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起源地到底在哪?

甘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国家级非遗项目“顾绣”起源于浦东新场?一条以“绣花坡”老地名命名的规划道路,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夏日雨后,天清气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寻访一段历史,笔者从新场古镇千秋桥出发,沿牌楼东路骑行入金建村。历史上,金建村3组金家宅是当地有名的“金家绣花铺”。问村里人,上了年纪的村民有的还知道“金家绣花铺”,但对顾绣起源于新场几乎无人所知。当听说这里将建一条“绣花坡”的新路时,村民们连声叫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阅《新场镇志》,“金家绣花铺”的故事很美:早在明代,这里住着一位才貌出众、心灵手巧的姑娘,名叫韩希孟。她自幼爱好刺绣,纺绣的山水、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可谓一绝。韩小姐长大以后,嫁给上海露香园名官顾名世的孙子,她的“画绣”成了顾家摇钱树,并随顾姓成为“顾绣”。</p> <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今日金建村金家宅。</u></p> 老地名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历史,新场因盐而生、因盐而兴,有“浦东十八镇,新场第一镇”之美誉。明代,刺绣随着新场盐业的繁盛而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末新场人、原《申报》总编纂黄协埙著《鹤巢村人诗稿》,其中一首竹枝词云:“一钩新月制香罗,姊妹相携绮陌过。怪底踏青鞋样巧,阿侬家住绣花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新场古镇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沈申元介绍,词中讲到的“绣花坡”,是新场镇一处老地名,位于千秋桥东约里许,即今金建村所在地。“绣花坡”一带的女子自古以来即好刺绣,人人技艺超卓,最为出名的就是“金家绣花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查阅乾隆《南汇县新志》,发现一张地名图中有“绣花铺”的位置标示,与包家桥、千秋桥相隔不远。如今,这两座古石桥,虽历经风雨依然伫立在新场古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海岸线东移,新场盐政中心的地位渐渐没落。此时,绣花坡的刺绣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到清代末期,这里精于刺绣的妇女已很少了。又一首竹枝词为证,词云:“鸳鸯绣出色丝工,自昔传闻歇浦东。今日绣花坡上过,胭脂零落野花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至今日,“绣花坡”这个老地名的故事鲜为人知,不管是在古镇还是金建村,也看不到一家绣花铺,至于那些闺阁女红翘楚的故事,更是沉睡于前尘往事中。</p> <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新场古镇千秋桥。</u></p> <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南汇县新志》中“绣花铺”的标示图。</u></p> 起源地的考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顾绣,是江南民间刺绣的杰出代表,也是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2006年由松江区申报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顾家明代后期建造名园“露香园”,故“顾绣”又被称为“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历史上对顾绣出自何地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说源于宫廷,有的说源于松江,还有的说源于上海露香园。说它对,顾绣都涉及这些地方;说它不对,顾绣来源于画绣,它真正的发源地其实在新场绣花坡。”沈申元介绍说。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题为《顾绣实出于新场》的文章,被收录在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话说新场》一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向南汇地方志研究专家孟渊求证相关史实。他告知,从史料看,南汇地区刺绣技艺高超是无疑的,但对新场绣花坡(铺)记载不多,需要深入考证。南汇首部县志——雍正《分建南汇县志》,关于刺绣的相关记述有:“下砂镇,……向盐课司,后迁新场。……多巧工,精刺绣,称下砂绣。”在《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中,笔者也看到记载:“下砂多巧工精刺绣称下砂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探寻历史的脚步继续。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倾听着来自这一片土地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清嘉庆《松江府志》,顾名世之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工书善画,绣艺精湛,人称“顾绣第一人”。关于韩希孟这位奇女子的出生地,曾有多种说法。“百度百科”上查到的是武林(今浙江杭州)人,也有说是江苏武进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鑫基等人所著的《顾绣笔记》是相关著作中最全面也最用力的一部,书中写道:“有资料称,韩希孟原籍明松江府所辖新场镇千秋桥绣花坡,出于工画善绣的刺绣世家,‘韩氏女红’源出于此。”为此,该书作者曾两次踏访新场镇,认为“此说或不无道理”。上海社科院学者姜卫红在顾绣品牌研究中,对“韩希孟是南汇县新场镇人”予以考证,并写入了《迈向全球城市的密钥——上海品牌经济发展历史研究》一书。</p> 奇女子的传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韩希孟是如何凭着手艺走出深闺,并名闻天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望之似书画,近察乃知女工。”作为四百多年来江南最负盛名的民间刺绣流派,顾绣俗称“画绣”。而据说在当年的新场绣花坡,用刺绣仿古画的技艺乃韩家首创,女儿韩希孟是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韩希孟嫁入顾家后,因丈夫顾寿潜是松江画派宗师董其昌的弟子,婚后两人琴瑟和鸣,韩希孟绣艺大增,被董其昌誉为“针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韩希孟的作品以名家手笔为蓝本绣画,多摹绣宋元名家名画,绣成画册、手卷等陈设品,以针代笔,以线为墨,深得名家笔意,达到画绣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希孟《顾绣宋元名迹册》属国家一级文物,共8幅,包括《洗马图》《百鹿图》《米画山水图》等,其对页有董其昌题赞,册尾有顾寿潜跋,集画、绣、书、文、印于一体,是中华刺绣史上罕见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辽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均藏有韩希孟的传世之作。在2017年中国嘉德秋拍中,韩希孟《顾绣花鸟图册页》以437万元成交,充分证明了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p> <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韩希孟绣品。(来源于网络)</u></p> 新路名的延伸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历史的进程中,谁也没有想到,新场镇的一条规划道路以“绣花坡”命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条路名的形成,曾经有过争议,最早的方案是“顾绣路”。2021年第2期《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刊发了《上海市浦东新区路名规划编制方法与实践探索》的文章,其中列举了新场“绣花坡”老地名和新道路命名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李贞系浦东新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参与了相关工作。她在文章中指出:“规划道路位于新场历史风貌区东侧,所在区域历史上为新场金建村绣花坡(铺)。若将顾绣文化用于路名命名,为广大百姓使用,则可以将这段几近湮灭的历史重新唤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虑到顾绣虽发源于绣花坡,但成名于露香园,为避免在地域上引起争议,最大程度地尊重和还原历史,李贞还专门拜访了上海露香园顾绣研究院专家。经充分论证认为,顾绣发源地确实在浦东新场绣花坡,将“绣花坡”作为地名更为妥当,更能真实地保护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就此询问了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当时对于这条道路的命名是相当谨慎的。2020年4月,该局地名处专门召开研讨会,邀请上海露香园顾绣研究院院长和新场镇相关人员参加,最终决定将原方案中的“顾绣路”名称调整为“绣花坡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了解,规划中的“绣花坡路”西起新环东路,东迄杨辉路,道路长度730米,道路红线宽度16米。这条规划路,既是顾绣文化的延伸之路,也是新场现代化城区的一条“绣带”。如今,沿新环东路往东,万科、冠郡、同润等高品质小区,中学、幼儿园,万豪酒店以及即将启用的新场综合医疗卫生中心等,一片欣欣向荣。而与杨辉路紧挨着的,就是金建村金家宅,历史上“金家绣花铺”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老地名,一条新道路,一段永世缘。无论历史怎样嬗变,总会留下很多美好,那些铭刻在古巷阡陌间、尘封于古籍史志上的人和事,很传奇,也很真实。 </p> <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新场古镇洪福桥畔。</u></p>