朴素的菜肴,依旧是真诚的笑容。我们和孩子们的家人围坐在一起,像久别重逢的亲人。食物简单,情意却浓得化不开。</p> <p class="ql-block">张更生老师和孩子爷爷站在一栋老建筑前,两人并肩而立,神情平静。他们没说太多话,可那站姿里,有一种无需言说的尊重与信任。这份情谊,经得起黄土高原的风吹日晒。</p> <p class="ql-block">“树廉楼”前,一位阿姨和男孩站在一起,男孩手里还拿着吃的,笑得天真。楼上有电子屏,写着励志标语。阳光洒在台阶上,花坛里的花正开。这画面,像极了希望本身——朴素,却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刘勤芳老师和几位老人站在菜园前合影。绿意盎然,远处山丘起伏。她们的笑容,像这片土地一样踏实。她们不是来“做善事”的过客,而是把心留在这里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夏士芳和魏如权夫妇与孩子家人站在屋前,门上贴着对联,窗帘是粉色的。阳光正好,山在远处静默。他们笑得轻松,像回到了自己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屋内,三人站在珠帘门口合影,电动车停在一旁。背景有些凌乱,可气氛温馨。生活就是这样,不完美,却真实动人。</p> <p class="ql-block">山路上,两人并肩行走,背包、水壶、阳光洒在肩头。他们不赶路,只是走着,像在丈量这片土地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一位老人穿着红上衣,挎着包,站在树下微笑。他身后有农具、红门、老屋。那笑容,是知足,是感激,也是希望。</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站在村道上,塑料袋放在脚边。他望着远处的红瓦房,阳光洒在脸上。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所有默默守望的祖辈。</p> <p class="ql-block">太平中学的校门口,红色校名牌在阳光下醒目。一位老师走过,教学楼静静矗立。这里,是孩子们梦想起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长椅上,男子和女孩并肩坐着,女孩手里拿着小物件,两人笑得自然。背景虽简单,可那份亲近,谁都看得出来。</p> <p class="ql-block">绿山坡上,两人沿小径前行,背包、绿树、远山如画。他们走得很慢,像在感受每一步的分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